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20年,再見養心殿有啥不一樣

記者 楊雪梅

2016年05月09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2020年,再見養心殿有啥不一樣

  斑駁的養心門。

  故宮博物院供圖

  這些日子,去故宮參觀的游客會發現,昔日熱鬧非凡的養心殿閉門謝客了,而再次對公眾開放至少要到2020年。

  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養心殿正在迎接一場大修。值得期待的是,大修之后,游客將不用再“隔窗觀賞”,養心殿可參觀面積將超過60%。

  一場迫在眉睫的大修

  養心殿坐落於紫禁城后部乾清宮西側,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是清代帝王使用時間最長的勤政燕寢之所,也是中國官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故宮古建筑群中舉足輕重。

  這裡也是游客參觀的集中區域。每年,約有500萬名觀眾來到這裡,但可供觀眾參觀的面積僅有1000平方米,最大瞬時承載量為541人。在參觀旺季的10:30至15:30的時段,養心殿中滯留人數常超過800人,不僅安全難以保証,參觀體驗也十分差。

  亟待修復的還有養心殿本身。

  從乾清宮往西進入養心門,放眼望去,養心殿本該色澤艷麗的彩繪早已斑駁陸離,門楣上的“養心殿”牌匾也落滿了塵埃。養心殿正中是皇帝的辦公桌,兩側的文件櫃用藍色的布帘防塵,看起來陳舊不堪,屏風的兩側是黃色的門帘,顯然也是久未清理。東暖閣“垂帘聽政”用的帘子已呈現灰褐色。

  在場的管理人員說,這個區域內的瓦頂天溝普遍存在開裂情況,牆體空鼓、風化情況明顯,部分建筑牆體有縱向裂縫,尤其是油飾保存差,油皮普遍粉化失光、個別油飾地仗龜裂、油皮剝落、地仗剝落見木骨,室內頂棚裱糊大面積撕裂下垂、脫落,暴露出白樘篦子等。

  中國的土木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本來就需要“歲修”以確保其安全無虞。但巨大的古建筑數量、精湛而復雜的工藝讓故宮古建修繕任務格外繁重,而專業維修隊伍的缺乏、資金使用制度等原因,更使故宮建筑的日常維修成為奢望。據了解,百余年來養心殿區域內的建筑未進行過系統的修繕,隻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行過一次日常維護,更換了一些碎瓦和抱廈的雨水管,挖補了地面。

  一次不同於以往的嘗試

  故宮書畫修復組的喻理連著幾天都要去養心殿的東暖閣查看牆壁上貼落的“傷況”。以前他們修復的都是一幅幅單個的書畫,這次他們可以從整體上評估一個建筑內部所有的書畫損壞情況,研究為什麼同一時期的書畫受損情況不同,從而進行對比研究。他即將參與的一個研究課題是《養心殿內檐書畫類文物致病因素及綜合防治研究》。

  與以往的修復不同,養心殿的這次大修被命名為“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

  “此次大修首先是恢復並延續養心殿區域的健康狀態,改善文物保存環境與觀眾參觀質量。更為主要的是要探索研究性保護修復的方法與策略,嘗試建立工匠招募、考核與培訓機制。”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這次,故宮想通過養心殿的修復建立起故宮博物院自己的古建筑保護修繕隊伍,並且嘗試建立起故宮建筑材料的固定渠道。

  “從文獻上看,明清兩代在修繕工程中有一套完整的組織,有設計的、採木的、採石的、監工的、驗收的,除了樣式雷,還有燒瓦件的‘琉璃趙’家,管理下水道的‘溝董家’,都是百年來子孫相傳的世職。以前故宮的金磚來自蘇州,城磚來自臨清。木料來自西南諸省,吳三桂控制西南時才轉向北方採取鬆柏木。比如屋頂的瓦件,由於古建的大屋頂,坡度長,需要用不同的瓦件以加固它,比如托泥瓦、遮朽瓦、魚殼瓦、油瓶嘴瓦,不同的瓦起著不同的銜接固定作用。但現在這些瓦的制作早已失傳。”單霽翔說。

  從某種程度上講,養心殿的此次修繕承擔著培養文獻研究、保護修復、檢測分析、價值評估的專業梯隊的任務,也承擔著挽救瀕臨消亡的古建筑營造工藝、裝修工藝的任務,尤其是故宮古建筑傳統的“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的匠師培養。

  大修前的數據採集工作顯得格外重要,研究人員需要通過照相、測繪、攝像的方法將宮殿的狀況進行紀錄,以確保再次開放時文物能夠各就各位。養心殿內現存各類室內外陳設1890件,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書畫、古籍等,均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數據採集完成之后,才能對文物的“傷況”進行評估,將需要修復的進行登記,移交給不同的文物修復組。故宮文保科技部主任史寧昌說:“估計將有非常多的文物需要進行必要的修復,才能延年益壽”。

  據介紹,目前養心殿大殿的數據採集工作已經完成,其它各室的數據採集也接近尾聲。閉門修繕期間,養心殿殿內的相關文物,包括雍正御筆的“中正仁和”匾在內的木器、銅器和玉器等將移到首都博物館展出。

  一些社會力量的參與

  過去,中國的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全部都由國家出資,但政府無法包辦所有事務,在資金的使用和完成方面也有許多的硬性規定。近年來,故宮古建筑修繕工程市場化。因為按照規定不能參加自己單位的招投標,故宮原有的古建筑修繕隊伍在2010年被迫解散。

  市場化之后,帶來的問題並不少。一方面,經過招投標進入故宮的修繕隊伍,對於宮廷的古建修復並不熟悉。同時,一項古建筑修繕項目經過審批落實資金后,達不到所規定的“執行率”,修繕資金將面臨被收回的情況,為此隻能把工程進度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故宮博物院現有古建筑修繕專家絕大多數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按照現行有關人事制度規定,多數不能返聘。故宮博物院用傳統的“師承制”培養的營造技藝人才,受戶籍制度等政策限制,難以獲得事業單位編制,造成人才流失。

  這次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嘗試依靠社會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

  之所以將養心殿修繕定位為“研究性保護項目”,是因為這樣既可以脫離一般建筑工程項目的管理模式,將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也可以使工程進度服從古建的規律與周期。同時,研究項目可以不使用招投標程序來選擇文物修繕企業,而是根據研究項目的特點建立相對固定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此外,文物修復專家的退休返聘制度制定也可以更加合理,按照專業技術崗位人員退休標准,保障他們享有與付出相適應的待遇。對於經過系統培養的保護傳承人員,可以不受戶籍制度限制,作為專業亟須人才加以安排使用。

  目前,項目所需的2.2億元資金已接近落實。去年年底,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席陳啟宗先生明確向故宮養心殿無償捐助1億元古建筑修繕經費。不久前,畫家崔如琢先生在無償捐贈故宮博物院書畫作品的基礎上,又向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1億元,其中4000萬元專項用於故宮養心殿的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

  實際上,這些年,故宮博物院在科學合理利用社會力量方面探索頗多:成立了下設15個研究所的故宮研究院以加強故宮學術研究﹔成立故宮學院以加強社會教育和人才培養,僅2015年開展的各類社會教育活動就達25355次。但這些機構均是“非建制機構”,沒有固定經費,依靠的都是社會各界的支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