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思想縱橫)

科學研究的情懷與擔當

趙淵杰

2016年05月25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4月14日,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梁思禮院士走完了他光輝的人生旅程。他參與和見証了我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了一生。他常說:“愛國,不需要理由。”習近平同志在唁電中指出:“他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嚴謹作風令人敬佩。”這一評價,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啟發和激勵。

科學研究是人類解釋未知、拓展已知、追求真知的理性活動。有人說,科學研究是純粹客觀的,與情感價值無關,超越國家民族。事實上,科學研究絕不僅僅是冰冷的解剖分析、刻板的數據建模,在浩繁的科學知識體系中凝結著科學家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責任擔當。科學家超乎常人之處在於其無盡的好奇心、嚴謹的思維以及不懈的努力﹔科學家無異於常人之處在於其豐富的情感,而愛國就是一種最深沉的情感。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往往不僅具有過人的科研攻關能力,還具有令人敬佩的愛國情懷。這樣的科學家,中外歷史上不勝枚舉。當前,科學研究已進入“大科學”時代。“大科學”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大型的儀器裝置以及大規模的科研團隊,往往需要調配全國資源。因而,“大科學”時代的科學研究與國家意志、民族利益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尤其需要科學家以國家目標、民族利益為重,努力提高國家和民族智慧的“海拔”、拓展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縱深。

愛國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把國家榮譽和國家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有時候就需要放棄個人榮譽、犧牲個人利益,這需要奉獻精神。長期以來,科學研究“西強我弱”,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大多集中在為數不多的幾個西方發達國家。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進入一流科研團隊、跟隨引領前沿的導師,對個人發展至關重要。對於許多在海外深造的中國科學工作者來說,是留在國外、享受一流科研資源,最終個人功成名就﹔還是回到祖國、白手起家,為了國家利益放棄個人利益?這是一個艱難抉擇。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科學家懷揣拳拳報國之心踏上歸途,有的甚至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將畢生所學奉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他們選擇離開國外世界頂級科研舞台,是為了讓自己的祖國早日躋身世界科學強國行列。科研中的奉獻不僅僅是榮譽和利益的犧牲,有時甚至要用生命與時間賽跑。我國著名冶金學家葉渚沛在身患重病赴醫院接受治療前,強忍病痛完成了人生最后一篇論文。他對身邊人說:“請等一等,讓我打好這篇論文再走。這一去,或許再也回不來了。”正是這些科學家的奉獻精神,支撐起大國科技崛起的筋骨,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

科學家有著豐富的情感,但科學研究卻是理性重於感性、嚴謹重於激情。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意氣用事、馬虎大意,一份高質量的數據報告必須以大量的實驗觀察、嚴密的歸納演繹為依據。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為了最精確地測量電子電荷,用7年時間不斷改進實驗方法,不斷更新實驗數據。他說,“要利用現代的手段達到這個時代再也無法改進的結果”。對於科學家來說,嚴謹作風正是愛國情懷、奉獻精神的生動體現。

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嚴謹作風,對科學家來說十分重要,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又何嘗不重要呢?今天,我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如果每個人都把國家裝在心裡,願意為國家去奉獻,並用工作中的嚴謹作風來體現自己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夢想不能實現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25日 07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