反思各國軍隊近十幾年的改革,基本上都有美軍的影響和色彩。俄羅斯軍隊改革為什麼走那麼大彎路?就是它照著西方特別是美軍的模式改了6次,矛盾重重,得不償失,最終以難以適應本國國情而告終
中國軍改不能脫離國情和歷史。國情就是歷史,歷史就是國情。是歷史創造了未來,而不是未來自己創造了未來。沒有歷史的未來是一個黑洞,什麼都會被它無情吞噬。丘吉爾說:“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歷史,歷史就回報你一個相應的未來。
譬如,美軍的統帥部是直接指揮到單兵的,但它並不是強化集中指揮,而是逐步下放戰斗的自主權。如果隻看到統帥部直接指揮單兵這一點,那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美軍的主旨並不是直接掌控單兵行動,而是踐行德國軍事思想上的精確作戰、量化作戰。
這和中國昔日戰時一竿子插到底的情形有著本質不同。歷史上蔣介石最愛干一竿子插到底的事。每次蔣介石親自指揮作戰,諸將領必頭痛不已。結果隻有一個:必敗無疑。我軍目前採用的是前蘇聯軍師團模式,指揮體系是適應於機械化戰爭的金字塔結構。
這種指揮體制應對現代戰爭特別是信息戰爭有難度,但固守本土,保持國家政治穩定又是有效的。看上去左右為難,其實這告訴我們:到了讓你換個方向前進的時候了。重新開始不等於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也未必不能重新開始。
毛澤東指揮解放戰爭的歷史是一部教科書,今天我們恐怕還是要有點毛澤東精神。這有點像鐘表,可以回到起點,但已不是昨天。
筆者一直研究美軍戰略,發現它的軍事部署始終沿著一條地理線展開:海灣、紅海、地中海,這是人類文明的海上樞紐,這條地理線就是美軍戰略線。中國軍改也必須考慮地理因素。
中國的地理形狀代表了典型的地緣政治家所描繪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特征:是大陸國家,同時又有漫長的海岸線,尤其是西部,佔據著全世界最高的地勢。今天的軍隊改革也必須適應國家戰略的需要。當國家戰略轉變時,軍事理論也必須轉變。軍改,必須服務、服從於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
美軍已經走得太遠了,如果我們一直跟著美軍攆,永遠也攆不上。我們必須對已經被美軍革命過了的軍事理論進行再革命。每一支強大軍隊的崛起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崛起都是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成長道路的結果。隻可以超越,不可以模仿。
高手比到最后,比的是自我。這啟示我們,隻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讓別人無路可走。譬如,美軍最早提出了信息戰的概念,而美軍講的信息戰其實就是計算機戰,全世界生產計算機中央處理器的三大公司都在美國。包括我軍在內的所有國家軍隊的自動化指揮系統,計算機所使用的中央處理器,絕大多數是美國產品。
這其實就決定了美國的獨佔性。筆者把這種計算機戰爭稱為“物質信息戰”,打這樣的戰爭,誰能贏得了美國?那麼,比照“物質信息戰”,能不能提出一個“精神信息戰”的概念呢?
這種戰爭,信息主要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即用大量的主觀信息干擾、破壞、降低乃至使敵方完全喪失思維識別能力,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潰不成軍。相比較“物質信息戰”的“硬殺傷”,“精神信息戰”造成的作用是“軟殺傷”。“軟殺傷”不會比“硬殺傷”作用小。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委、上將)(摘自《國防參考》2016年第2期)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