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大智慧和智慧之源——《長征:國家史詩》序言

公方彬

2016年06月07日09:08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大智慧和智慧之源——《長征:國家史詩》序言

  封面圖(注:出版時有刪節)

 一幅幅哪怕有點模糊的圖片,仍能再現恢宏的歷史畫卷!

  一次次戰役戰斗的簡述,亦能重現曾經的輝煌,還能激起胸中久違的英雄氣!

  近百年前的那次長征,幾近於“迷”。拖不垮打不爛,超常的艱韌頑強是迷,置死地而后生是迷……。

  因為是迷,而讓世界著迷。美國學者格裡菲斯說,紅軍長征較之公元前400年一萬希臘人從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偉的壯舉”﹔美國前國家安全助理布熱津斯基說:“我是沿著長征路線來朝聖的”……。

  因為是迷,而讓對手多方求証。張學良感慨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時說:一是紅軍能打。自己的隊伍與紅軍在陝北會戰,面對裝備不足的紅軍,兩師人馬全軍覆沒。二是紅軍頑強。自己是帶兵人,深知帶兵之不易,紅軍經過前有堵,后有追的二萬五千裡,沒有垮,沒有散,帶兵的人是利害的。三是紅軍內的黨組織結構也很利害,也有老百姓的基礎。

  一支由“泥腿子”組成的軍隊,因何取得如此之功績,以至於讓對手乃至世界嘆服?那種遠超對手的力量和智慧來自哪裡?

  來自先進的理論及其基礎上形成的堅定執著的信仰。信仰可以生成力量,激發智慧。如孫中山所言:“一種思想生出信仰,再有信仰成為力量。”由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支撐的精神大廈,是一種全新的與宗教信仰迥異的精神世界。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世界而化作政治信仰,進而讓這支軍隊獨具特色。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說:“同樣一個兵,昨天在敵軍不勇敢,今天在紅軍很勇敢”,“紅軍就像個火爐,俘虜兵過來后迅速融化了”。

  來自一批最具犧牲精神的領導者及其生發出來的感召力。無私才能無畏,犧牲精神越強,越能激發強大的智慧和力量。公認的世界最具智慧的民族是猶太民族,這個民族創立了世界第一個“一神教”——猶太教,因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胸懷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進而產生巨大創造力。全世界猶太人僅有1600萬,然而,諾貝爾獎獲獎者中,有四分之一是猶太人。看一下紅軍,那些最早走上革命道路者,或者說其中的領袖人物,基本都是擁有強大犧牲精神的“首義黨員”。澎湃犧牲時33歲,在他決定革命之時,就作出讓世人驚詫的舉動——把家中房契地契一把火燒掉——全部送給當地農民。有了這樣的徹底而又決絕的犧牲奉獻,自然生發不竭的力量和智慧。

  來自新利益關系的厘定及其基礎上生成的汰弱留強機制。紅軍和軍閥軍隊的最大差異,在於從根本利益關系上作出新設計、新界定,因此讓新生的農民隊伍實現歷史跨越,真正克服封建軍隊、軍閥軍隊的弊病。比如,軍閥軍隊普遍消極避戰,原因在於利益集中在少部分人,甚至是軍閥頭子,並且利益予奪決定於人槍數量,打成光杆司令利益全無,這決定了消極避戰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從政治上組織上實現的突破,厘清指揮員與官兵的關系,部隊與黨和人民的關系,因為部隊不是指揮員個人的,且價值實現於為人民利益而戰,戰役戰斗犧牲再大,隻要滿足的是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標,指揮員都會受到褒獎,這就是紅軍爭打硬仗和敢於犧牲的根本原因。如此,必造就紅軍愈戰愈強,軍閥軍隊愈戰愈弱。

  ……

  歷史已經遠去,輝煌隻能是過去,但內含的規律與昭示意義永不消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重新煥發紅軍長征精神,十分重要,十分必要。這大概是編者編纂這本畫冊的初衷和價值所在。

  是為序。

  2016年4月29日於國防大學

  (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公方彬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