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敏
世界經濟形勢分化明顯,整體走勢依然讓人揪心。無論是市場參與主體,還是政府決策者﹔無論是雙邊還是多邊討論,都無法回避這個主題——關心世界經濟的下一步,以及如何助力世界經濟保持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作為取代G8峰會成為國際經濟合作首要平台的G20峰會,自成立以來就以討論和解決上述問題為核心任務。並且,峰會的職能逐步實現了從“消防員”向“工程師”的轉型,促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今年,中國作為G20主席國將首次承擔峰會舉辦工作,備受外界關注。2月26-27日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開宗明義,“兩長”們在上海會晤,回顧並應對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推進政策議程,為G20杭州峰會作准備。隨著會議公報出爐,此前的各種揣測及憂慮歸於平靜,輿論普遍給予較高評價。盡管也有媒體對會議未能在一些涉及中國的議題上給以壓力表示“失望”,認為“會開得很平淡”,但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會見美國財長雅各布·盧時所回應的,“用中國的一個詞說,這叫‘波瀾不驚’”。會議公報顯示,表面雖然平淡,實際上是給市場派發了“定心丸”。
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相對積極。會議認識到全球經濟繼續復蘇但依然不均衡,且未達到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水平。尤其是在資本流動出現波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英國可能脫離歐盟,以及一些地區存在大量難民且人數仍在增加將對經濟造成沖擊的背景下,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脆弱性加大。與此同時,會議認為近期市場波動的程度並未反映全球經濟基本面,預期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將繼續溫和擴張,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將保持強勁。當然,需要採取更多行動,以實現提振全球增長的共同目標。這一判斷,對於全球應對挑戰來說至關重要。也就是說,當前經濟形勢並不是很糟糕,這意味著大規模的刺激“放水”不會發生,但各國會密切監測全球經濟和金融形勢,將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來實現目標。而且,不會單靠貨幣政策,而是要採取更加靈活的財政政策以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振市場信心,並增強經濟韌性,確保債務佔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續水平。
加快結構性改革,不打貨幣戰。會議提出加快結構性改革以提升中期潛在增長,使經濟更具創新性、靈活性和韌性,並重申匯率的過度波動和無序調整會影響經濟和金融穩定,承諾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目的來盯住匯率,這是會議的一個重大成果,打消了市場的疑慮。同時,將仔細制定、清晰溝通在宏觀經濟和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政策行為,以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減少負面溢出效應,並增加透明度。
在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保持經濟的韌性和回旋余地,一個重要依托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大量無效的過剩產能佔用資源,是降低生產率、加劇困境的重要因素,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是一把管用的鑰匙,其進程決定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前景。但是,這一改革涉及既得利益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慣性的打破,必然會比較艱難。而這一主張是經過中國的努力推動后出籠,彰顯東道主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還承諾將建立一套指標體系,更好地評估和監測各成員的改革進展、成效和不足。有評論認為這相當於有了“儀表盤”,如果方案最終獲G20峰會通過,對全球經濟中長期發展將有重大意義。實際上,在全球需求相對固定的情形下,試圖通過貨幣擴張或匯率貶值的手段,以鄰為壑地爭奪需求將是一場零和博弈,其負面溢出效應將對國際市場帶來持續沖擊,加劇彼此沖突。此時,加強國際社會的溝通協調十分必要,對於覆蓋全球人口的2/3、國土面積的60%、國內生產總值的90%、貿易額的80%的G20來說,更是如此。如果其內部平衡被打破,各自為政,在全球化背景下帶給市場的將是災難,誰也無法自我保全。
重申對推進投資議程的承諾,重點關注基礎設施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短期提振需求、長期改善供給的務實選擇,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擴大有效需求,實現供給與需求協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加強互聯互通,對於最大限度發揮國別基礎設施的正面溢出效應並創造更多投資機會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都存在基礎設施投資的較大缺口,需求旺盛。這為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五通”,以及亞投行的有效運轉提供了廣闊市場和戰略機遇。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