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光
2016年05月16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是受中醫歷史文獻的啟發,而中醫學史正是中國科技史的一個分支。這充分說明了科技史的應用價值。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在天文、算學、醫學、農學等多個領域創造了累累碩果,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深刻認識科技史的應用價值,加強中國科技史研究,努力實現“古為今用”。
中國科技史主要研究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並揭示其發展規律。作為文理交叉的學科,科技史研究既有一般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又有自然科學的特點,在我國的學科分類中將其放在理學大類。從人文社會科學視角看,科技史與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它研究的也是歷史,隻不過研究的是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的歷史。然而,科技史研究因為具有自然科學的特點,又與一般的史學在“古為今用”上有著明顯區別。
史學是研究人類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察往知來、古為今用是史學的重要功能,但這並不是主張史學要有實用性、應用性。畢竟,“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任何發生過的事情都不會一成不變地重演,史學的以古鑒今、古為今用指的是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而不是拿歷史來硬套今天的事。但科技史由於是自然科學的歷史,具有自然科學的特點,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一面,其中就包括特殊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因為自然科學是反映自然規律的知識體系,能經得起科學實驗的檢驗,具有客觀性,並能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領域以創造價值。與自然科學一樣,科技史也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中醫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能夠啟發1600多年后的科學家們開展提取青蒿素的醫學實驗。可見,對於中國科技史的研究,我們主張的“古為今用”有著明顯的應用性,強調發掘其應用價值,這不同於一般史學的“古為今用”。
今天,對於科技史所蘊藏的實用知識和應用價值,我們要深入研究、認真挖掘、合理開發,以更好為社會創造價值。例如,中醫學史研究中的許多藥方至今依然有著明顯的臨床醫療效果,對於中醫藥這一寶庫,我們可以通過科技史研究進行認真挖掘。又如冶金史研究,湖北荊州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埋藏2000多年依然寒光耀目、刃薄鋒利。一些專家經用現代科技手段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在於採用了一種“金屬膏劑涂層工藝”,這種工藝在當代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科技史研究促成了科技考古學的形成和發展,科技考古學已被列為科技史的分支學科,這是科技史應用研究的又一重要發展方向。科技考古研究可直接指導文物復制、修復和保護。如對曾侯乙墓編鐘、鄭公大墓編鐘的復制,無不參考利用了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我國科技史研究的應用價值還表現在對科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以農業文化遺產為例,目前我國已確立了多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包括人類在與環境長期協調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如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種養方式生態高效,魚和稻形成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已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諸如此類形式繁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對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景觀、傳承傳統技術知識、發展可持續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支撐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知識,正是我國科技史的知識系統。
(作者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16日 16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