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讀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

辜勝阻:供給側改革面臨三大任務 真正落地要激發創造性

2016年05月13日09: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講話》從“深入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這四個問題著眼,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了系統思考和深入解析。

新常態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客觀背景和顯著特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內涵的新發展理念是引領“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航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而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關鍵在各級領導干部的認識和行動。

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總書記的講話是對五中全會精神的深入解析

五中全會的最大理論創新是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系統全面的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回答了“發展新動力”的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講話》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我國經濟長期依賴於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迫切需要向創新驅動轉變。新一輪創業創新浪潮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協調發展強調“如何協調好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實現發展的健康性,是改變發展失衡、不可持續的重要保障。《講話》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准和尺度。綠色發展是回答在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實現發展永續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列舉了大量事例說明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當前我國環境承載力已達到或接近上線,環境質量與全面小康目標差距較大,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保護環境,保障呼吸、飲水等安全,已成為重大民生期待。綠色發展也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兼顧的唯一途徑,發展綠色經濟既可以實現環境質量的有效改善,也可以起到穩增長的作用。

開放發展是強調我國發展“如何和世界發展對接,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如何以對外開放倒逼國內的改革和發展”。《講話》認為,我國30多年來的發展成就得益於對外開放。“十二五”期間,我國已成為進出口貿易總量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世界第一位,並實現了向資本淨輸出國轉型的歷史性跨越。“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強開放的力度、推進開放的深度、擴大開放的廣度,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共享發展是回答“發展目標是什麼和發展成果如何共享”的問題,著眼於發展的社會公平正義,是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講話》強調了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貧困是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實現共享發展,關鍵是解決7000萬人如何脫貧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大任務:

真正落地主要靠激發三大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在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以短期均衡為目標的需求側管理已難以完全適應當前的需要,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與轉型升級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結構性”、“供給側”、“改革”三個關鍵詞。相應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分為三大任務:優化供給結構、創新驅動供給側以及改革引領制度供給。

首先,要通過“減法”和“加法”實現結構調整推進供給結構優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結構性”3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供給結構的優化升級要減少高耗能、高污染的無效供給,化解過剩產能,大力淘汰“僵尸企業”,實現市場出清﹔要改造落后供給,盤活呆滯供給,提高供給品質,適應國內消費者不斷升級的需求,減少消費外流﹔要創造新增供給,鼓勵企業通過創新進入“藍海”市場,為消費端制造“驚喜”﹔要補足短缺供給,加大公共產品供給,在壟斷行業引入新的投資者。

其次,要以創新驅動供給質量和效益提高,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是相對於需求側而言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產要素投入﹔二是效率的提高。供給側改革是要從原來依靠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等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創新對發展的驅動作用,利用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創造新供給,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正如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所指出的,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

再次,要以改革引領,強化制度供給。制度創新是“解放生產力”最關鍵的創新,它會打開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空間,使市場總各主體的活力競相迸發。改革是優化制度供給的唯一途徑,要靠改革來引領制度供給,激發人的積極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落地主要靠激發市場主體、創新主體與推進改革主體這三大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振企業家精神,激活科研人員創新精神和官員的擔當敬業精神。

第一是市場主體,最重要的是要激發企業家創新創造的熱情。實現中國產業從低端的過剩供給結構向高附加值的創造性供給結構轉變,需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作用和重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是供給側創新的精神靈魂。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是創新。企業家是供給側最重要的主體。激發企業家創業、創新、創造積極性要打好削減成本的“組合拳”,降低實體企業成本,讓企業有利可圖。

第二,要調動創新主體、特別是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力解決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問題,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形成人才激勵機制,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當前,迫切需要對科研人員“鬆綁”、“減負”,不能把對政府官員的行政要求來對待科研人員。

第三,要調動改革主體的積極性,特別是要激發政府官員的擔當精神和敬業精神。如果官員沒有積極性,改革是很難落地的。要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官員因能力不足而“不能為”,動力不足而“不想為”,擔當不足而“不敢為”的問題。要建立容錯機制,提供一定的試錯空間,保護和鼓勵官員更加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大膽作為、勇於擔當,特別要營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場環境。

(作者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辜勝阻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