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謝新洲:打造普惠共享的國際網絡空間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重要論述

2016年03月17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網絡空間是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然而,全球互聯網發展並不平衡,網絡空間內新老問題交疊,現有互聯網治理規則難以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互聯網治理。習近平同志把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全球治理思想開創性地運用到互聯網治理中,作出了一系列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有利於在互聯網治理中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的科學體系。

  互聯網觀的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同志於2014年7月在巴西國會發表的演講、2015年9月訪美期間在西雅圖發表的演講,都旗幟鮮明地提出: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2015年12月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習近平同志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系統全面地闡述了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思想。習近平同志關於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思想建立在對互聯網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是對互聯網觀的創新性發展。

  互聯網是全人類共同的福祉。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推動了文明成果由全人類共享。正是因為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參與,互聯網才能多姿多彩。從技術結構上講,互聯網的價值在於互聯互通:聯接產生價值,節點越多網絡結構越穩定。從信息來源看,用戶貢獻內容成為網絡信息的重要來源,網民參與保証了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互聯網的價值由全球網民共同創造,互聯網帶來的紅利理應由全人類共享。此外,每一種社會生產方式都會歷史性地生產出屬於自己的社會空間,網絡空間是人類生活的新領域。科技史學家指出,互聯網的發明與運用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價值已經全面超越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因為互聯網為人類社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空間——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存在網絡主權。網絡空間並不是獨立於現實社會的虛擬空間,而是拓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互聯網沒有邊界,但網絡基礎設施、網民、網絡公司等實體都是有國籍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空間承載著一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安全發展的諸多現實利益,理應受到所在國的管轄,不可避免地成為國家主權的延伸。同時,網絡空間既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又是新的戰略空間。互聯網促進了信息流通和資源共享,使世界真正變成了地球村,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此外,互聯網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網絡空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新戰略空間。

  互聯網帶來的福祉應為世界人民所共享。現實生活中,由於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信息鴻溝不斷拉大,現有網絡空間治理規則難以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正是基於此,習近平同志指出:“國際社會應該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加強對話合作,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這既體現了互聯網空間的本質所在,也揭示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明確了全球互聯網治理的關鍵。

  對全球互聯網治理差異化特性的深刻把握

  互聯網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人類文明共享。但在不同的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條件下,互聯網的發展既不同步又不同質,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習近平同志關於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思想,正是基於對全球互聯網治理差異性的深刻把握。

  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網絡普及率存在差異。互聯網誕生於美國,隨后向歐洲、中東、拉美地區擴散,之后在非洲國家和亞洲國家逐步發展起來。10年前,世界互聯網普及率均值不足20%,美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就達到了70%,歐洲和中亞地區接近40%。根據國際電信聯盟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世界上還有43個國家沒有任何形式的寬帶計劃、戰略和政策。發展中國家的寬帶接入價格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家庭寬帶接入率僅為31.2%,而非洲地區隻有1/10的家庭接入互聯網。

  互聯網使用方式存在差異。互聯網已經發展為兼容經濟、社會、文化、社交、娛樂等多種功能的平台。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方式影響著互聯網價值的實現。發達國家對互聯網的信息、產業、經濟功能利用比較充分,而在亞洲的很多發展中國家,互聯網是重要的娛樂和社交工具。基礎設施方面的“信息鴻溝”早已被熟知,但經濟、社會和教育水平差異帶來的互聯網使用方式差異,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實際上,即使在發達國家內部,互聯網使用方式也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如德國的社交網絡利用率低於其他歐洲國家,且主要用於熟人之間的聯系。

  各國互聯網治理方式存在差異。世界各國的互聯網治理受到既有政治法律和歷史文化傳統影響,各具特色。從治理主體上講,有的國家強調政府主導,有的國家突出社會團體的作用﹔從治理對象上講,有的國家突出對網絡實體的管理,有的國家突出對虛擬身份的管理﹔從治理依據上講,即使在依法治理的范疇內,也存在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差別﹔從治理模式上講,有的國家將網絡治理區別於現實社會治理,有的國家則將網絡作為現實社會的一部分來治理。

  世界各國在互聯網使用和治理方式上的差異,決定了其互聯網發展訴求與治理重點的差異。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網絡發展道路、網絡管理模式、互聯網公共政策和平等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的權利,不搞網絡霸權,不干涉他國內政,不從事、縱容或支持危害他國國家安全的網絡活動。”這就表明,隻有充分尊重各個國家發展階段的差異和訴求重點的不同,才能構建科學有效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

  改變全球互聯網治理不平等狀況的“中國態度”

  互聯網把人類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在這一新的發展空間中,傳統的國際秩序依然在發揮作用,發達國家憑借技術、資本以及在網絡資源分配控制權上的優勢,形成對發展中國家的牽制。

  互聯網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依次為基礎設施層面、邏輯層面和應用層面。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霸權滲透到每一個層面。基礎設施層面上,發展中國家力量薄弱。發達國家往往憑借技術優勢形成對市場的控制,賺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例如,發展中國家的網絡運營商接入發達國家網絡,需要向發達國家支付相當高的費用。包括協議、域名等在內的邏輯層面,也由西方發達國家控制著關鍵資源。應用層面上,發達國家利用成熟的資本市場和商業模式,迅速培養了大批互聯網跨國企業,推出一系列全球性的應用和服務平台。這些平台不僅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本,而且控制了他國互聯網的內容資源,形成對他國更深層次的文化和社會影響。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希望維持現有的以互聯網技術社群、私營企業為主導的“多利益相關方”模式,維持互聯網資源分配不平等局面,主導網絡空間規則制定,遏制新興國家互聯網發展。

  正是基於對當前全球互聯網治理秩序的科學研判,習近平同志提出:“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應該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由大家商量著辦,發揮政府、國際組織、互聯網企業、技術社群、民間機構、公民個人等各個主體作用,不搞單邊主義,不搞一方主導或由幾方湊在一起說了算。”這是站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和全人類福祉高度進行的概括,也是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中國態度”。

  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的頂層設計

  習近平同志按照現代國際關系基本准則,著眼於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促進互聯網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共治,明確提出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的“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形成了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的頂層設計。

  “四項原則”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尊重網絡主權。這一原則要求所有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不能搞網絡霸權,不干涉他國內政,不從事、縱容或支持危害他國國家安全的網絡活動。二是維護和平安全。這一原則要求網絡空間不能成為各國角力的戰場,更不能成為違法犯罪的溫床。三是促進開放合作。這一原則要求各國推進互聯網領域開放合作,豐富開放內涵、提高開放水平,推動彼此在網絡空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四是構建良好秩序。這一原則要求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五點主張”是指加快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進交流互鑒﹔推動網絡經濟創新,促進共同繁榮﹔保障網絡安全,促進有序發展﹔構建互聯網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

  “四項原則”體現了《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現了依法治網的原則,體現了安全與發展並重的理念,是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基本遵循﹔“五點主張”,明確了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科學路徑。“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的創新性、先進性,體現在它打破了西方國家在全球互聯網治理中的霸權地位,反映了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和利益。堅持“四項原則”和“五點主張”,通過制度安排和市場激勵發展基礎設施,通過文化與經濟刺激提升互聯網應用水平,通過建立秩序保障安全和發展,通過治理體系的變革從源頭上改變核心資源被少數國家控制的局面,就能有效促進全球互聯網治理科學化、合理化。從這個意義上說,習近平同志關於構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的思想是信息時代國際治理思維的創新與發展,是對全球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7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