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大家手筆)

禮的精神內核是“敬”

劉夢溪

2016年04月25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們常說,一個人要有禮貌。禮貌的意義有多大呢?這要看禮貌關涉的對象、影響的范圍。

  個人與個人之間,在沒有更多人在場的情況下,禮貌與否的直接影響僅限於彼此之間,但間接影響卻不限於彼此之間,因為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家庭以及社會網絡。因此,個人之間的不禮貌,看似得罪的是一個人,實際上往往得罪了一批人。至於在群體場合,眾目睽睽、大庭廣眾之下,失禮行為的代價就更大了。

  禮貌與否不是由對錯決定的,不能因為自己是對的就可以沒有禮貌。相反,雖然自己是錯的,由於講究禮貌,卻可以使過失的損失面有所減小。所謂“得罪”了人,有時候是因為對錯問題,但更多時候是由於禮貌不周或者失禮。比如,某一場合,多人在座,遲來的一位一邊致歉,一邊將帶來的小禮品分送給各位,其他人都拿到了,隻有一位沒拿到。分送小禮品者如不作出懇切解釋,盡力補救,就是明顯的失禮。所謂寧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舉座寡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失禮后果的大小輕重與失禮的對象有關,也與失禮的場合有關。在上述分送禮品“漏一人”的例子中,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豁達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而過。所以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但如果是重要場合,比如典禮,比如祭祀,比如國家間的外交活動,禮儀的周到或欠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了。歷史上因為禮儀不周而引起大的爭端,也是屢見不鮮的事。

  禮貌和禮儀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因為禮的精神內核是一個“敬”字。孔子說:“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也就是說,在禮儀的場合,如果沒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說:“敬而無失。”孟子說得更具體:“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類社會中的禮儀、人與人交往中的禮貌,都體現一個“敬”字。“敬”的取義,不僅是對他人、對施禮對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嚴的體現。問題是,你有尊嚴,別人也有尊嚴。所以,隻有維護別人的尊嚴,別人才能維護你的尊嚴。“敬人者,人恆敬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國家、社會的大禮儀自有傳統的規制,循之可也。所以《爾雅》解釋“訓”字為“穆穆、肅肅,敬也”,還是一個“敬”字。禮貌則是個人的一種修養,接人待物,隨順自然,無不成禮。但世間的事總是錯綜復雜的,如果遇到突發的意料之外的情況,如何執禮呢?應急之道、轉危為安的辦法仍然是“敬”。假如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有不速之客不請自來,怎樣應對可是考驗主人智慧的事。如果處理不當,露出不耐煩的樣子,甚至下逐客令,結果就難以預料。應對突發緊急情況,不要忘了“敬之終吉”“敬而無失”。這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的《禮書》中所說的“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這深刻揭示了和諧安定和“恭敬辭讓”之間的關系。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5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