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平常心看待市場經濟地位之爭

2016年06月07日09:4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平常心看待市場經濟地位之爭

5月12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該決議得到546票贊成、26票反對,另有77票棄權。

而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明確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的做法應於2016年12月11日終止。換言之,中國在入世15年后將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歐盟試圖對既定協議“討價還價”,而美國也不斷借由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打壓中國企業。華盛頓時間5月25日,美國商務部對原產於中國的耐腐蝕板做出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終裁。美方裁定中國企業的反傾銷稅率為209.97%,反補貼稅率為39.05%。我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就此表示,“美方在本案中繼續針對中國產品使用替代國、拒絕給予分別稅率和外部基准等歧視性做法,裁定的稅率數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被調查產品。”

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最新發布的《全球貿易保護報告》稱,美國已成為反傾銷案的最大發起國,而中國則是美國反傾銷的最大目標。

由此看來,中國能否如期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還是未知。但相關專家曾表示,屆時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舉証責任可能會倒置給反傾銷發起國,這也許可以用來解釋緣何歐美等國近期對中國產品設卡的“熱情”尤為高漲。

中國是反傾銷最大受害國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4年,中國共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案件900多起,涉案金額超過千億美元。中國已連續19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9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琦接受《中國發展觀察》採訪時表示,“這與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密切相關。”特別是入世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快速增長,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貿易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並長期居於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起國除發達國家外,也有不少發展中經濟體。”張琦進而援引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統計數據指出,2015年共有17個國家(地區)對華啟動75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其中,發達國家(地區)5個(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啟動25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發展中國家(地區)11個啟動49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解釋道,“特別是當前中國經濟規模巨大、產品譜系完善,高技術產業日趨崛起,中低技術產業同樣發展成熟,國內超大規模市場使我們能夠把規模經濟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產品成本低,性價比高,競爭力強。那麼,發達國家就會集中關注高技術領域,而與我國發展階段相似的國家便會在中技術或低技術產業領域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

張琦同樣強調,“隨著我國佔全球市場的比重持續擴大(2015年已升至13%),這種情況還將長期存在。”

拒絕承認的背后,是攻擊還是自衛?

“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主要還是與反傾銷調查直接挂鉤,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也主要是通過反傾銷間接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李春頂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

在2001年最終簽署的入世議定書中,中國是以“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身份加入到世界貿易組織(WTO)。而該議定書的第15條規定:“如接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証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世貿組織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張琦認為,“中國具有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的優勢,但由於此條款的存在,往往因為選擇生產成本較高的替代國作為參照,而被進口國以‘低價傾銷’為名進行反傾銷調查。”

“特別是替代國的指定比較隨意,中國這一高效率生產國就很吃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本刊記者表示,“即使選擇的替代國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他們也可以‘玩花樣’。”梅新育特別提到此前一個較經典的案例,美國在判斷中國蘑菇是否構成傾銷時,選擇印尼作為替代國,但印尼這個熱帶國家的對應蘑菇是在空調房生產的,中國是北方野地裡自然生長,或在無空調草棚、廢棄人防工事裡生產的,成本怎能是一回事?結果可想而知。

“非市場經濟地位”作為他國貿易保護工具,借此對中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和制裁,長久以來成為我國企業對外貿易的一大軟肋。

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何否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張琦總結為以下兩點原因。一是近年來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調整,發達國家仍未根本解決導致危機的結構性矛盾,世界經濟進入長期低速增長階段,復蘇前景尚不明朗。在市場低迷狀態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企業將經營困境的責任歸咎於中國產品帶來的競爭壓力。例如,目前全球鋼鐵行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和市場不景氣,而據《全球貿易保護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范圍發起的233起反傾銷案件中,針對金屬行業的案件佔比達創紀錄的46%,幾乎全部是針對鋼鐵行業的案件。

二是與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相關。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超過美國,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經濟體。發達經濟體對此表現出兩面性:一方面,希望借中國快速發展帶來增長新動力、促進全球復蘇,即所謂分享“中國機遇”﹔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加快全球經貿規則重構,主導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走向。如通過TPP等區域貿易安排和《全球服務貿易談判》等所謂“志同道合者”的諸邊談判推進高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促使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使其在服務業和投資等優勢領域繼續獲取全球化收益。中國產品質優價廉、國際競爭力強,一旦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歐美今后針對中國啟動反傾銷調查的難度就較大,加上目前中美、中歐正在進行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這些國家不會輕易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從另一角度看,否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歐洲自身經濟並無好處,這種鼓勵貿易保護主義的喧囂除惡化歐洲商業環境外,別無作用。”梅新育說。毋庸諱言,歷史上有些國家通過在一定條件和一定時期內對合適幼稚產業施加保護而實現了發展,但歐洲議會此次決議企圖保護的產業部門並非高新技術的先驅部門,而是鋼鐵等在歐洲早已成熟到爛熟地步的傳統產業部門,歐洲這些產業的問題不是基礎太差,而是分利集團把持、不思進取,是企圖通過維護原有貿易保護措施,讓歐洲下游產業和最終消費者為他們的慵懶“埋單”。“這種保護行為,對歐洲的未來帶不來任何進步希望,隻有日益尾大不掉的額外成本負擔﹔歐洲該做的不是繼續維持這種分利集團保護主義行為,而是鉛刀一割,擺脫分利集團桎梏負擔,力爭重新煥發活力。”

外貿博弈沒有終點,練好內功是關鍵

在15年前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作為世貿組織老成員方,歐盟、美國等已經與其他所有老成員方共同接受了這份法律文件的所有承諾,其中之一就是第15條“確定補貼和傾銷時的價格可比性”(d)項:無論如何,(a)項(ⅱ)目的規定應在加入之日后15年終止。“這一條款是無條件的,也就是說,自中國正式入世滿15年之日起,其他成員方不管此前是否承認中國全國或各個產業部門的市場經濟地位,不管其國內還有哪些雜音,都不能在對華反傾銷、反補貼案中繼續採用替代國之類做法,而隻能採用受調查產業的中國價格或成本。”梅新育認為,“這實質上就是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待遇,無論是否給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名義。”

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尚無客觀公正的標准,也沒有哪個組織或機構能夠站出來對WTO條款負有最終解釋責任。然而也正是由於模糊不確定,相關博弈還在繼續,中國須做好准備,面對各國在這一問題的“自說自話”。

首先要認清,爭取中國應有的權利是必要的,但也不要過分夸大市場經濟地位的影響。高世楫強調,“個人判斷,其是否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非生死攸關之事。在國際貿易交往中,若想要制造貿易摩擦、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可以找諸多借口。不要寄希望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就會一勞永逸。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面臨的貿易摩擦會越來越多。”
“此次歐洲議會的決議並非是對中國設置新的貿易壁壘,而是企圖維持原有的不公正貿易壁壘,為此不惜公然主張踐踏自己的國際承諾,因此談不上是保護主義新高潮。”梅新育進一步建議,政府一方面要繼續打筆墨官司,說服美歐等國家遵守國際承諾﹔另一方面要為明年對方不遵守承諾時打官司作准備。“同時還要努力穩定、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降低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度,因為發展中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者多。”

“對於企業而言,這只是環境是否比以前改善的問題,而不是環境是否惡化的問題。”梅新育強調。企業可積極爭取行業市場經濟地位,同時也不必過度擔憂歐洲議會決議真的能夠有效阻攔中國產業國際化發展進程,因為這份決議並無法律約束力,歐盟行政部門可以執行,也可以選擇遵守國際承諾而忽視這份決議。

“數十年來,號稱‘歐洲堡壘’的貿易保護主義未能擋住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現在中國面臨的外部貿易環境自由化程度無論如何比以前要高很多,中國與歐洲的實力對比無論如何比以前對中國要有利很多,歐洲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再怎麼賣力表演,單憑他們也不可能擋住中國經濟繼續成長的步伐。”梅新育坦言。

李春頂直言,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需要任何國家進行認定﹔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與西方的市場經濟本身就存在一定差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明確規定,入世15年后,對於中國的反傾銷調查不得再使用第三方替代國的原則。如果期滿后其他國家繼續使用替代國,則違反中國入世議定書和世貿組織的規定。從政府角度,應該維護中國利益,堅持中國入世議定書,促使世貿組織維護中國的正當權益。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溝通和協調,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持,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對於企業來說,防患於未然,做好迎接反傾銷的准備﹔另外,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逐步退出低價競爭的市場。

高世楫也強調,市場經濟地位背后的核心是利益問題,但國際競爭是實力的競爭。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一些國家熱炒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行為,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論是國內政客,還是相關企業,都需要對經濟下行的原因找一個“替罪羊”。中國有十幾億人口,能夠支撐各種產業的發展,最終,我們還是要把自己的產業做大做強,練好內功。

“目前,我們不必被這些所謂‘決議’所干擾”,張琦說,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因為這符合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需要。與此同時,需注重通過參與全球經貿規則談判,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為中國參與國際經貿競爭合作奠定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基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5月2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談及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時表示,世貿組織規則中並沒有所謂“市場經濟地位”的概念。不管承認還是不承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25%。“那些抱殘守缺的人應該睜眼看世界、睜眼看中國,把眼光放長遠些,把心態放正常些。”(記者 張菀航 姜 巍 高妍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