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大匠眼中無棄材

黎偉平 朱國旺 曾 文

2016年05月23日10: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大匠眼中無棄材

扛著培養全面發展的大旗,但在實踐中卻重智育教育而忽視學生個性特質,冷落甚至歧視並不“優秀”而有個性的學生,狹隘而違背教育本質,殊不知——

在目前教育的大環境下,評價一個學校好壞的標准首先肯定是教學質量。盡管每個學校都扛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的大旗,但在很多地方重智育教育而忽視學生個性特質,冷落甚至歧視並不“優秀”而有個性的學生,實踐中有不少“惡例”產生惡果,毀了孩子的前程,令人痛心。

學生天生是不同的,教育無法培養出完全一樣的學生,靠“模子”來刻、批量生產是不可能的,也是愚蠢的。因此,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培養不同特質的“優秀”學生,才是教育的本質。古代聖賢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為何現代教育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一個優秀的學生,不僅是成績優秀,心智健康、人格的健全更重要。

這就對我們提出一個課題,如何做到扭轉錯誤導向?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採取藝術式教育。藝術式教育有如一個木匠,要具有一顆有情的匠心。一個真正的木匠,在他眼裡,每塊木頭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頭可以做椅面,較長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橫檔,連一塊小木頭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這可謂“大匠眼中無棄材”。倘若教育中,教師對孩子也是這般珍視,以對待孤品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必定能為他們營造局部的晴天,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柔情,喚起學生對美好的追慕和期待,並用慢速快門來曝光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美。

從基因學上說,當今科學的發展,使人類對神經科學及基因學說有了更多的認知和把握。因此,我們知道腦內化學物質和神經遞質的配方是由基因編碼的。對全體人類而言,這些配方在99.9%的程度上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擁有造就了特定行為模式的一系列共同特質。但是,我們身上這些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化學配方還有0.1%是不同的,這也解釋了人類一系列的個體差異,從身高到發色,再到誰有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天賦。

因此,科學的教育就是要尊重人基因0.1%的不同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學校要為學生搭建多種學習技能與接觸社會的平台,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有效的挖掘與發揮。而在培養這種能力的過程中,人的身心就會達到一種愉悅而安寧的狀態。

從心理學上說,許多“差生”和內向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並為此苦苦掙扎。這時,肯定他的天賦並鼓勵他發展個人興趣就能幫助他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當他們認識到自己無法成為學校裡那些外向而又耀眼的孩子時,他的內心會非常失落,他需要家人和學校釋放出接受他的信號,需要幫助他找到感興趣的事情來激發他的想象力,這樣才能讓他的失落感逐漸消除。相反,如果孩子在學校內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就可能會做出各自怪異和不端的行為來引起老師的注意,更嚴重的可能會做出各種破壞性行為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從而給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困難,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心智成熟與學問增長的平衡發展也離不開藝術式教育。魯道夫·斯坦納說:“那些尚未學會以美的方式漫步的人,那些不會通過美來捕捉真理的人,將永遠達不到成年人的充分成熟,而這種成熟對於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是十分必要的。藝術式教育能夠促進積極的、活躍的思維﹔而理智的思維是消極的,所涉及的是死的概念和呆滯的說法。所以,藝術式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意志教育,而意志能夠喚起思維,使其進入積極狀態。”

藝術式教育也是情感教育,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最終成為大匠手中的“珍品”。

(作者分別為廣東省珠海市校風監督員、珠海市第七中學教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