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包俊洪:中國夢的價值追求

2016年05月16日08:3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中國夢”。夢想體現的是一種理想,反映的是一種價值追求,中國夢寄托著中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價值期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對中國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闡述,揭示了中國夢的深刻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2013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又明確指出:“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是一種為群眾易於接受的表述,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適當拓展,但不能脫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由此可見,“中國夢”是復興夢,核心內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那麼,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是什麼呢?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指出:“中國已經確定了未來發展目標,這就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形象地把這個目標概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裡習近平總書記的闡述十分明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在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在建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標志。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復興夢就是現代化之夢。

我們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其核心價值追求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能夠沉湎於西方價值體系,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國情、文化傳統和制度實踐,對現代化建設提出自己的價值尺度,創造屬於我們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夢的真正魅力,在於“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在於這種現代化模式所蘊含的中國人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13億多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共識和價值追求,是對於現代化國家理想形態的價值表達,它既具有時代特點又具有民族特色,體現著當代中國人對當今人類面臨的難題與挑戰所作出的獨特回應與獨立思考,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批判、對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一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的設定,標示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是引領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指南。

富強:中國夢的價值追求之一

“富強”指的是經濟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爭取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富強首先包括國家綜合實力的壯大,具體體現為國家擁有巨大的物質財富和強大的綜合國力,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富強還包括人民生活的富裕與幸福。在社會主義國家,由於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以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是有機統一的。一方面,國家的強盛是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實現富強的最終目的是增進全體人民的共同福祉。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價值觀念的背后都有其社會性質和歷史性質。把富強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的首位,既來源於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遵循和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植根於對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現實分析。

改革開放之后,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深刻總結和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的基礎上,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目標,這也是首次把富強、民主、文明三個詞相並列,並把富強放在首位,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加以提出。這個表述持續了20年,直至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至此,“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最終形成。富強居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斗目標首位的次序沒有改變。黨的十八大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詞概括為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價值意蘊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則進一步把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稱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成為中國夢的價值引領和價值追求。

我們堅守“富強”這一首要價值追求,就要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之路,使我們的國家真正富強起來,這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利益及其實現是任何社會主體活動的主要動因,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物質保障。隻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充分涌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消除舊式分工,克服人的片面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經濟總量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水平低仍然是基本國情。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正是這樣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必須以富強為首要目標。所以我們現階段仍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上的富強,是解決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物質保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前提。

我們堅守“富強”這一首要價值追求,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富強的要義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須建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基礎上,否則,隻能是共同貧窮﹔但如果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推進共同富裕的步伐卻停滯不前,就會造成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乃至社會穩定,進而束縛和妨礙生產力向更高水平發展。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仍有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仍然較大。我們決不能因為現在國家經濟總量上取得了巨大進步而忽視富強的價值取向。事實上,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還需要我們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現在,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4年的時間,已經到了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重大課題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告: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民主:中國夢的價值追求之二

“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把民主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現代化,而且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在內的社會轉變過程,是走向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過程。隻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才能保証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進行。早在1981年,鄧小平在談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時就指出,“搞中國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新提法就是建立一個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人民民主。資產階級民主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民主隻能是少數人享有的民主。西方的選舉制度和代議民主在現實中往往受資本和金錢主導。資本主義社會講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馬克思主義自產生以來,就以推翻專制和剝削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社會為己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為爭取實現人民民主而不懈奮斗。人民民主的旗幟是黨走向未來、民族走向復興的光輝旗幟。

民主既是一種價值理念,又是一種政治實踐和制度安排。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抽象的、絕對的民主,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主發展道路和民主模式。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民主政治制度,歸根到底,是由這個國家的國情和實際決定的。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立足於國情、立足於實際、立足於實踐在民主政治建設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整套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中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樣一套制度安排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創造性實踐,有力地推動和保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發展。中國現代民主政治的建構實踐及其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人類現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有重大的歷史貢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值得世人關注和研究。

當然,社會主義民主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完善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在現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內,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十年“文革”期間,我們在民主問題上發生過重大失誤,推行以群眾運動為主要形式的所謂“大民主”,致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遭受嚴重破壞和損失,人民民主權利受到恣意侵犯和踐踏。這個教訓極為深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的同時,確立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隻手,任何一隻手削弱都不行。”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規律的新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推進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力推動了人民民主發展。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加輝煌燦爛的發展前景。

文明:中國夢的價值追求之三

“文明”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狹義上的文明則主要是指精神文明,特指思想上的進步以及文化上的先進。如前所述,富強作為中國夢的價值追求之一,是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在這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作為中國夢的價值追求,“文明”一詞是特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符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要求。

建設“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一個新提法。鄧小平同志指出,“所謂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個人利益要服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要守紀律,要有道德,要堅持我們歷來的艱苦奮斗的傳統。”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所講的文明其價值內核實質上是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的新型現代文明。在資本主義現代化條件下,物化成為人的存在的普遍現實,發展的目的與手段相互顛倒,工具主義使發展實踐嚴重異化,導致了為發展而發展的邏輯謬誤,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變成物與物的聯系和赤裸裸的利害關系,狹隘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盛行,成為在現代化過程中人們精神生活的根本境遇。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代社會及其精神文明的重建,不僅有賴於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更依賴於特定社會制度的創新與價值體系的建設。因此,揚棄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體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的主題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持續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大力推進了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新型現代文明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必須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核心任務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培育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反對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狹隘個人主義,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我國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作為社會主義應有的原則,集體主義所指的應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真實集體”,而不是指任何舊的、形式上的“虛假集體”。例如家族主義、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地方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它們雖然也常常打著“整體至上”的旗幟,但它們的各種“集體”其實不過是掩蓋或放大了的少數個人私利而已。認清虛假落后集體形態的缺陷,擺脫它們的歷史束縛,建立和造就真實的集體形態,正是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當然,“真實集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社會改造過程。社會主義集體存在的基礎和歷史使命,歸根到底在於人民自己組織起來,去實現人類的自我解放和共同幸福。隻有以“人民利益至上”和“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集體,而不是隻為小集團謀利益的集體,才是最真實的集體。在這樣的宗旨下,所謂“維護集體利益”就是具體地維護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在現階段的社會條件下,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立起堅實基礎,使集體充分代表群眾個人的共同利益,充分尊重、保護、調動和依靠個人的積極性,使個人充分認識和參與自己的集體,充分依靠集體的發展來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重要載體。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是物質的豐裕,更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我們要大力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幾千年悠久文明傳統的國家而言,首先就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為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論”、“全盤西化論”等論調。同時,我們又要善於吸取外國文明成果的一切有益成分。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再造文化的新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深厚的文化滋養。

和諧:中國夢的價值追求之四

“和諧”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夢終極的價值追求。如前所述,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我們黨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提法,明確把“和諧”和富強、民主、文明相並列,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這實質上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價值內涵的豐富和拓展。在現代化建設中注入“和諧”這一價值元素,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基於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弊端的歷史反思,基於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先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相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現代化首先是以資本主義的歷史方式實現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割裂、相對立,人變成“單向度”的人、物化的人,現代化成為“分裂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在對資本主義現代性弊端進行深刻批判的基礎上,科學地描繪了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旨在重寫現代性。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隻有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未來理想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就在於它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各種矛盾關系的和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邁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初始階段,將為最終實現馬克思描繪的未來理想的社會准備條件、提供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是實現社會和諧這一價值目標的偉大實踐。國內外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都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開辟了通往高度和諧的未來社會的現實道路,但要實現理想的社會和諧,則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進行很長時期的艱苦努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現代化建設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統一起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拓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堅持五位一體總布局,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相和諧,促進社會大系統有序發展、和諧發展,建設新型現代化,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價值共識。今天,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中國人民行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全面提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水平,將實現社會更加和諧的發展目標。

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還致力於追求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和諧不僅是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准則,也是我國在現代化過程中處理國際關系的價值准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中國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對人類文明做出較大的貢獻。中國以何種方式實現這一雄心壯志,引起世界的關注。檢視近代以來各個民族追求復興的案例,戰爭是最為通行的方式。中國是重走別國的老路,還是另辟新路?在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拓展中,隨著民族復興問題的提出,中國共產黨人鄭重昭告世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自古就主張和而不同。我們希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成果,各國人民的意願都能夠得到尊重,各國能夠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反映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訴求,代表了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一個發展起來的強大的中國不是世界和平的威脅,而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蕩﹔是機遇,不是威脅。中國越強大,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強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改寫了昔日大國霸權擴張的發展邏輯,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成功超越。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實際上代表著一套新的價值觀念的成功,這也是中國夢奉獻給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評論部)   

推薦新聞:


習總書記談“網信工作”為互聯網可持續發展繪制明晰路線圖

習近平首提改革的兩個方向 為增進人民福祉提供行動指南

習近平提文物保護16字方針 展現共產黨人歷史自覺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導“兩學一做”為何特別強調“問題導向”

習近平"三個著力"促湘發展 打贏供給側改革這場"硬仗"

習近平講話釋放重要信號:提振非公經濟 定調政商關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