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
2013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總計2.6億人,佔總人口的16.7%,老年人口年淨增800多萬人,超過新增人口量,預計到2053年,我國60歲以上老人數將達到4.87億人,佔總人口的34.8%,“國未富,人先老”,“銀發中國”的提前到來,使養老問題迫在國家的眉睫,迫在民族的眉睫,更迫在每一個家庭的眉睫。“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理念已經被現實生活顛覆。高新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追求,養老服務業的滯后,諸多現實對養老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必須以全新的理念未雨綢繆,應對突如其來的養老問題。
一、重塑新理念
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子女數量減少及家庭規模、家庭結構、家庭功能的變化,加之人口流動的增加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等因素,導致人類社會進入多元養老時代,呈現四大趨勢。其一是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延伸﹔其二是由道德養老向制度養老延伸﹔其三是“養兒防老”向“養官防老”延伸﹔其四是由他養為主向自養為主延伸。傳統養老模式已經無法適應今天這個時代的需求,中國尤甚。
一是人口大流動使兩億多游子想盡孝而心有余、力不足,獨在異鄉為異客,鞭長莫及。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流動人口已達2.21億人,目前全國農民工有2.7億人,世界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僅有12個,超過6000萬人口的國家僅23個,可謂大國中流動著一個大國。農村留守老人超過5000萬人,“門口栓著一條狗,家裡留下老兩口”是不少家庭的寫照。遠在天涯的子女,為了生活,有的經年不歸,有的數年不歸,盡孝隻能靠電話和郵寄一點打工錢。“一萬打工錢,三代離別淚”是農民工心境的真實寫照。
二是物欲橫流,親情疏遠,一些道德滑坡的人不願養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倫理道德的約束規范,在敬畏感缺失、羞恥感淡漠、價值觀混亂、潛規則盛行的當下社會,“金錢一站起來說話,道德就會趴下”。有人為了金錢可以舍棄親情,贍養老人需要簽訂協議,父母想得到贍養需要對簿公堂,社會對此現象有的容忍、默認,有的麻木不仁,有的甚至鼓吹應學習西方拋棄親情,推行契約養老。道德在養老問題上已經失去天然制高點。
三是面對日新月異的高新科技,老人無法跟上時代潮流,適應能力遲滯。傳統社會老人是知識和經驗的寶庫,贍養老人可以獲得老人經驗和知識的傳授、積累的社會關系的支持和撫養孫輩的便利。在網絡信息時代,老人的知識與經驗已失去價值,老人的威望和信譽及社會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所剩無幾,尤其是面對手機、電腦等各種新技術的應用,老人更是應接不暇,被科技、被社會、被家庭、被子女、被生活邊緣化。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提出“三喻文化”理論,精准概括了這一變化。三喻文化即農業社會的“前喻文化”,即文化的傳承靠先輩的經驗積累﹔工業社會的“並喻文化”,即文化的傳承可以在同代人中進行﹔信息社會的“后喻文化”,即文化的傳播由后輩向前輩進行,傳遞出現反轉。面對新知識、新技術,老年人“回家問問孫子”的事經常發生。今天我們正進入這樣一個“后喻文化”時代。
四是由於財務支配權和家庭決策權的喪失,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退居次要。隨著年輕人收入的提高,經濟地位的上升,尤其在農村,農民收入增長要依賴外出務工,傳統的主干家庭已經轉變為核心家庭,在諸如蓋房購房,添置家具及家庭未來發展謀劃的決策方面,多是年輕人當家定奪,老人已沒有多少發言權。
五是家庭功能小型化帶來養老功能弱化。1990年我國家庭戶均人口3.96人,2000年3.44人,到2010年為3.10人,家庭越來越小,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樣,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單親家庭等卻不斷增加,老人數量和比重不斷上升。“2、4、8”的家庭結構已經出現,一對夫婦、雙方父母及父母的父母,這種養老負擔是任何家庭都無法承受的。
六是夫妻關系發生顛覆性變化,使孝道難盡。父系社會長期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已不復存在,夫妻雙方同時參與經濟社會活動,有的女性收入甚至高於男性。在這種形勢下,由過去夫強妻弱變成了妻強夫弱。當兒子在家庭夫妻關系中處於弱勢時,父母就很難從兒子那裡得到支持。盡孝便成了難題。
全新的時代背景要求我們必須直面現實,重塑理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培育多元養老主體,打造一個多元互動、多元互補的養老服務體系,這個體系的基本構架是:家庭盡孝、社會盡力、市場盡能、政府盡責。
一是家庭應倡導孝道立家。中國有“二十四孝圖”的范例,有“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有“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孝道文化是我國社會的基本倫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居家養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具有廣泛的社會心理基礎。孝道是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的思想與文化依托。今天,家庭養老模式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孝道觀念的淡漠與消失,在家庭價值觀中以孝彰顯的核心價值中落。要重構家庭養老模式,首先必須重新樹立“孝道立家”的道德規范,讓孝道文化重新回到家庭道德的制高點上,重新成為家庭價值觀的核心價值,讓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成為發自內心的“自律”,而不是來自外力的“他律”。政府在採取多種方式弘揚孝道文化的同時,還可以結合運用減免稅費、經濟補貼、社區監督、法律約束等多種手段,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基礎的各種養老服務形式,使家庭回歸到養老責任第一主體和主要承擔載體的位置。
二是社會應引導全員參與。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任何人都有走向老年的那一天,那一天都需要別人的關愛,今天你關愛別人,明天別人才會關愛你。應搭建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輿論平台,以廣東清遠為基地,把養老服務業高層論壇辦成像博鰲論壇、達沃斯論壇那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論壇。社會應經常開展“我該怎樣安放晚年”的醒世教育,喚起社會關愛老人的良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華民族的古訓,隻有人人尊老、敬老、養老,社會才會和諧,才會健康發展。堅持多措並舉,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元合作的養老保障體系是當務之急。首先,應建立覆蓋城鄉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主要承擔社區托老服務、對居家老人上門服務、中介服務、應急救助服務、健身康復服務、精神慰藉與文化娛樂服務。社區養老服務點是政府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的最基層組織機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應該以政府投資興辦為主,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與街道(鄉鎮)合作的形式參與。其次,應組織義工、志願者做好社區養老服務。主要為那些行動不便、無法進行基本的家務勞動的老人服務,比如買菜、做飯以及一些簡單的衛生整理。應動員具有專業優勢的學校、醫院、機關等事業單位以及一些社會上熱衷於公益事業的組織及個人參與社區養老服務活動,做得好的給予獎勵。對於做滿一定時間的學生,可以從政府得到一定的獎學金,或者可以抵免輕度違法(比如駕車闖了紅燈等),還可以規定必須無償地為社會服務一定時間才能畢業等。應把盡力挖掘志願者資源,建立完善的志願者隊伍作為各類群團組織的重要工作任務。再者,應建立老年組織,鼓勵支持老人發展自我互助服務。
三是市場應孵化養老產業。養老產業涉及家政服務、醫療康復、飲食服裝、食物保健、休閑旅游、金融地產等方方面面,是多產業相互交叉的綜合性產業。應鼓勵企業在城鄉建立若干全產業鏈基地,發展養老服務業,這樣可有效形成老年產業集群效應以及集群之間的互動效應。“全產業鏈”模式能夠實現跨界互補式操作、同界聯合運作,搭建起企業聯盟優勢平台,進而帶動整個老年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從而實現老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育孵化“全產業鏈”社會化養老企業,必須以市場機制引導,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加大政府扶持和管理。要改變養老機構非營利的體制束縛,允許養老機構差別化經營。可以有償服務、低償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經營者自負盈虧,促進善經營會管理的企業迅速成長為“全產業鏈”大型企業。
要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大力推進投資主體、投資方式多元化。要放寬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准入門檻。允許民辦服務機構從小做起,邊運作邊發展,幫助企業規范管理,拓寬服務內容,或者採用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促進養老機構發展。在機構運作中,要做好監管工作,促進其規范化建設,各省市縣應盡快成立養老服務行業協會。
四是政府應保底特殊人群。在“養兒防老”已經過渡到“制度養老”的今天,無論養老形式怎麼改變,政府的職責隻能強化,不能有絲毫削減。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程度急劇加深的情境下,又同時面臨著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養老不成體系,機構養老供需緊張、服務水平不高的形勢下,政府必須兜底解決家庭、社會不能解決的養老問題。坊間戲言,過去是“養兒防老”,今天是“養官防老”。官即政府,納稅人向政府納稅就是想讓政府幫助解決自身解決不了的問題。一是失去獨生子女或者獨生子女一、二級殘疾的老年人,他們為我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做出了重大犧牲。有關方面估算,我國未來失獨家庭大約在1500萬左右,不解決好他們的養老問題,將是社會永遠的痛。二是城鄉“三無”老年人。對於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撫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撫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撫養能力的老人應該由政府兜底養老。三是重度殘疾老年人。四是重點優撫對象。縣級以上任命政府批准的對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老年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