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推動“雙創”向生產領域縱深發展

盛朝迅

2016年05月11日13:4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推動“雙創”向生產領域縱深發展

近年來,在“互聯網+”行動計劃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東風下,一批創新創業企業和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市場活力和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創新型企業開天辟地的“雙創”格局初步形成,深刻改變和影響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正在匯聚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發展形勢喜人。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443.9萬戶,同比增長21.6%,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戶,創歷史新高。但也要看到,受發展階段和產業特征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創新創業主要發生在消費或娛樂領域,生產領域創新創業不足,不利於創新創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建議通過輿論引導、制度設計和政策扶持等多種手段,努力形成以生產和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推動創新創業向生產領域縱深發展。

生產領域創新創業不足的主要表現

從創業融資領域看,風險投資是創新創業的重要“風向標”。騰訊公司發布的《2015創業融資全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創業融資案例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本地生活、企業服務、金融等O2O領域,佔全部融資領域比例高達46.2%,如果再加上文體、醫療、社交、游戲、旅游、房產、廣告等服務業領域,比例高達84.7%。而投資於實體產業領域的融資比例隻佔全部融資的12.5%。另據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數據,目前青年創業人員選擇創業項目70%以上都屬於娛樂、消費領域或商業模式創新等時間短、見效快的領域,而對於需要長期投入、難度較大的技術創新重視不足。

從企業創新行為看,根據全球知名的湯森路透公司發布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我國內地無一公司入選。2014年度入選的華為公司在2015年度也被剔出榜單,而被稱為“失去20年”的日本有40家企業入選,高居榜首。主要原因在於,我國企業創新大多為消費創新,基於工程的創新和基於科學的創新偏少。而日本企業近年來高度重視生產創新、加大核心零部件研發和產業整合投資,強化產業鏈上游的整合能力,在醫療、蓄能和機器人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從產業信息化程度看,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2015)報告,我國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業務投資集中於電子商務、媒體、游戲等行業,出現了互聯網經濟“泛娛樂化”的現象,而制造業信息化建設比例偏低,機械設備制造(24.4%)、金屬工業(12.4%)、化學工業(11.7%)和紡織工業(10.4%)的信息經濟所佔比例還不如金融保險(55.4%)與批發零售(33.8%)等服務業行業,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尚有很大發展空間。

生產領域創新創業不足的可能影響

(一)弱化創新創業的實際效果

目前,我國“雙創”尚處於起步階段,創新創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創新創業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情況以及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效果,如果過於倚重消費領域創新,則有可能影響創新創業持續健康發展。比如“重消費、輕生產”的傾向將會導致全社會繼續加大對消費領域創新創業的投資,造成生產領域創新創業的缺位和創新創業的結構失衡,不利於創新創業繁榮發展和推動產業中高端攀升。

與此同時,生產領域創新創業不足的結構性風險也在顯現,2015年第四季度我國以消費類、服務類為主的創業融資額大幅下降,融資數量僅為652個,僅相當於前三季度平均水平的59.6%,其主要原因也是由於互聯網領域投資熱情大幅回落所致,表明過分依賴消費領域的創新創業不具備可持續性。

(二)不利於實體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應當看到,當前以消費類為主的創新創業是互聯網新業態推動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路徑,對傳統業態的改造升級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也有一定的成長空間。但是,過於倚重消費領域創新創業的發展可能會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產生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不利於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應更加重視生產領域創新創業。

目前,制造業企業反映生產創新難的問題非常突出,一方面表現為生產創新門檻高、周期長,本身就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表現為消費創新太容易,吸引過多社會投資和政府關注,生產創新相比而言受重視不夠。此外,互聯網領域創新創業可能產生“贏家通吃”效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比如,由網上購物所引發的圖書、服裝、家電等領域實體商店關店潮,就需要高度重視和跟蹤評估。

推動“雙創”向生產領域縱深發展的措施建議

當前,我國正處於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經濟增長新動能尤為重要。對此,應從理論上正本清源,認識到創新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生產創新,主要作用是價值創造,提高社會總福利﹔另一類是消費創新,主要作用是價值分配,雖然也可擴大需求、促進產業升級,但對社會總福利提升貢獻有限。雖然我們不可否認商業模式創新和消費創新的重要意義和其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方向,但相比於較為容易的消費創新,生產創新更重要,它基礎性強、帶動能力大、涉及鏈條長,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作用更大。為此,應高度重視生產領域創新創業不足的問題,加強輿論和政策引導,大力弘揚生產與科技創新,推動創新創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在全社會樹立創新創業是長期行為的理念

美國建國20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部高揚進取精神的創新創業史。美國的崛起也正是依賴於長期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而非短期見效的商業模式創新。春節期間刷爆朋友圈的“引力波”的發現也是長期研究和積累的結果。我國的戰略崛起和復興之夢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必須在全社會樹立厚積薄發、長期創新的思想准備,防止短期急功近利的行為。

(二)著力營造有利於生產創新的制度環境

建議供需雙側發力,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制度環境,推動生產創新發展。在供給方面,一是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和假冒偽劣產品的懲罰力度,切實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二是加大技術研究投入,加快研究成果向應用技術轉化,建立和完善軍民融合、技術轉移和支持中小創業企業發展的制度,大幅度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三是提高科學家、技術研發人員和職業技術工人的地位和工資待遇。四是推動眾創空間更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科技型創業,鼓勵“雙創”與“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緊密結合,促進龍頭骨干企業發展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在需求方面,強化需求側和消費側政策的指引和支持,加大政府採購和軍事訂購對生產類技術創新創業企業的支持,更加注重培育和擴大國內市場,充分運用價格杠杆、完善基礎設施等手段,優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市場應用環境。

(三)加大政府創業投資基金投向生產、技術類創新的比例

政府創業投資對於社會投資具有引導效應,但在我國,由於政府創業投資有保值增值要求,對於“風險偏大”的早中期技術創新類創業投資明顯不足,而消費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在早中期由於社會投資進入較多,在較為成熟的中后期反而容易得到政府投資,造成政府投資實際引導方向與政府意願相背離的情況,不利於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為此,應發揮好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杠杆和引導作用,放寬政府創業創新投資保值增值等相關規定,探索政府創業投資容錯機制,鼓勵政府投資向回收期長的早中期生產、技術類創新領域傾斜。

(四)加強對生產領域創新創業的教育和培訓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生產領域縱深發展,需要培育一大批熟悉創新創業規律、具備創新創業經驗的雙創人才。為此,需要加強對創新創業的教育和培訓,加快發展一批熟悉產業領域的培訓機構,開展創業培訓,舉辦各類創業活動,為創新創業者提供更加適合產業特點的創業輔導服務,提高創新創業者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培養更多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創新人才。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專業性孵化器、創新苗圃和眾創空間等建設,發展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網絡化的“雙創”教育和培訓平台,為創業者和創新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培訓、咨詢等服務,推動雙創培訓專業化、高質量發展。(作者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