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站在科技文明大突破的門檻上

車海剛

2016年03月22日10: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站在科技文明大突破的門檻上

我們,人類,或許正處在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大爆炸的前夜。

在3月9日—15日的圍棋“人機大戰”中,谷歌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爾法圍棋)以五局四勝的戰績,打敗了素有“飛禽島不敗少年”之稱的世界頂級棋手李世乭。由此掀起的巨大沖擊波遠超出圍棋界和科技界,億萬人為之震撼。

AlphaGo不僅挑戰了人類的智能,更挑戰著人類的自信。許多人追問,人工智能將向何處去?人類將向何處去?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超越甚至控制人類?一個長久以來的共識——“機器可以具備人的智力,卻無法擁有人的情感和意識”,也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質疑。

盡管多數人仍相信,人工智能既然系由人類創造,就終究逃脫不出人類的掌控,但人與機器的關系正在重塑,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更多的人開始思考人在明日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恰當的“人機相處”之道。

按照通常觀點,人之所以為人,一個重要標志是人能制造並使用工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發明了形形色色、從簡單到復雜的工具,這些工具逐漸代替了人的手、腳、眼、耳……,也部分地代替了人的大腦。借助這些工具,一方面,人變得愈加“聰明”,可以創制出更多的工具﹔另一方面,人也日益依賴於工具,變得愈來愈懶、愈來愈弱、愈來愈“傻”。這也正是人們擔心機器會危及人類生存的邏輯基礎。

不過,在人工智能技術出現之前,人們對“人機關系”的擔憂主要還停留在功能層面,所謂“人受制於機器”之類的批評,僅指人對機器的過度依賴會導致人的能力退化。雖然一些科幻小說和電影中不乏諸如機器人征服人類的情節,但對於現實生活來說,似乎還相當遙遠。在人類的普遍認知中,人同機器(工具)的關系是“我們”與“我們的”,還不是“我們”與“他們”。

而人工智能的誕生以及幾十年來的飛速發展,動搖了人們的這種思維定勢。AlphaGo在號稱“最強智慧游戲”的圍棋對弈中,繼五個月前戰勝二段棋手樊麾之后,此番又將世界冠軍李世乭九段挑落馬下,無疑成為一個極具標志性的事件。在數十萬年的人類歷史上,人第一次真正以平視的目光看待機器,審慎地評估“我們”和“他們”的現在與未來。

“一切皆有可能”,“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性”——這樣的描述用於當今這個時代再合適不過了。無可否認,技術進步正在呈現出超乎人們想象的加速度。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稱,人類在21世紀的進步將是20世紀的1000倍,其中,頭十幾年就能實現上個世紀整整100年的進步﹔隨后幾年,又能完成一個20世紀的百年進步﹔再過幾十年,每年的進步都會相當於好幾個20世紀。這種預測符合我們的經驗: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事物,退回到十年乃至五年之前,都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就人工智能技術而論,對其下一步發展的任何預判都不應被輕易地歸為天方夜譚,沒有人可以斷言現在是不是接近了“質的飛躍”的臨界點。

古希臘哲人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比他略早的中國思想家老子則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千百年來,不同的人對這兩句看似截然相反的名言有著不同的理解。今天的人類,恐怕需要更多地放下自視為萬物靈長的偏狹和傲慢,以更加謙卑的姿態,在與自然、與機器、與技術的協調相處中,謀求自身能力的持續延展。

當然,在這輪人機圍棋大戰中,我們也從棋手李世乭身上看到了人類的堅忍不拔和對尊嚴的維護。這也提示我們,人作為一種文化的和精神的存在,始終是我們在這個星球的立足之基。

人工智能之於人,到底是福音還是禍端?會帶來永生還是衰亡?其實仍然系於人類自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