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鄭棟
編者按:網絡的本質在於互聯,信息的價值在於互通。網絡空間國際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結合,既是我國建設“網絡強國”的時代要求,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必須以開放性和包容性為出發點,綜合施策,應對“一帶一路”國家眾多、水平各異的復雜現狀,做到“合作對象統籌兼顧,合作領域重點突出,合作過程循序漸進”﹔必須以“網絡發展與治理伙伴”為立足點,加強網絡人文交流、網絡技術合作、網絡空間治理,持續推動“一帶一路”網絡空間國際合作,進而統籌“一帶一路”的信息絲綢之路建設和網絡治理合作,為網絡強國建設集聚力量。
網絡空間的互聯互通最能體現“一帶一路”的時代特色。然而,“一帶一路”國家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的80%,而互聯網用戶數隻佔全球用戶數的43%,未來增長潛力巨大。
有鑒於此,中央網信辦主任魯煒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中國將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網絡合作,率先打通“一帶一路”的“血脈經絡”﹔依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等,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大力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消除“信息壁壘”,縮小“數字鴻溝”,讓信息資源充分涌流,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和人民通過互聯網掌握信息、獲取知識、創造財富,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的確,加強“一帶一路”網絡空間合作意義重大,乃“時代所需”與“發展所期”。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的發展推動政治經濟繁榮的同時,網絡空間也日益成為人類重要的活動平台,甚至逐步成為了影響國家安全的“第五域”,各國對網絡空間的建設都極為重視。“一帶一路”官方文件《願景與行動》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信息絲綢之路”,包括跨境光纜通信干線網絡建設、雙邊跨境光纜建設等。為此,加強網絡空間的國際合作越來越重要,這不僅符合我國建設“網絡強國”的發展所期,而且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中亞腹地諸國,在網絡建設方面較落后。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加強同這些國家的務實合作,包括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開發(包括開發新型電商模式)與能力建設等合作,潛力巨大。這樣既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息化水平,又便於信息溝通、數字共贏,還有利於增強政治互信,服務於實現“一帶一路”倡導的“五通”目標。
鑒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發展水平各異、復雜的域內實際情況,要求此框架下的網絡空間合作具有極度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為此,筆者提出打造“網絡發展與治理伙伴”的建議,統籌“一帶一路”的信息絲綢之路建設和網絡治理合作。
具體實施起來,要做到“合作對象統籌兼顧,合作領域重點突出,合作過程循序漸進”,即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差異,實現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平等性,保証各國在合作中的正常准入﹔同時注重合作過程的漸進性與合作方式的合理性。
網絡空間的國際合作可以主要有三種形式,即網絡人文交流、網絡技術合作、網絡空間治理。在實際的過程中,應注意發揮網絡人文交流的宣傳作用,推進“民心相通”,增強共識與認同感﹔加強網絡技術合作,主要包括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規制建構、網絡技術提升以及雙邊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治理應平衡國內、國際兩方面需求,注意主體的多元性,形成政府、企業以及普通民眾協同推進的局面。
先說網絡人文交流。古人雲“文以載道”。我們也要提倡“網以載道”,將網絡文化交流上升到人文交流層面,塑造國內外清朗公正的網絡空間。具體建議:
一、成立“一帶一路”名人小組,聘請節點國家駐華大使擔任聯絡人,給著名沿線國家包括中國企業家、學者、媒體人士頒發“一帶一路大使”証書,鼓勵其積極發聲﹔參照荷蘭港口大使模式,設立“一帶一路”特使、巡回大使、民間大使(阿訇,學者大使,企業家如馬雲)、絲路學者、形象大使、青年大使、馬可波羅學者、白圖泰學者,舉辦“一帶一路”年底人物評選,推動馬雲倡議的E-WTO進程,增強中國在網絡空間的制度性國際話語權。
二、加大教育外援。我對外援助佔GDP的0.06%,要提升到0.1%,這樣離 0.7%發達國家水准還有很大差距。參照在世界各地(如埃及、巴黎)的23所美利堅大學模式,在“一帶一路”支點地區、國家建設“一帶一路”大學或職業教育聯盟,培訓一帶一路工程師、官員,成立“一帶一路”華僑學院:用好用活華人華僑資源,可探索嘗試用好反腐官員、退休官員作為教員或顧問。
三、發揮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宣傳合法性。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舉辦絲綢之路專題展覽,如“她的絲路史”(silk road herstory)、青年/兒童眼中的“一帶一路”。請聯合國秘書長、UNESCO、UNDP及歐安組織負責人參加“一帶一路”國際論壇,並發表其歐亞大陸互聯互通計劃等。
四、支持外文局推動“一帶一路”著作,引進中外教材,與夢工廠合作推出動漫版“一帶一路”。
再說網絡技術合作。作為網絡空間國際合作的核心,應秉持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原則,可以遵循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技術研發和標准制定以及網絡安全共建的“三位一體”發展模式與路徑,但是原則上在不同階段側重點應有所不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關乎網絡空間的承載能力,是網絡合作的保障,也是開展其他合作的基礎。
就網絡技術研發與標准制定而言,目前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重要的合作機遇,一方面是給予網絡欠發達國家基本的技術支持與幫助,另一方面應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的推動之下,開展同歐洲等發達國家在網絡新興技術方面的合作。諸如5G標准的統一劃定,雲計算(大數據)的研發,智能城市、智能生活(家居、交通燈)的合作,物聯網的貫通等。中國在5G技術方面具有先發優勢,正與歐洲合作引領5G時代的來臨。中國的華為、中興公司,歐洲的西門子、諾基亞公司是5G技術的弄潮兒。5G技術也是歐盟單一數字市場的支柱,關系到工業未來發展,公共服務現代化,汽車聯網、智慧城市、移動醫療服務等創新應用。據估計,至2020年,全球70%的人口將擁有智能手機,260億台設備將實現相互聯通。
就網絡安全共建而言,中國為世界網絡大國而非網絡強國,“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信息化發展”。為增強應對各類網絡事件的能力,應由網信辦、公安部等部門牽頭,開展網絡安全合作。具體來看,目前應致力於“一帶一路”沿線 “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犯罪”的打擊與維護。
最后是網絡空間治理。應以平等協商的形式,通過定期的會晤機制,以主動走出去的姿態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充分運用好各類雙邊與多邊機制及聯合國等相關網絡治理平台,宣傳我治網主張,維護網絡空間的和平穩定。網絡空間治理包括國內與國際層面。主體層面,上層政府的定期會晤與協調溝通必不可少,但還應發揮企業與社會民眾的作用。企業是網絡空間合作最直接的受益者與參與者,可以成為推動與沿線國家開展網絡空間合作的核心力量。創設機制平台,加強沿線國家的網絡空間治理合作,尤其是網絡安全治理,提升發展中國家在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碩士﹔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