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常態是一種客觀狀態 不能用好或壞來判斷 

侯永志

2016年06月06日07: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4年,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並對此進行了系統闡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性特征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判斷。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並沒有好壞之分。單純認為新常態好或者壞都不客觀,更不利於科學開展工作。

  無論從世界經濟大格局來看,還是從我國發展歷程來看,發展總會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從空間上看,隨著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深度調整,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從時間上看,我國發展經歷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幾個大時期。在歷史長河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是當前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必然結果。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

  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一些鮮明特征,這些特征突出表現在兩大維度上:一是發展的各種約束條件,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顯性的制度因素和隱性的制度因素等﹔二是與各種發展約束條件相適應的發展動力結構、發展方式方法和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也可以從這兩大維度加以認識。首先要充分認識發展面臨的各種約束條件的變化。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顯著增強,但同時發展的勞動力成本、資源環境成本也明顯提高﹔綜合國力及其所決定的國際話語權明顯增強,但同時發展所受到的掣肘也明顯增多。其次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條件變化和發展階段演進,使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要求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構建新的動力機制。由於各方面成本上升,靠大規模資源、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低成本發展方式必須讓位於靠技術不斷進步的高生產率發展方式﹔在國際競爭格局深刻變化的形勢下,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大幅度提升﹔今天人們更加關注生活環境,更加關注社會公平正義,要求發展必須更加生態友好,必須更具普惠性﹔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讓位於中高速增長。

  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必然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如果單純認為它好,以為很多目標不通過努力就能自然達成,工作上就不會積極主動,就有可能貽誤發展時機。如果單純認為它壞,就會悲觀失望、畏首畏尾,甚至以此為借口消極無為。所以說,如果單純對新常態進行價值判斷,就犯了認識上的錯誤,可能導致不干事,進而錯過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們應客觀地看待新常態,在正確認識新常態的基礎上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既應充滿自信,也應充分估計困難。越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越應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推動發展。隻有深刻認識、准確把握、積極適應這一客觀狀態,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業績。所以,問題不在於新常態的好與壞,而在於我們主觀能動性的強與弱。主觀能動性強,挑戰也會轉化為利好﹔主觀能動性弱,機遇最終也可能變成利空。

  當前,國內外環境紛繁復雜,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銳意進取,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適應新常態,最有效的途徑是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和發展的新要求,制定科學的、有前瞻性的戰略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最緊要的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真正把改革落到實處,盡快建立政府與市場各顯神通、相得益彰的新體制,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06日 07 版)

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系列解讀:


習近平強調“三個體現”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謀思路

鐘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

李拓:科學認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

楊正位:以傳統文化的“中道”智慧推動經濟學發展

史安斌:努力推動新聞傳播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尹韻公:習總書記“5·17”講話突出問題意識指明發展方向

胡敏: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理想才能扎根實際引領未來

董小君:以“問題意識”引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

 
(責編:姜萍萍、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