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從長時段看大作用

長江城鎮帶的歷史角色

周德鈞   王  耀

2016年05月16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長江沿線城鎮是與長江早期文明相伴而生並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長江城鎮帶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社會結構要素,從歷史長時段深刻認識長江城鎮帶的歷史角色,對於在新形勢下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秦漢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與城鎮發展的重心在關中及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城鎮稀少。魏晉南北朝以后,北方戰亂頻仍,經濟遭受重創,人口大量南遷,而長江流域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發展逐步追上黃河流域。建康(今南京)、揚州、荊州在這一時期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中心城市,長江沿線城鎮開始呈現帶狀分布的雛形。隋唐五代至兩宋是長江城鎮帶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我國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歷史大勢的驅動下,長江沿線城鎮獲得了蓬勃發展,基本上形成了一條橫貫東西的城鎮帶。至元明清時期,隨著商品性農業的迅速發展、區域性生產分工的強化,長江沿線城鎮得到全面發展,沿江城鎮的帶狀化、體系化特征顯著。近代以來,長江沿線城鎮在與西方工業文明的交匯碰撞中,又成為我國早期工業化的先行地區。從幾千年的長時段看,長江城鎮帶主要扮演了以下4個方面的歷史角色。

  我國歷史上經濟重心南移的戰略支點。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經濟重心南移,即從黃河流域南移到長江流域,這一過程持續了上千年。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我國經濟以長江流域為主軸、以大江南北為核心經濟地帶的基本格局。這既是古代政治不斷演變的產物,也是我國特有的自然人文地理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長江城鎮帶發揮了重要的戰略支點作用。經濟重心南移以北方人口大規模南遷為契機、以北方先進生產要素逐步向南方聚集為內容、以長江流域沿江農業區相繼崛起為主要表現形式。在這些方面,長江沿線城鎮均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江沿線城鎮是北方人口南遷的中轉站或落腳點,是北方先進生產要素的主要接納地,進而成為沿江新興農業區的中心地。由此可以看出,長江沿線城鎮在我國經濟重心南移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它既是北南生產力轉移的承接點、文化的交匯點,也是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我國歷史上東中西部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紐帶。作為一條黃金水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江就是溝通巴蜀與中原的主干交通線。兩漢時期,長江及其支流的航運有了進一步發展,“蜀漢之粟,方船而下”,開了“西糧東運”的先河。三國時期,“浮船長江,賈作上下”已成一種社會常態。隋唐時期,長江航運更為暢達,從上游奉節至中游江陵一日可達,長江上下游之間的經貿互動更加頻繁。五代至宋元,長江流域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持續發展,長江沿線的三吳兩浙地區、江西荊湖地區、巴蜀地區均獲得不同程度發展,沿江大小城鎮星羅棋布。這些城鎮既是港埠商埠,又是地方性經濟中心,沿江城鎮通過頻繁的經貿互動使整個流域連為一體,東西兩大區域的經貿活動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明清時期,長江上中下游的區域間貿易規模更大,下游江南地區與中游兩湖地區、上游四川地區與中游兩湖地區圍繞糧食的輸出與輸入展開了規模巨大的埠際貿易,“川米下楚”“川米濟江”“楚米濟江”成為清代國內市場的大宗項目,對全國經濟大局都有著重要影響。

  近千年國內市場運行的主軸。南宋以后,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至長江流域,經濟地理上南重北輕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后的近千年間,以長江水道為紐帶、沿江城鎮為依托,我國東中西部展開了緊密的區域間經貿互動,這種東西向的區域間經貿互動不僅規模巨大,而且關系國計民生,在國內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為近千年我國國內市場運行的主軸。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其間多次整修大運河,南北間的商品流通依托大運河重新又繁盛起來。事實上,大運河之所以重要,關鍵在於它與長江城鎮帶的聯通,從而實現“南糧北運”、以南濟北的戰略目的。因此,大運河沿線貿易的活躍非但沒有削弱長江連接東西部、整合國內市場的戰略價值,反而進一步擴大了長江城鎮帶的輻射范圍,強化了其作為國內市場運行主軸的戰略地位。

  近代以來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的重要渠道。19世紀中葉以后,長江沿線城鎮率先被納入開埠通商的行列,形成以上海為總匯,以漢口為樞紐,以鎮江、南京、蕪湖等通商口岸為主要節點的進出口貿易帶。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條貿易帶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兩個市場,既是西方列強經濟勢力侵入中國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國經濟被動融入世界的重要渠道。19世紀中后期,長江沿線城鎮是我國主要外貿商品絲、茶出口的主要口岸。從20世紀初起,我國絲、茶出口大幅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新的大宗農副產品,如豬鬃、桐油、豆類等,除了豆類主要由東北出口,其他大半由長江沿江口岸出口。在滬漢兩地的帶動下,整個長江城鎮帶的進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其貿易總量與影響超過了沿海地區。20世紀上半葉,長江流域形成了以上海、漢口、重慶為中心,涵蓋長江上中下游、輻射東中西部的三大對外貿易圈,不但進一步強化了長江城鎮帶作為國內市場運行主軸的地位,還使之成為一條連接國內外兩個市場、將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匯起來的極為重要的貿易通道。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江漢大學)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16日 16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