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總結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生命線。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網絡信號覆蓋面的擴大,中國網民的數量日益提升,民間輿論也從線下進入線上。如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將黨的群眾路線延伸到網絡空間,是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要重視的問題,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關鍵所在。為此,堅持與時俱進,接地氣才能有底氣,秉承我黨“支部建在連上”的歷史傳承,“把支部建在網上”,探索形成一套緊貼時代特征的群眾路線方案,對提升網絡治理能力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工作座談會上,首次使用“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提法,表明黨和政府有意將群眾路線的工作經驗延伸到網絡空間。而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不同,網絡傳播也有著獨特的規律,那麼,如何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將黨的群眾路線延伸到網絡空間,就成為下一步網絡空間管理的關鍵問題。
一、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要求
“我國有7億網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此番表態,既是對中國當前信息化發展的肯定,也體現了中國最高決策層對網絡空間群眾力量的重視。具體而言,“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有以下幾點要求:
第一,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第二,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
第三,對善意的批評要歡迎、研究、吸取。對網上那些出於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發言,首先肯定了網絡在聯絡黨群關系中的積極作用﹔其次指明了領導干部對網民言論的基本態度,並且提出了“六個及時”的行為准則﹔最后還特別強調了對待網上的善意批評,更要轉變觀念、虛心吸取。
二、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網絡空間是海、陸、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疆域”,與對外主張網絡空間主權相呼應,對內應積極建設網絡空間人民民主。同時,網絡空間還是重要的話語空間,人民對於國情政績的評價可作為政策效果的反饋,意識形態爭論也可為提升國民政治素養提供平台。
網絡空間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點,決定了這個疆域的人民民主更適合採用自下而上、廣泛動員的工作路線。縱觀我黨黨史,“群眾路線”在媒體管理方面有案可循,在網絡空間建設上吸取以往的工作經驗,不僅具有可操作性還具有操作的便利性。
三、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道路與方案
網絡空間不同於現實社會,有其特殊的傳播規律。“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的提法將“網絡”二字突出出來,正式表明了對網絡輿論環境的重視和對網絡傳播規律的尊重。
首先,網絡話語是多元化、去中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往往不在於某些權威專家,而是處於樞紐節點的輿論領袖。“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就是要接觸更多的網民,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和意見,了解更多元的群眾訴求和群眾話語。
其次,網絡傳播是即時、迅速的。除了信息本身以光速傳輸以外,謠言傳播速度、輿論發酵速度、情緒蔓延速度也都超過傳統媒體時代。“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就是要及時、快速、高效地處理網絡輿情、疏導網民情緒。
第三,網絡空間是開放的、全球的。不同的利益群體、意識形態在網上相互碰撞,紛爭頻起,一些社會問題被做出了泛政治化的解讀,而這種擬態環境又會反作用於現實社會,進而影響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看法。“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一方面要研究和吸取其中善意的批評,另一方面也是在網絡這個辯論場中重申國家主張、弘揚主流價值觀。
第四,網絡社會中,合法性認同瓦解、抗拒性認同形成。常見的體現就是,歌功頌德式的主流政治宣傳越來越不被接受,而帶有后現代特點的諷刺調侃卻被冠以“高級黑”而蔚然成風。“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就是要“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認真對待這些抗拒性認同,避免採取消極對抗的態度和做法。
目前,在網絡民意的回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監管上,“堵”多於“疏”,廣泛採用封號、刪帖等懲罰性規避措施而不是正面回應、公開對話﹔宣傳上,自說自話,一味宣傳歌頌,無視甚至打壓刺耳聲音,導致“說了沒人聽、聽了沒人信”。當然,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機制。例如,共青團在微博輿論場上聲援帝吧出征,支持青少年愛國行動,就達成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在常規性條例管理之外,建立“約談”等彈性管理機制,對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的網絡不良內容進行相對及時的規范。
針對網絡傳播的特點和目前處理網絡輿論的問題,應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中提到的“六個及時”, 在具體建設上下功夫:
1.建立網絡輿情監測隊伍,採集、清洗、研判網絡輿情,建設輿情數據庫、輿情展示平台、輿情應對智庫等,落實“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
2.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對重大事項、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熱點等進行快速、互動式的網絡發布,接受在線咨詢、質詢、問責,落實“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
3.建立網絡輿論反饋機制,培養熟悉網絡傳播規律的輿論領袖,積極應對網絡質疑、化解網民憤懣情緒,引導輿論、倡導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落實“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
除此之外,繼續堅持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接受網民監督﹔繼續堅持網絡實名制,敦促網民自律和網絡服務供應商的行業自律。
科恩在《論民主》中說道“民主永遠處於尚待改進的狀態,而改進的過程是永遠不會完成的。”互聯網時代倡導“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就是不斷在實踐中改進人民民主的實現方式,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網信事業發展思想。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孫欣 記者 彭琳)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