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廖鵬洲 中共郁南縣委書記

2016年04月25日16:4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長期斗爭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戰無不勝的法寶。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加強學習,深入鎮、村、企業調研,直面群眾聽取意見,查擺剖析存在問題,邊學邊查邊改,自覺踐行群眾路線,進一步深化了新時期群眾工作的認識。下面結合自己的思考及郁南在建立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一些探索談兩點體會。

一、群眾工作要與時俱進

《黨章》鮮明指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的基本要求。黨在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可以說,我們的絕大多同志對群眾都有天然的感情,內心情感上也沒有疏離群眾的想法。但在踐行上,很多同志往往卻感到與群眾工作越來越生疏。究其原因,主要是群眾觀點沒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環境變了,形勢變了,群眾的思維變了,而思想還停留在過去,工作方法陳舊,不可行,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動上未真正融進群眾。

(一)實踐中沒有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雖然在思想深處都能認識到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對群眾和利益訴求能進行理性分析,並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側重。但在碰到實際困難時,特別是面對巨大的發展壓力和各項考核指標任務時,就往往把完成目標任務、通過各項考核和得到上級的肯定放在首位而忽視群眾利益。這種知行不一,說明我們的群眾觀點扎得不夠實、不夠深,宗旨意識不牢固,致使工作中偏離了群眾路線。在重點推動工作時,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上,放在園區、項目建設等經濟發展上,對民生問題、涉及群眾切實利益的實際問題,以及在經濟建設中出現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考慮和關注得比較少,沒有更多地切身處地,從群眾的角度換位去考慮。如較少考慮促進農民增收問題,在經濟發展中未能妥善處理好與群眾的利益關系,在工作推進中忽視對群眾的宣傳動員,未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等等。工作上對群眾不重視、不依靠群眾,結果往往是工作推進緩慢,效果亦受到影響,最后雖然達到了目標,但群眾的認同感不高。

(二)對群眾的思想和實際需要了解分析不透、把握不准。與群眾保持血肉相融的關系,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是黨員干部忠實履行職責的重要方面。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許多同志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少,調研“走馬觀花”,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類別群眾深入接觸了解不多,對他們所需所想所盼缺乏分析研究和不握不准,從而導致與群眾的接觸顯得冷漠、生疏,無從入手。親和力的不足,致使工作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對照焦裕祿同志,現在的經濟條件、生活條件遠比當時蘭考縣優越,但我們的工作狀態、拼搏精神,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卻遠不及焦裕祿同志,這就是黨性修養和宗旨意識的差距。忠實履職,對黨、對人民負責態度的弱化,是出現“四風”問題的主要原因。對照我們的老領導、老同志,我們會發現,能夠得到群眾認可、常常挂在嘴邊、記在心上的,都是一些關心干部群眾生產生活、關心群眾冷暖、與群眾打成一片,有很強親和力的同志。他們輕車簡從深入群眾,不擺官架子,從而拉近了彼此感情、增強了親和力。他們經常深入基層調研、現場辦公﹔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興修水利、造林綠化,千方百計解決群眾行路難、上學難、飲水難等問題,與干群並肩奮斗,思想上、感情上毫無隔閡,從而得到了群眾的支持擁護。對比現在,我們的經濟發展了,社會民生建設增大了,社保、救濟、扶貧、福利補貼遠超從前,但為什麼群眾仍不滿意,意見比過去還大呢?關鍵還是我們對群眾關心不夠,親和力不足,仍未能做到融入群眾,與群眾存在隔閡,得不到群眾的認同和擁護。

(三)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因循守舊。對新時期、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研究得不深、不透,工作因循守舊。在踐行群眾路線上,我們要始終堅持和緊緊扭住與群眾魚水之情這一核心,保持過去那種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時刻關心群眾疾苦、了解群眾所需所盼的親民情懷。但新形勢下融進群眾、體現與群眾“魚水情”的形式又不能簡單照搬過去的做法,而是要在堅持對待群眾那種思想感情的前提下,以符合當前實際、群眾需要和歡迎的方式去接近、滿足與群眾的溝通接觸。如果生搬硬套過去的做法,往往是自己滿腔熱情,群眾卻覺得生硬、脫節,未必歡迎和接受,成為新的形式主義。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在變、我們在變,群眾也在變,時空、對象已不可能回到以前,如果還是照抄照搬老辦法、舊方式,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果我們對時代條件下服務對象思想變化、工作環境變化沒有深刻的認識,對群眾個體思想感情行為方式發生的變化、工作機制體制發生的變化沒有深入研究,拿出可行辦法,就會導致我們的工作與群眾疏離。一廂情願與最后卻被潑一頭冷水的結果,可能會使我們覺得“好心得不到好報”, 認為群眾不講道理,從而逃避和不想接近、不敢接近。其結果是與群眾接觸更少、情緒對立,群眾工作成為面上應付,為做而做,甚至弄虛作假,成為真正的形式主義。

我們覺得群眾工作越來越難,雖然內心上有做好群眾工作的想法,但實踐起來卻覺得生疏,不知到基層干什麼。一方面,上級要求我們要懷著深厚的感情去做群眾工作,把以前對群眾那種思想感情轉化為基層可行、有效的實踐。另一方面,我們生搬硬套以前做群眾工作的辦法卻行不通,轉而埋怨上級不了解下情,機械執行而形成新的形式主義。這是我們對群眾的內涵變化沒有好好研究,沒有好好理解上級的要求和創造性落實的結果。同樣,我們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關鍵還是要把握其精神實質,因應時代的變化、結合實際去學習、弘揚和踐行。

二、群眾工作要以服務群眾為落腳點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核心就是解決突出問題、密切聯系群眾。省委胡春華書記指出,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衡量標准有兩條,一要看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有沒有真正轉變,二要看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有沒有真正解決。所以,做好群眾工作,說到底就是要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要在轉變作風、服務群眾上下功夫、見成效。就三農工作來說,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存在的問題亦逐步凸顯出來,如果不認真加以解決,勢必會影響農村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比如,無序種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缺乏規劃亂建亂搭問題、臟亂差的環境衛生問題,基礎設施缺乏導致的出行難、公共文化缺失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資源人才流失問題,以及基層黨組織弱化、農村自治管理水平低問題,農業結構調整問題,等等。我們做群眾工作,就是要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深入基層,從群眾所需所盼出發,以群眾認可、接受的方式有效搭建起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橋梁。這方面,我縣從去年初開始,根據市委的部署,廣泛動員副科以上干部返回原籍地與當地鄉親共建生態文明村,以開展“千干建千村”活動為載體,共建干群“連心橋”,探索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

(一)明確思路。堅持依靠群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和共謀共建的原則,循序漸進推進創建工作。通過發揮返鄉干部親緣、地緣、熟悉鄉情民情的優勢,以及溝通協調、掌握信息、熟悉政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黨建工作與生態文明村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與當前農村中心工作、信用村創建、建房貸款、民生實事、扶貧開發等工作同推進、同落實,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凝聚共識,形成合力,著力解決農村群眾的迫切需要和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整合“一事一議”、“以獎代補”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聯結鄉賢理事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方力量,加快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完善村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長效發展和管理機制。

(二)落實措施。建立工作台賬,實行每月“一督查一通報”及末位約談制度,制訂量化、細化考核細則等措施,深入推進“千干建千村”活動,嚴格落實現職副科以上領導干部挂鉤聯系幫助建設生態文明村的“六個一”制度。一是印發一張民情聯系卡。統一印制記錄返鄉干部姓名、職務、手機號碼的民情聯系卡發放給所聯系村的各戶群眾,方便群眾有事“找干部”。二是記好一本民情記錄本。建立民情信息登記制度,由返鄉干部記錄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措施和落實情況,及時調處矛盾糾紛、信訪案件,促進鄰裡和睦。三是組織一次鄉賢座談會。返鄉干部每季度至少組織召開一次外出人員、村干部、黨員、當地能人、村民代表座談會或者參加村務工作會,宣傳政策,討論研究村事村務,統籌推進實施一批好事實事。四是制訂一個生態文明村規劃建設方案。根據各村實際,牽頭制訂生態文明村建設規劃,並每月回鄉指導,幫助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圓滿完成年度建設任務。五是發展一個特色產業。圍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選擇一個適宜本地的特色產業,指導農民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組織、促進土地流轉等形式發展規模化種養,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促進農民長效增收。六是建立一套協同共治的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成立鄉賢理事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公約、衛生清潔等管理制度,引導群眾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促進協同共治。

(三)共促發展。圍繞深化產業帶動、土地流轉、金融支撐、協同共治、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農村綜合改革,根據各村不同特點和群眾的不同需要,著力解決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共促農村改革發展穩定。一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針對沙糖桔老化、黃化,農民增收困難的實際,加強引導扶持,以農業經營機制體制創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盡快形成新的特色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二是強化金融支撐。健全農村信用制度,積極推進農村信用貸款、農民建房貸款探索,滿足群眾生產和建房資金需求,改善生活條件,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突出協同共治。與群眾共謀共建,融洽干部與群眾之間、群眾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推進協同共治,健全長效機制,促進農村社會管理。四是優化村庄環境。充分利用村庄現有基礎條件,整合“一事一議” 項目及縣直有關部門專項資金,通過財政獎補、干部籌集、社會捐助、村民出資投勞等辦法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通過強化村庄規劃、規范建設用地管理、完善公共設施、健全衛生管理制度等系列舉措,優化美化村庄環境。

我縣以生態文明村建設為抓手,以“千干建千村”活動為載體建立健全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制度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返鄉干部通過返鄉實踐融進群眾,促進了作風轉變,增強了親和力,群眾工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經過三年的努力,圓滿完成了三年創建目標任務,至2015年底,共創建了1035條自然村,創建率達到80%以上,涌現了蘭寨、楓樹圍、夏襲、梅花營、古羅等大批建設成效明顯、特色各異、帶動力強的示范村。“千干建千村”活動,不但發展了生態經濟、優化了生態環境、培育了生態人文,更重要的是激發了群眾熱情,錘煉了干部作風,增強了群眾工作能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未能安排創建生態文明村的群眾強烈要求、積極爭取干部駐村挂點的可喜現象。我縣將在去年的基礎上,結合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繼續深化推進“千干建千村”活動,完善相關制度措施,進一步健全干部密切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工作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工作交流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