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錦芳
2016年03月2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中國的發展不是離開世界現代化潮流獨辟蹊徑,而是要以自己的身姿和速度在這一潮流中揚帆弄潮。與此相對應,作為世界現代化進程重要理論表征的外國哲學包括現當代西方哲學,對於我們來說就具有參考借鑒作用。實現這一作用最大化,首要的是確立外國哲學研究的科學導向。
當前外國哲學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
最近30多年,我國外國哲學研究包括現當代西方哲學研究比較活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不同知識結構學者群的代際更替,這一領域學者愈加顯現出渴望了解世界哲學、與世界哲學對話、參與世界哲學形態建構的強烈意願。
我們不能低估外國哲學研究已經取得的成績,不能低估這種研究對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和建構當代中國哲學的意義,但也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其一,我們的研究是在對現當代外國哲學缺乏宏觀把握的情況下倉促上陣的,主要是從某一流派、某一人物出發,零批零售、邊批邊售。這樣做的結果是產生了不少關於某些流派和人物研究的專家,但鮮有能以比研究對象更寬的視野對其進行透視、從而把握外國哲學思潮發展大勢的學者。這有條件尚未成熟的限制,但關鍵在於我們的一些學者缺少這種氣派和“野心”。其二,與過去一段時間全盤否定“西學”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學者現在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放棄批判立場,無原則地服膺和接受現當代西方哲學,唯“新”是從,唯“洋”為上。其三,個別學者試圖以西方哲學來整合、批判、統攝其他形態的文化、建構中國的哲學形態,試圖打造“全盤西化”的哲學版。我國外國哲學研究中存在的這些突出問題表明,進一步確立科學導向十分緊迫。
對外國哲學的認識和研究應一分為二
事實上,再新穎的思路、再深邃的思想、再精致的理論體系,隻要是異質的,任何企圖以此整合其他文化的努力就不可能成功。這說明,我們對外國哲學包括現當代西方哲學的認識和研究應堅持一分為二的態度,不可唯西方標准是舉。這裡以對現當代西方哲學的三大流派——人本主義哲學、科學主義哲學、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人本主義哲學諸流派雖各有不同,但其主旨是非理性主義,其哲學方法充滿了神秘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排斥自然,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排斥社會,在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排斥他人,在個體生命內部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上排斥理性。這樣一種哲學滿足了受壓抑人們一時的情緒宣泄需要,卻沒有提供使人走出世界觀、人生觀迷霧的路徑﹔沒有使人提升人生境界,而是使人陷入更深的迷霧中。
科學主義哲學強調傳統哲學論題的形而上學性質和哲學語言的歧義性,把哲學限定在對自然科學成就的哲學解釋和對哲學語言的意義分析上,並試圖用人工語言來消除哲學陳述的歧義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阻止對語言的濫用,在相對的意義上澄清其含義,但顯然大大縮減了哲學本應涵攝的范圍,把哲學引入學者的書齋推論和主觀臆想中。
后現代主義哲學是對西方現代化實踐的哲學反思和批判,但從西方哲學發展的邏輯看,它的出現恰恰是由於西方現當代哲學中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各執一端,無法為哲學發展找到出路,不得不趨向於滲透、合流和融通。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在放棄對“宏大敘事”的追求后,卻陷入了相對主義。他們認為,在“后哲學文化”時代,任何觀察世界的方式和觀點都只是人類交流中的一種聲音,誰也不代表真理﹔對哲學來說,無標准、無主宰、無體系。這是典型的相對主義論調。
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研究態度和方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具備后發現代化國家的各種典型特征,存在后發現代化國家所具有的諸多矛盾與難題,代表著后發現代化國家解決發展問題的主流趨向。與此相適應,中國現當代哲學和文化與西方現當代哲學和文化也是異質的。這決定了我們參考借鑒西方現當代哲學和文化的合理因素、建構中國現當代哲學和文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應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問題的關鍵在於樹立文化自信、推進理論創新。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在當代中國社會已內化在普通民眾的心靈深處,成為人們為人處世的准則,具有持久的影響力,這是其他形態的哲學特別是從外部“灌輸”的哲學不可比擬的“原生”優勢。一種屬於本民族的、有特色的哲學或文化必須具有表征普通民眾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功能,積澱在人們心中,成為處事之道、為人之規,成為一種“集體意識”。未來形態的中國哲學和文化可以有不同的時代內涵和體系結構,但在社會功能上必須具備這一條件。創建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當代哲學和文化,不能一味在故紙堆裡皓首窮經,也不能靠移植外來哲學文化、在他人的框架內挪移,而需要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態度對待外國哲學文化包括現當代西方哲學文化﹔同時,增強原創意識,面向中國的現代化實踐,積極進行理論創新,創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21日 16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