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數字立國”格局中的重大牽引作用

王世偉

2016年04月25日13:5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確立“數字立國”的理念,“互聯網+”行動是根本方法,正逐漸成為中國政府和人民順應網絡時代潮流的重大舉措。其效果正逐步顯現,將在中國傳統 “合”文化的基礎上,開啟“無時不聯網、無處不上網、無物不在線、無人不數據”的“會合互聯”新形態,並從線上向線下實現宏觀的拓展,中觀的延伸,微觀的互聯,塑造“融合升華”的新形態,對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形成重大牽引作用。

2015年3月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行動計劃是一個新提出的國家戰略,這是一個極具想象力和創意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這一行動計劃構成了“十三五”期間國家已經並將繼續推出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系列國家發展戰略和重大改革舉措,除“互聯網+”行動計劃外,還包括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國家戰略、中國制造2025等,展現了當代中國“數字立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2015年7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一些國家部委也發布了相關的政策文件,如2015年5月13日,商務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印發“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通知》。2015年12月,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等單位主辦的“漢語盤點2015”活動結果顯示,“互聯網+”不但成為年度國內詞,而且還進入了“年度新詞語”、“年度流行語”兩個榜單,足見“互聯網+”不僅成為了國家戰略,也成為廣大公眾關注的熱點。因此,2015年也被稱為“互聯網+”元年。

“互聯網+”行動計劃為“數字立國”開啟了會合互聯、融合升華的“雙合”新格局,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正在形成創新驅動的重大牽引作用,正在創造並形成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和新模式。

一、“互聯網+”行動計劃開啟“會合互聯”新形態

美國思科公司2013年發布了《迎接萬物互聯時代》白皮書,認為雲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技術趨勢和梅特卡夫定律等商業經濟規律正在開創萬物互聯時代,驅動萬物互聯經濟,可為全球企業創造巨大價值。這種萬物互聯的新形態正是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所形成的﹔而“互聯網+”行動計劃正是順應了這樣的發展趨勢並為這種趨勢注入了更大的牽引力,開啟並助推了會合互聯的新形態。

萬物互聯意味著商業價值的創造已經轉向聯接能力,即轉向從各類數據聯接中創造智能的能力。這種互聯將通過人、流程、數據以及事物的匯聚融合——萬物互聯而實現。萬物互聯的時代,為人們提供了更寬廣的網絡,更高效的連接,更及時的交互,更深度的計算,更便捷的操作,更智慧的管理,並力圖建立更有保障的信息安全和更綠色化的發展環境。“互聯網+”向全領域、全行業和全時空的滲透、延伸、拓展,這一過程所形成的互聯的數據,使基於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海量、動態和多樣的大數據正在建構起一個嶄新的數據互聯的世界新形態﹔這種新形態具有“四無”特點:即“無時不聯網、無處不上網、無物不在線、無人不數據”。令人稱奇的全聯接世界正在為全搜索信息提供前所未有的數據環境。“互聯網+”所帶來的“會合互聯”的新形態可以從多層滲透、立體多樣和即時快速的互聯等維度來加以觀察。

1. “互聯網+”形成了多層滲透的互聯

從宏觀而言,“互聯網+”與多點突破和交叉匯聚的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信息技術和產業變革的諸多載體正在形成滲透互聯,體現出交叉點創新的新模式和新形態,創新和變革的能量正在積聚﹔從中觀而言,“互聯網+”正在形成城市網絡的互聯、地區網絡的互聯、行業網絡的互聯、部門網絡的互聯、系統網絡的互聯以及跨界、跨域、跨語言網絡的互聯﹔從微觀而言,“互聯網+”正在形成機構內部各模塊數據的互聯、數據庫網的互聯、多媒體網絡的互聯、各類平台網絡的互聯、各類信息載體網絡的互聯、各類產品網絡的互聯。這種互聯對接的“互聯網+”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還剛剛起步,其可能的價值空間和發展空間難以預測。

2. “互聯網+”也形成了立體多樣的互聯

“互聯網+”正在實現全領域、全方位、全行業、全載體、全媒體的立體多樣的互聯,從而形成數據互聯、跨庫檢索、多屏融合,以及泛在互動、即時傳輸、快速獲取、人機對話和人與產品對話的新形態。以“多屏互聯”為例,無論是壁牆懸挂的巨屏還是多重觸控的大屏,無論是滾動播出的長屏還是各類電腦的中屏,無論是智能手機的小屏還是可穿戴設備的微屏中的巨量流動數據在授權的前提下正在實現互聯互通、跨屏切換、轉屏存儲、多屏互動、連屏傳遞。“互聯網+”的互聯是立體多樣的互聯,是跨媒體的互聯,是動態即時的互聯,是文字數據、位置數據、音頻數據、視頻數據、圖像數據、人體數據的互聯,是不同數據格式的互聯,也是基於信息物理系統的工業4.0時代人與機器、產品的互聯。

3. “互聯網+”還形成了即時快速的互聯

信息數據的巨量流動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種特征會隨著數據規模的不斷擴大更突出地顯現出來。令人稱奇的巨量數據流動,需要即時的互聯和快速的互通,以體現出其重要價值。數據實時快速的互聯能夠為人們帶來各時段的信息價值。如突發事件、體育比賽、科學研究、犯罪追蹤、商品營銷等即時海量信息數據將為管理人員、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公安民警、商業店主等帶來過程數據的重要價值。因此,在“互聯網+”時代,需要對數據互聯中的速度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是提高“互聯網+”行動計劃質量的重要維度。

“互聯網+”行動計劃為人類社會信息化的深度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激揚智慧的巨大成長平台,但需要克服信息孤島和信息壟斷。在網絡趨於扁平化並開放透明的環境下,需要創造人人便捷獲取、上下平等交流、內外協同創新的數據應用共享的新形態。2014年8月舉行的年度中國互聯網大會以“創造無限機會——打造新時代經濟引擎”為主題,正是體現了包括“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內的新戰略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發展新空間。因此,在會合互聯的新形態中,如何通過互聯網的平台載體,將合適的數據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通過合適的方式傳遞給合適的每個人、每個物品和每個載體,這是“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未來發展中應當引起人們思考的問題。

二、“互聯網+”行動計劃開啟“融合升華”新形態

“互聯網+”是一個從線上向線下全面拓展、融合升華的行動計劃,可以從宏觀的拓展,中觀的延伸,微觀的互聯三個維度加以深入分析。

1. “互聯網+”的宏觀拓展

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發展,為“互聯網+”的全球拓展創造了良好的國際氛圍。2015年3月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發布的《移動經濟2015》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全球將新增10億移動用戶。移動互聯網正在形成澎湃發展的大潮。“互聯網+”正可以與“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融合互動,以線上的發展支撐並豐富線下的發展。據中國海關總署2015年1月發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進出口額已突破30億元。而“互聯網+”的行動計劃正可以讓跨境電子商務插上進一步騰飛的翅膀。

2. “互聯網+”的中觀延伸

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目前正在中國二三線城市進入增量增長階段,“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為這一增量的進一步增長注入發展的活力,形成延伸發展的動力引擎。盡管互聯網二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諸多行業和領域的互聯網,但尚有不少傳統行業和領域網絡程度較低,處於被動等待、安步就班、消極守成的狀態,需要通過“互聯網+”戰略倒逼這些行業和領域盡快融入互聯網的發展大潮。

3. “互聯網+”的微觀互聯

“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為泛在互聯提供機遇。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具有泛在、隨時、互聯、便捷等諸多特點,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無論是產品的智能化轉型還是流程的網絡版升級,無論是服務的空間拓展,還是數據的人機傳遞,無論是多屏的互聯融合,還是智慧高效的個性定制,“互聯網+”行動計劃為人們展示了微觀互聯的無限想象力。

4. 從“+互聯網”發展至“互聯網+”

社會信息化已經從“+互聯網”發展至“互聯網+”。如果說,以往互聯網的發展,更多的是從線下到線上,從文本化到數字化,從物理化到網絡化,體現的是局限在技術和載體方面的延伸和創新﹔那麼,“互聯網+”則是為人們展現出全新的模式和形態,互聯網已經從以往技術的配色轉變為如今的創新主角,從而逆轉了以往“+互聯網”時代發展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互聯網+”向人們展現出如下的發展軌跡:線上向線下主動發展,網絡向現實積極靠攏,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擁抱融合。從“+互聯網”至“互聯網+”的歷史發展軌跡所呈現的否定之否定的邏輯,正是體現出互聯網的升級發展,這種升級,是技術的融合,流程的改造,產品的換代,服務的提升,管理的創新,是一種由工具向能力的轉化,是一種全面的創新甚至是對傳統的顛覆,從而化轉統為神奇。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參觀正是在“互聯網+”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理念下富有創意地實現了“網上預約、網上支付、數字展示、實地參觀”的全新旅游新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從“+互聯網”發展至“互聯網+”的主流發展過程中,也會伴隨一些非主流的從“互聯網+”到“+互聯網”的發展形態,因為虛擬與現實、傳統與網絡的發展時有互動交叉的情況。

5. “互聯網+”行動計劃催生豐富多樣的創新

“互聯網+”行動計劃向人們展示出社會信息化更大、更多、更廣、更寬、更深的發展趨勢﹔同時,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平,越來越小,無限廣闊的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催生激發出人們的潛在創造力和能力,各種“微”字打頭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微創、微商、微公益、微分析、微視頻、微電影、微信紅包、微內容傳播、微群虛擬社區⋯⋯,如此等等,體現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小微社會新模式和新工具的豐富性和多樣化。

“眾籌(crowdfunding),就是“互聯網+”網絡環境下通過大眾籌資的一種融合升華的新模式,也稱為群眾集資或群眾募資。這種籌資新模式的特點是通過范圍廣泛的“微小”而形成集資的大平台,通常由發起人、跟投人、平台構成。由於沒有傳統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和過多限制,並通過網絡平台實現贊助者與提案者的互連互通,雖然微小,但往往有令人稱奇的巨大效果。眾籌多被用來支持各種社會活動,如災害重建、競選活動、創業募資、電影拍攝、設計發明、科學研究等。

“互聯網+”行動計劃也為各類微技術的創新升華帶來巨大的空間。在智能技術的幫助下,口袋式的便攜式信息工具正在不斷出現。如有信息技術公司設計了小型的“計算棒”(Compute Stick),體積隻比U盤大一圈,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搭載Windows8.1系統,完全具備了普通電腦的功能,在外出旅途中,將其插在電視機的接口上,電視機瞬間變成了隨身電腦,可以幫助泛在型的辦公學習或休閑娛樂。也有的科技設計師發明了“口袋燈(Pocketlight)”的便攜式照明設備,這種LED燈隻有手機大小,電壓較低,耗電少,還可以實現太陽能充電。此外,便攜式空氣淨化器、被稱為“生物郵票”的可貼在太陽穴上微型感應器、可穿戴技術發展所形成的電子皮膚、各類智能服裝等便攜式或可穿戴的智能新工具將層出不窮,為信息化的智能社會創造了全新的工作環境,提升了生活的品質。

6. 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互聯網+”行動計劃融合升華的典型案例。所謂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就是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形成了產品、服務、企業、產業等的不同主體的多層次深度融合。2013年4月在德國舉行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題是“融合的工業”,反映了當今智能工廠數字生產模式和商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的發展趨勢,賦予了社會信息化更豐富和更深刻的內涵。隨著物聯網及其服務滲透到所有關鍵領域,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借助信息物理融合系統,讓所有的生產對象都能基於互聯網通過機器對機器通信自主實現信息交換、運轉和互相操控,以形成由智能化的機械、存儲系統和生產手段構成的並應用於智能工廠的“網絡物理融合式生產系統”。這種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資料和參與者實現了社會性與技術性的高度交互,從生產制造到產品完成的整個過程無縫化,並使線上與線下形成深度的契合,推動了傳統生產流程的革命性變革。傳統的生產流程的前端與后端已被打破,生產設計與銷售環節也已互相滲透和交互,許多流程已互相串連,簡化集約,不分彼此和前后,並形成突破時空的泛在化生產新形態,這種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被稱為工業互聯網。在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中,能源互聯網被認為是21世紀最富想象力的構想。全球能源互聯網依托特高壓電網實現全球能源互聯,由跨洲、州內跨國骨干網和國內泛在智能電網構成,連接“一極一道”(北極、赤道地區)大型能源基地,適應各種集中式、分布式電源,能夠將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輸送給各類用戶,充分發揮特高壓電網大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的作用,實現世界范圍內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

7. 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環境下,社會信息化正在持續推進和深入發展,推動了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融合,也促進了行業的交叉與互動。媒體融合就是行業大融合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而這種融合具有立體化、多樣化、網狀化、開放型、互動型、泛在型的特點。有學者研究分析了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認為媒體融合是在技術不斷進步和人類需求不斷增長的雙重力量推動下,不同形態的新舊媒體相互匯聚、交融,實現多種媒介日益趨向一體化的進程。它既包括多種媒體形態在實體和技術層面的融合,也包括不同形態內容的融合、各類傳播渠道的融合和設備終端的融合,還包括媒體文化融合、媒體市場融合、媒體價值融合,以及媒體與通訊、文化、出版等相關行業的融合。新舊傳媒的融合將形成開放、合作、多元的媒體工作流程新格局。

“互聯網+”所驅動的新舊媒體的融合還表現在傳統電視台與視頻網站的台網融合與網台互動。隨著網絡視頻成為國內互聯網第一大應用並擁有數億用戶,隨著視頻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電視台”已經超出了一個播放平台的概念,其在制作模式和水准上,與傳統電視台趨向融合,憑借著社交翅膀的優勢,視頻網站相較傳統電視台能夠更接近受眾、更了解他們的需求﹔而與此同時,傳統電視台憑借其節目的大制作和版權的引進以及多年來累積的龐大內容版權庫,在與網絡電視的融合中處於難以動搖的優勢地位。新舊媒體的交互、聯動和融合成為傳統電視台和網絡視頻行業產業變革的新特點。

三、“互聯網+”行動計劃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合”文化

“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合”文化。“合”,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五“合”篆下釋為“合口也”,上為三合之形,下為口,與“古”字的“十口相傳為古”的造字結構相類,古文字學家解釋“合”為“三口相同為合”,也有解釋“合”為器物相合、以口對答、歲時會合、共同祭祀等含義,但不管“合”具體解釋為何種字義,其共同、會合、聯系、對應的含義則是確定的。無論是會合互聯還是融合升華,都與“合”文化契合相應。“互聯網+”行動計劃還形成了創新的無限想象力,在“互聯網+”行動計劃影響下,“文化+”、“科技+”、“旅游+”、“黨建+”⋯⋯等也不斷延伸拓展,為當代中國秉持“合”文化的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發展新空間。

“互聯網+”順世界互聯網發展之勢而為,應全球數據驅動型經濟而謀,因中國網絡社會迅猛發展之情而動,體現出改寫全球經濟版圖和重塑產業結構新引擎的智慧韜略,體現出搶佔全球信息化戰略制高點的極富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運籌謀劃,體現出新環境下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和新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以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發展,助推中國由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的轉型,形成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將對促進中國經濟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推動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並邁向中高端水平起到重大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16日第二次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新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聯網+”行動開啟了會合聯系、融合升華的“雙合”新格局,將對“數字立國”戰略產生重大的牽引作用,必將創造並形成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創新發展新路。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