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唐任伍: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內涵和四大特點

2016年06月14日08: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在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對於當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來說,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意義,標志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今天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但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從概念到范疇到邏輯體系,甚至研究成果的評判權,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西方頤指氣使,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舞台上缺少重要的話語權。可以說,中國人解決了“挨餓、挨打”的問題,但仍然沒有解決“挨罵”。我們的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患上了“軟骨症”,由“言必稱希臘”變成“言必稱西方”,唯SCI、SSCI崇拜,甚至東施效顰,照搬西方人制造的一些范疇概念和研究范式,動輒以模型、方程、數學等“西式八股文”來解釋中國故事,弄得不倫不類。

我們絲毫不懷疑哲學社會上科學具有共性規律,但哲學社會科學更多地體現出階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國正在經歷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決不是用模型和數學公式可以解釋得了的。西方學者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是能夠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最多隻能稱得上是“西方學派”的一家之言。因此,中國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來回答、解釋中國的社會大變革。我們相信,中國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一定能夠給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的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的動力和廣闊空間,一定能夠產生偉大的理論。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應當承擔起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責任和重擔,並用其解釋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變革。

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建立和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學派”的內涵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為中心,勇立時代潮頭,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承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第二,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具有強烈的繼承性、民族性。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現實形態,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是融通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而生成的結果,既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也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還包括世界所有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取得的積極成果的有益滋養。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准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第三,堅持創新內在要求,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中國學派”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的原創性、時代性。實際上,哲學社會科學不僅僅隻有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等西方這些學派,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創新學派的傳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先后出現過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不能隻憑老經驗、老辦法,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簡單模仿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必須從問題出發,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解決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產生不辜負時代的優秀成果。

第四,體現系統性、專業性,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地構建起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中國學派”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各個學科。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構建,重在頂層設計,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增強“中國學派”在國際上的聲音,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建立科學權威、被國際認可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使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在世界舞台上處於有理說得出、說了傳得開、發聲影響大的境地。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系列解讀:

習近平強調“三個體現”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謀思路

鐘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楊正位:以傳統文化的“中道”智慧推動經濟學發展

史安斌:努力推動新聞傳播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尹韻公:習總書記“5·17”講話突出問題意識指明發展方向

胡敏: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理想才能扎根實際引領未來

董小君:以“問題意識”引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唐任伍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