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許耀桐: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

2016年04月05日09:3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內容摘要] 中國式民主,是在中國大地上生成興起和發展壯大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民主模式。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具有思想動因、實踐動因以及堅定地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所產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動因。中國式民主的特色,體現在指導思想、領導核心、主體力量、經濟基礎 、方式選擇、次序排列、發展策略等方面。中國式民主的優勢,在於保持社會穩定,治理效率更高,人民權利實在,執政團隊卓越。中國式民主面臨的改革完善,是要解決好堅持黨的領導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有效地實施黨的領導,不斷地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落實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建設在發展中國式民主政治中的全局性的作用等關鍵問題。中國式民主是適合於中國國情的一種新型的民主模式,是世界民主模式多樣性的生動體現,它將沿著自己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並且走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關鍵詞] 中國式民主 動因 特色 優勢 改革完善

[作者簡介] 許耀桐,男,福建福州人,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和方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民主理論、黨的建設等研究。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依據馬克思主義民主學說和人類歷史上普遍的民主原理,從本國的國情出發,開創了中國式民主。中國式民主,即是在中國大地上生成興起和發展壯大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和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民主模式。中國式民主是一種新型民主,是民主發展的一條新路,它不同於西方式民主,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選擇中國式民主,具有歷史的必然性。試想,如果不走中國式民主的新路,不實行中國式民主,其結果或者是不思進取地沿襲蘇聯模式專制的老路,或者是邯鄲學步地蹣跚於西方式民主的迷途,中國都將與現代文明和現代化失之交臂、漸行漸遠。中國隻有沿著自己的民主道路走下去,才能夠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

一、中國式民主的動因

當代中國,為何中國式民主得以興起和發展?對此,有必要探尋其動因問題。隻有從研究動因著手,才能科學地認識和闡釋中國式民主的本質和特征,揭示和掌握中國式民主運行的軌跡。

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其思想動因源於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 列寧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中更明確地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這包括兩個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作好准備,它就不能實現這個革命﹔(2)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並且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 毋庸置疑,由“五四運動”為其作出思想和干部准備的中國共產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從成立之時便奠定了民主文化的深厚底蘊,並從制度上選擇了民主集中制 。

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其實踐動因源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的民主實踐。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陝甘寧邊區和晉察冀邊區,曾實施過參議員和縣、鄉長的民主選舉,效果很好。雖然民眾識字不多,但他們採取投豆法、烙票法、編號選舉法等方法,把自己希望當選的人選出來了。毛澤東說:“在華北,已經實行了民主政治。在那裡,區長、鄉長、保甲長,多是民選的。縣長,有些也是民選的了,許多先進的人物和有為的青年,被選出來當縣長了。”

然而,處在白色恐怖和革命戰爭嚴酷環境下的中國共產黨,雖然主觀上認識到需要實行民主,並在一定的范圍內積極推進了民主實踐,但是,從總體上講,革命戰爭環境客觀上並不具備開展民主的條件,黨也無法按照民主的制度和方法進行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此時客觀上已有了開展民主的現實環境,但主觀上卻囿於幾十年的習慣做法,而沒能在實行民主方面有所作為。及至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擴大化、1959年把彭德懷等人打成反黨集團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極左思想路線推行的“一綱三制”,即“以階級斗爭為綱”,實施“家長制”、“終身制”和領袖個人欽點接班人的“指定制”,反而使國家、社會和黨內生活事實上陷於專制和人治。

物極必反。倒行逆施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1978年的中國迎來了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從荒謬的“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正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破除“家長制”、“終身制”、“指定制”的專制和人治轉向追求民主和法治,中國決絕地告別了專制和人治,致力於民主和法治建設,由此帶來了中國式民主。顯而易見,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是以付出沉重的歷史代價和深刻總結歷史教訓作為前提的。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代價和歷史教訓中,蘊藏著中國式民主必然興起和發展的最為直接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動因。

由於極左思想路線醉心於國家上層建筑革命,已把中國的國民經濟推到崩潰的邊緣,加劇了社會和人民的貧窮落后。為了走出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首先是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要求實行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是平等的經濟,它隻承認等價交換,不承認任何超市場的特權,不論任何人,不論性別、年齡、身份、地位、受程度等的不同,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這種平等性反應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就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民主制度和理念。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經濟建設,同時需要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跟進和主導。而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若離開了民主也不可能發展,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現代化,本身就意味著民主化和多元化,要求徹底終結個人專斷與權力過分集中,個人迷信與權力失卻監督的專制和人治狀態。為此,鄧小平明確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民主化和現代化一樣,也要一步一步地前進。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

由上可見,當代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源自於中國自身所具有的思想動因、實踐動因,尤其是經歷十年“文革”浩劫后中國堅定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所產生的更為強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動因。今日中國之民主,並不是從外部直接加予或硬性嵌入的。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是對民主由衷地發出內心的呼喚,具有強烈的自立內生性。民主之於中國,無須任何強制、也無須他人說教,因為人民需要民主,社會需要民主,政黨需要民主,國家需要民主。中國式民主所具有的自立內生性,決定了隻要中國的現代化在發展,中國的民主也必然要發展。中國式民主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可或缺和倚重,構成了國家堅固的制度基礎和良善的政治生活。

二、中國式民主的特色

中國式民主是中國開創的新型的民主模式。之所以是新型的民主模式,因為其具有自身的鮮明的特色。中國式民主的特色體現在指導思想、領導核心、主體力量、經濟基礎 、方式選擇、次序排列、發展策略等七個方面。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在世界上所有的民主理論中,馬克思主義的民主理論乃是最科學、最先進的。因為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為基礎,科學地論証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揭示了民主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具有自身內在的一系列規定,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中國式民主以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因為它屬於社會主義,並已實現社會主義為依歸。

核心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民主,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領導的人民民主,中國共產黨形成了領導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獨自擔負起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職責和角色,是經過長達幾十年的革命斗爭才取得的,也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力量,能夠把億萬人民團結凝聚起來,維護中國國家統一與社會的和諧穩定。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最本質特征,黨的領導是中國式民主發展的根本保証。

根本要求: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屬性和鮮明特點,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最高目標。人民是民主的主體,早在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關於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窯洞對話中,就闡明了人民當家作主對於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性。毛澤東當時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夠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人民起來了,行使民主,監督政府,才能避免人亡政息。對此,黃炎培極為認同,他說,這話是對的,隻有大政方針決之於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隻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於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

經濟基礎:公有制保障公平正義。在中國,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也是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就從經濟基礎上決定了中國的民主不受資本的操縱。在民主選舉中,我國堅持由公有制經濟為民主政治活動提供經費,而堅決反對和制止私人資本的介入和掌控。相比較而言,公有制經濟更能保証民主政治的公平、正義。

方式選擇:協商民主是主要形式。民主的方式大致有競爭式民主、談判式民主、協商式民主三種。協商式民主要求通過公民的參與,就決策和立法等問題相互交流、溝通,最終達成共識,和衷共濟。協商式民主的核心要素是商議與共識,其結果是“多贏、共贏,利益最大化”。可見,這個方法很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

次序排列:優先推動黨內民主。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在普遍缺乏民主的情況下,要首先發展黨內民主,通過黨內民主先行和帶動人民民主,實行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動,這是一條切實可行、穩妥有序的發展之路。正因為這樣,中國式民主強調,要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發展策略:漸進式推進民主。發展民主的策略主要有激進和漸進兩種,中國選擇的是漸進策略。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群眾缺乏民主訓練,需要首先擴大基層民主,重點搞好基層民主,這是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趨勢和重要基礎。奠定了這樣牢固的基礎后,才能從基層起步,徐圖進展,逐級而上。因而,中國式民主的整個發展過程,必然呈現出漸進發展的樣態。

三、中國式民主的優勢

中國式民主具有的優勢,是相對於中國如果實行西方式民主將出現的情況而言所具有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在於:保持社會穩定,治理效率更高,人民權利實在,執政團隊卓越。

保持社會穩定。西方式民主的一個典型做法就是,搞一人一票的競爭普選。這極易導致民眾對立、社會分裂。這樣的做法在西方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程度高,公民有較優良的民主素質尚且可以,而一旦移植到不發達國家,就會造成血與火的災難。事實証明,在不發達國家推行西方式民主,帶來的不是和平和穩定,而是戰爭和動亂,西方式民主拯救不了世界。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裡,許多國家舉行自由的民主選舉后,便立即進入戰爭狀態。如: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開打、厄瓜多爾和秘魯開打、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裡亞開打,還有布隆迪—盧旺達的大屠殺,導致一百多萬人的喪生。在2010年后,嘗試實行西方式民主的埃及、利比亞、烏克蘭、泰國、敘利亞等國也接連引起了分裂動蕩。對此,中國式民主顯得十分冷靜、清醒,現在隻在村、鄉和城鎮社區的基層實行直接選舉,在縣以上則實行間接選舉,不搞全國性一人一票的普選。而無論是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中國也都不搞兩黨制或多黨制的競爭選舉。中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它們和共產黨形成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和共產黨一道為中國式民主的發展建言獻策、出力使勁,而不像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或兩黨制那樣,為了爭奪執政地位,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而彼此對立,互相傾軋,從而有力地保持了社會的穩定。

治理效率更高。西方式民主的議會制,導致了惡性競爭,不同的政黨出於私利,使決策久拖不決,效率十分低下。日裔美籍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批評了西方式民主缺乏治理效率,指出現代民主體制要與三組制度相結合,即國家、法治和問責機制。福山這裡提出的問責機制,就是國家治理需要效率的問題。在中國式民主之下,中國的人大制度和黨委、政府的責任制,保証了效率。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我們說搞經濟體制改革全國就能立即執行,我們決定建立經濟特區就可以立即執行,沒有那麼多互相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圍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保証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鄧小平對國家治理有三條標准:第一,黨和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體制要增強活力,就是說不要僵化,要用新腦筋來對待新事物﹔第二,要真正提高效率﹔第三,要充分調動人民和各行各業基層的積極性。”

人民權利實在。西方式民主隻講公民的投票權利,而忽視公民廣泛參與的民主權利,選民隻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從這樣的實際情況看,西方民主不過是徒具形式、內容空空而已。而中國式民主,正如習近平所說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參與實踐。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國家治理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的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人民對自身利益的實現和發展上來。”中國式民主通過協商民主這樣的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能夠把人民最廣泛地、最大限度地涵蓋進來、包容起來、動員開來,有效實現了人民群眾的各項民主權利。

執政團隊卓越。西方式民主依靠選舉上台的領導者,隻要口才好、能言善辯,提出的政綱能吸引眼球,擁有選舉的金錢財富資源,盡管沒有什麼執政經驗,也能上台,但治國能力和水平就不好保証了。而在中國,進入中央領導層的領導者,往往要從基層歷練起,經過層層篩選,因而治國理政能力強。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評價習近平主席,影響力令人印象深刻。基辛格雖然僅同習近平見過幾次面,但感受到他的“堅定意志和勇氣”。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論世界與中國》書中認為,習近平的經歷“充滿更多磨難”,有著“鋼鐵般的意志”。

四、中國式民主的改革完善

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還存在很多的不足,甚至帶有缺陷,需要很好地進行改革完善。中國式民主面臨的改革完善,在於解決好以下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有效地實施黨的領導。要堅持黨的領導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就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先進行為在整個社會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鄧小平說:“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黨章是最根本的黨規黨法。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按照黨章規定,保障黨員權利,對按照憲法保障公民權利無疑具有示范作用,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對建立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也無疑具有帶動作用。

要堅持黨的領導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還要把黨的領導與尊重國家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相結合。在黨與國家政權和人民團體的關系上 ,黨提出了必須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關系的基本要求。總攬全局,主要是指黨委要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集中精力抓好大事, 支持各方獨立負責, 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而不包攬一切,不事無巨細一齊抓﹔協調各方,主要是指黨在支持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依照有關法律和各自章程獨立開展工作的同時,要通過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黨組與黨員領導干部的工作,努力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法律和各界的共識,通過黨組協調各方關系,不以黨代政,協調而不代替。

二是不斷地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落實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首先要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應注重人大代表和委員的素質與結構。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應當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參政議政能力。應充分發揮民主,依法辦事,搞好代表候選人的提名推薦工作,選出各方面素質較好、具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和參政議政能力的人當代表,不應把人大代表當作榮譽職務照顧安排。應創造條件設立人大代表工作室,使其能夠接待和聯系選民。應加強人大的組織機構建設,在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應加強辦事機構的建設,設立必要的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配備一定的工作人員,改善辦公條件,使其更好地為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服務。應完善人大工作制度。包括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的議事制度和人大常委會辦事機構的工作制度。

要注重保障和落實公民的民主權利。公民的民主權利主要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參與政治的首要權利,公民有定期參與直接和間接的國家選舉活動的權利。知情權是公民作為社會成員和國家成員,對於社會的公共信息,對於國家的基本政策和發展動向等有關信息,有知悉、了解的權利。知情權是公民實現民主權的前提性權利。管理權是公民享有的有效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當前不斷要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 保証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監督權是公民對於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履職情況進行檢查糾正的權利。對於其中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以上“四權”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集中體現,必須使這些權利的行使富有成效。

三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建設在發展中國式民主政治中的全局性的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改變過去由主要依靠政策辦事向今后主要依靠法律辦事的轉變。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領導方式與戰爭年代不同,不僅要靠黨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依靠法治。凡是關系國家和人民的大事,黨要作出決定,還要形成國家的法律,黨的領導與全面依法治國是一致的。黨要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職權,黨中央關於國家事務的重大決策,凡是應該由全國人大決定的事項,都要提交全國人大經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地方也應如此。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在制定的主體、程序和效力方面是有嚴格區別的,因此,該由法律調整的,決不能以政策代替法律。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把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相結合。實體公正是指辦事的結果要公正,程序公正是指辦事的方法、步驟、過程要公正。依法治國與依法辦事,包括結果符合法律和程序符合法律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絕不能為求結果公正,不顧程序公正。黨的主張若要成為國家意志,一定要經過法定程序﹔各級決策機關都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政府的管理要行為規范、公正透明﹔司法機關要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權力運行要程序嚴密,等等,都要做到依照法定程序公正辦事。

五、中國式民主算民主嗎

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為世界范圍民主的演進發展注入了活力、帶來了清新,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歡迎。然而,卻有人對中國式民主指指點點、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中國式民主算得上民主嗎?他們更懷疑和詰難,中國式民主究竟能走多遠呢?

世界上的民主,模式是多種多樣的。這是因為在實現和發展民主的進程中,由於各國採用的途徑、方式以及建立的民主制度與別國不同,從而具備了一套系統的、穩定的鮮明特色。列寧曾經指出,“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民主的發展模式顯然是多樣性的,戴維•赫爾德在《民主的模式》中闡述道,民主可以分為古典的四種模式和現代的四種模式,並且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直接民主理論” 就是民主的一種模式。因此,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完全是適合於中國國情的一種新型的民主模式,是世界民主模式多樣性的生動體現。

長期以來,由於西方國家率先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形成了民主政體和民主制度的模式。人們由此產生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思維慣性,“天下民主、定於一尊”,似乎民主隻有一種,那就是西方式民主,隻有西方式民主才稱之為民主,其他的民主都不能算作民主,這當然陷入了認識民主的誤區。前面提到的埃及、利比亞、烏克蘭、泰國這些國家,正因為它們信奉民主模式唯一論,盲目地照搬照套西方式民主,結果造成了國家的紛爭動亂。現在,事實已經宣告了“民主模式等於西方模式”、“西方民主模式是唯一的”破產和終結。對此,習近平明確指出,“實現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能拘泥於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說隻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評判標准。” 當代中國式民主的興起和發展,既豐富了民主理論的寶庫,又壯闊了世界民主的潮流。

中國式民主能夠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驅動力,成為一種持久發展的模式。中國式民主是一種獨立的形態,而不是一種所謂的過渡狀態。不要以為隨著今后的發展,它還是要以西方式民主為圭臬,最終復歸到西方式民主。這是不可能的,是完全錯謬的。中國式民主,堅持民主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民主發展的領導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民主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民主發展的最佳路徑是選擇從發展基層民主開始循序漸進向上推進,民主發展的優先秩序是搞好黨內民主建設並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發展,民主發展的基本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協商民主,民主發展必須堅持在法治的軌道上前進。這些都表明,中國式民主是由諸多方面的全新要素構成的一種嶄新的民主理論和民主形式,它將沿著自己的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並且走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來源:《新視野》2016年第2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許耀桐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