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建設信息絲綢之路,開創21世紀人類新文明

中國人民大學 王義桅

2016年03月17日16: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不拒眾流,方為江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文明傳播之路,“一帶一路”不僅肩負著文明復興的希望,也必將開啟21世紀人類文明創新與傳播奇觀。當前,阿塞拜疆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歐盟委員會容克計劃倡導建設歐洲單一數字市場等,說明世界各國都同樣重視信息文明的創新與傳播,這為“一帶一路”倡導的互聯互通提供了國際合作基礎。這其中,以信息基礎設施為載體,文明傳播為血脈的信息絲綢之路,將為開創人類新文明注入強大的信息驅動力。

回顧歷史,東西方兩大文明經過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直至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切斷絲綢之路(史稱“奧斯曼之牆”),歐洲才被迫走向海洋,而歐洲走向海洋也得益於中國的指南針、火藥等四大發明,經過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走向海洋,以殖民化方式開啟全球化,導致絲綢之路衰落,東方文明走向封閉保守,進入所謂的近代西方中心世界。直至美國崛起,西方中心從歐洲轉到美國,歐洲衰落,歷經歐洲一體化而無法根本上挽回頹勢。如今,歐洲迎來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歷史性機遇,這就是歐亞大陸的復興。歐亞大陸被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譽為“世界島”,其一體化建設將產生讓美國回歸“孤島”(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的戰略效應,和讓亞歐大陸重回人類文明中心的地緣效應,重塑全球地緣政治及全球化版圖。

建設信息絲綢之路,是服務於這一宏大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建設信息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的應有之義

一年半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也面臨著關鍵國家如印度的質疑及美國的可能抵制,甚至俄羅斯的支持也是有變數的。如何評估其風險,爭取其早期收益?必須要有新思路。

絲綢之路是和平、貿易、文化交流之路。發展“一路一帶”面臨海上安全風險、國家猜忌,以及“三股勢力”挑戰。如何確保安全的發展與發展的安全?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中僅有的非美國盟國,長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沒有海外盟友與軍事基地,隻能通過租賃、特許經營權、合建港口等方式解決海上通道安全及未來航母補給站等問題。建設“一帶一路”,要突破思維傳統,樹立創新意識。

兩條絲綢之路首先是一個歐亞地區交通網絡:由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和通信網絡組成的綜合性立體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這些建設周期長,維護和經營成本高,可考慮在政策、交通、貿易、貨幣、民心等“五通”基礎上增加第六通——網通,建設網上絲綢之路。

原因正在於“一帶一路”所面臨的三大革命:

一、顏色革命。“一帶一路”沿途、沿岸64個國家中,一些國家甚至公開恐嚇“支持不足而搗亂有余”,可能配合外界干擾“一帶一路”建設。美國一直在中亞、中東、東南亞等地搞顏色革命,除了五個斯坦外,近年加緊在緬甸、越南、老撾推廣,如出現政局不穩或對華關系緊張,導致立場的逆轉,將極大干擾“一帶一路”建設。因為基礎設施投資都是戰略性、長期性的,有賴於沿途國家的政局穩定、對華關系穩定。網絡走出去,實現網通,可未雨綢繆,有效防范。

二、草根革命。中國企業走出去,習慣走上層路線,可能遭遇來自不穩定國家和地區的草根革命沖擊,將來中國可能陷入疲於應對海外利益維護、海外法人安全的挑戰,超越中國外交、安全防范能力。中國國內NGO不發達,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社會聯系不緊密,必須發揮好網民、網絡技術優勢彌補這一不足。

三、技術革命。沿“一帶一路”的交通線路將會逐漸形成相關的產業集群,由此通過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形成建筑業、冶金、能源、金融、通信、信息、物流、旅游等綜合發展的經濟走廊。因此,“一帶一路”是高技術之路,是以中國技術換取歐亞大市場,推動中國制造成為國際標准, 網上絲綢之路將順應技術革命需要,將我4G標准等推廣,有利於在各行業推行我標准。

中國的優勢是人、資本、技術,尤其在新興產業如IT行業的技術。去年中國佔據世界專利申請增量的三分之一,華為、中興排名第一、第三,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資本。這是我們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的本錢。

因此,在“五通”之外補充“網通”內容,建設“網上絲綢之路”,是全面發揮我比較優勢,防范“一帶一路”安全風險和提升我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發揮中國工程師數量、質量優勢,管理網絡安全風險,聯合打擊網絡反恐、網絡犯罪,提升互聯網國際治理的話語權的客觀要求。

因此,建設信息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的應有之義。具體操作:

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框架內成立“一帶一路”的“六通”協調、領導機制,“穩中求進”,堅持“五個統籌”:一是統籌周邊外交與中國沿邊沿海發展﹔二是統籌國內東、西部發展與地緣上的東、西兩條線、兩方向﹔三是統籌陸、海,既要倚陸向海,又要依海拓陸﹔四是統籌促進中國經濟與人員“走出去”,和強化海外利益安全防范與保障﹔五是統籌中央統一指揮與重點發揮沿邊、沿海省份積極性,防止一哄而上,在相關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全面有效發揮新型信息化建設的作用,建設好網上絲路。

二、抓住美國“放棄”在互聯網域名權給私人公司的計劃,聯手歐洲推動ICANN民主化。歐洲是“一帶一路”的終點,網絡建設是重要內容。中歐合作大有可為。

三、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大力培育絲路人才。原來的計劃生育政策隻考慮國內可持續發展,未考慮國際社會的中國需求。從美英霸權轉移的經驗看,美國將來會請求中國維持其海外軍事基地,尤其是重要海峽、戰略通道安全和全球公域安全。因此,中國應加速培養國際維和力量、海外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國際職員,形成“一帶一路”沿岸、沿途、沿線的人力補給鏈與人脈網絡,培養“網上絲綢之路”需要的信息化人才、網軍、網民。

二、建立“一帶一路”沿線信息化新秩序

在建設信息絲綢之路過程中,要特別強調“一帶一路”沿線信息化新秩序,充分發掘中國全面比較優勢。

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中樞神經網絡的作用。共建“一帶一路”,除促進沿線各國實現共同繁榮之外,還應積極推動沿線信息化新秩序的建立。中國不僅要扮演好引導人的角色,還應重視信息化建設的情報性作用,爭取其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服務,既要發揮進攻性作用,又要發揮防守性作用。

在“一帶一路”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揮中國優勢,形成標准優勢和競爭優勢,從互聯網、通信、信息服務、數字化等方面入手,輸出中高端產品,幫助沿線國家開展規劃與建設,同時建立信息情報搜集系統。

——將中國信息化規模優勢提升為標准優勢。中國信息產業經歷了20多年的迅速發展,形成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產業規模,在全球產業佔比達到11%。信息的無疆域性及產業規模擴張的需要為我國信息化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內在需求,而“一帶一路”建設則為產業“走出去”提供了契機。推動產業聯盟的形成,加速到沿線國家去建立銷售網絡、投資、並購、設立研發中心,全力拓展海外空間,並積極謀求技術標准、產業規則的建立,推動中國的信息化規模優勢在沿線國家形成標准優勢,是我國推進互聯互通的重要工作。

——將中國技術優勢提升為競爭優勢。我國的信息化規模優勢建立在巨大的技術優勢基礎上。我國的電子商務企業布局跨境電商市場,在跨境支付、物流、電商等領域,都強勁增長﹔航天通信領域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中國自主研制的衛星導航系統﹔有華為、中興通信等一批有技術實力的通信技術設施提供商抓住“一帶一路”的契機,推動中國信息產業的技術優勢形成國際競爭優勢。

——推動中國文明、文化形成區域認同感。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絲綢之路”具備豐富的歷史內涵。要使中國文化、“絲綢之路”歷史內涵在沿線區域更加深入人心,數字化技術具備更加直觀的優勢。將中國文化、歷史文明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形成一批數字化文化產品,並在沿線國家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播,有助於形成區域性的文化認同感。

當然,建設“一帶一路”沿線信息化新秩序要強化各國合作。推動沿線信息化建設順利進行,必須充分考慮各國的社會基礎、信息化發展現狀,設計各國的合作機制、建設的推進方式。

——沿線信息化建設要充分考慮各國基礎,尋求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國家,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對信息化建設的需求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而,在推進沿線信息化建設上,可以形成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模式,採用公私合營PPP模式。政府層面推動發展戰略的制定,企業間強化國際合作,利用智庫力量,形成合力,這也是應對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

——以沿線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加強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互聯互通”全方位的詮釋了政策溝通、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跨國人員流動的國際發展實質,信息化建設的本質內容是信息流的暢通。因此,沿線信息化建設本身就是重要的合作內容。而在實際建設中,同樣也是諸多其他建設項目不可或缺的內容。國際貿易暢通離不開國際電子商務平台,產業園園區的建設離不開互聯網和通信,高鐵、電站建設對衛星遙感、數字通信、動態安全監測等要求更高。因此,在推進其他建設項目進行的同時,必須強化信息化建設的緊密結合。

——沿線信息化建設可吸取新疆建設兵團經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存在投入大、建設周期長、投資回收期長、中間不確定性因素多的特點。沿線信息化建設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因此在建設中,可以吸收新疆建設兵團的經驗,實現一邊建設一邊產生效益的效果,避免出現過長的投資期、建設期及不確定性因素導致的損失

此外,建設“一帶一路”沿線信息化新秩序要形成安全機制。“一帶一路”沿線信息化建設在區域安全、情報信息方面具備重要意義,既能動態地防守、形成區域網絡安全機制,又能夠進攻性防守,通過積極推動區域認同感、掌握區域情報,來防止恐怖勢力、反華勢力的破壞。

——樹立沿線信息化戰略觀,“一帶一路”建設信息先行。要把建立中國主導的沿線信息化新秩序提高到戰略的層面來。從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度看待“一帶一路”中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建設“一帶一路”,信息化必須先行,信息化建設不僅能為生產建設提供更多信息資源,還能在未來應對國際突發事件方面提供情報保障。

——樹立沿線信息化安全觀,推動建立沿線信息化安全機制。我國應該積極探討規避根服務器不在我國的風險解決方式,以大數據為核心技術保障,提升我國在網絡信息空間的行動自由和實際控制,並逐步形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各種掌控能力和攻擊能力。“一帶一路”建設也必須重視信息化及大數據的情報作用,在推進沿線國家的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化合作過程中,通過專門部門及人員設置,發揮大數據技術的作用,有利於我們將信息化作為重要的情報來源。

——保障沿線信息化的通暢,防止反華勢力利用信息技術破壞“一帶一路”建設。對基礎設施的破壞是國際恐怖主義常用的手段之一。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信息暢通的命脈所在,信息技術也使得恐怖主義、反華勢力的傳播具備新的特征和便利條件。“一帶一路”中的沿線信息化建設一方面要注意國際恐怖主義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破壞,也要防止利用信息技術的破壞。

——注意當地國家的思想、信息沖擊,防止引起情緒上的反感,影響“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發展階段、宗教影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社會思想上呈現多樣化,並且部分國家社會思想較為保守。在推動沿線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各國的特點,循序漸進,防止社會形成抵觸情緒,影響“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

三、以信息絲綢之路建設提升我國際話語權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然伴隨著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極大提升。當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設想正如火如荼地落實推進,為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提供歷史性機遇,正在開啟自“四大發明”以來中國對人類文明的做出巨大貢獻的新時代。

互聯互通的主體是21世紀的基礎設施,其中尤以互聯網為時代亮點。互聯網雖然並非中國的發明,然而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中國在互聯網時代既面臨巨大挑戰,也具備巨大優勢:

一是數量優勢:人類工業化起源於英國,那個時候英國才幾百萬人口,第二個實現工業化的是比利時,后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那也隻有幾千萬人口,隻有到了美國以后,工業化在人口數量才達到一億級,而今天中國十幾億人在實現工業化。中國的手機用戶12億,網民數量6.49億,微信用戶就相當於一個美國的人口總數!現在的科學知識,基本上都來自於西方——德先生、賽先生。這一整套知識第一是關於西方歷史經驗的總結,而且它開創了現代化的歷史才幾百年。從數量上,中國已經超越了西方的普世價值模型了,無論這個模型是多麼的客觀多麼的科學。所謂的普世價值有三個神話,一是把它偶然的成功說成是必然的﹔二是把短暫的說成是永恆的——短暫的領先說成是永遠的領先﹔三是把地方性的東西說成是全球性的。因為整個世界都被歐洲殖民,包括美國,但是中國,文明未被殖民。所以世界古老文明裡,隻有中國沒有被殖民。我們的規模不是西方普世價值所能衡涵蓋的,換句話說,普世價值因為中國崛起而找了邊界,這也是中國威脅論的緣由吧。

二是后發技術優勢:中國公司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上具有后發優勢,比如華為公司在5G移動通信技術方面世界領先。中國的微信用戶世界之最,在發達國家都擁有廣大市場,完全可以推廣為世界標准,為世界提供中國式交流手段。全民創新、萬眾創業的“互聯網+ ”時代,中國應該也能夠提供后發技術優勢在世界上唱響中國名片,為國際話語權提升提供先進的中國載體。

三是歷史文化優勢:中國自古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在互聯網時代,可提倡“網以載道”,確立中國在網絡治理方面的國際話語權,超越唯技術論。戴高樂曾說過,中國是一個比歷史還要悠久的國家。誰的歷史?當然是西方的歷史。西方知識很大程度上源於《聖經》,而《聖經》記載了人類各種古老文明,唯獨沒有中國。在耶穌誕生前221年,秦始皇已經統一了中國。一直到今天,中國的政治治理方式大體上還是秦開創的郡縣制。對於西方來講,中國的歷史這麼長,是很難以想象的。正如當年印刷術傳到歐洲,開啟了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一樣,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快速普及,也正在開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代。

將這三大優勢轉化為三大資源,為互聯網時代提升國際話語權指明了方向:

首先,將中國網民數量優勢轉化為標准優勢,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外延。中國的網民是發達國家的總和,是印度的六倍,如何在互聯網規則制定權上將數量優勢轉化為標准優勢,要求我們在新的領域實施轉化,比如微信的推廣,成為世界年輕人的主要交流手段﹔再有亞投行的中國主導作用,要研究羅馬帝國如何開創“條條大路通羅馬”境界,服務於我國家安全大戰略,為中國遠程投送能力及話語傳播服務,並形成中國在電網、互聯網領域的絲路標准、絲路話語權。

其次,將中國網絡技術后發優勢轉化為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話語權的載體。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尤其是5G通信技術的突破,為中國在歐亞非互聯互通提供了高技術載體。如何巧妙地將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智慧融入到技術開發、推廣和運用中去,是“亞投行”、“一帶一路”建設的努力方向。應加速打造信息絲綢之路,將65個沿線國家與我對接,確立中國在5G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領域的話語權。

再次,將中國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當今活生生的軟實力,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內核。可考慮在孔子學院、智庫聯盟的試點基礎上,成立亞洲基礎設施組織、一帶一路智庫聯盟、孔子學院聯盟,或者APP“一帶一路”,做好沿線國家在互聯網領域的人心相通。“絲路花雨”就用網絡技術將敦煌文化很好呈現在世人面前,為此做出表率。應在“一帶一路”領導小組裡設立信息小組,負責打造絲路文化、傳播絲路精神、講好絲路故事。

可以預計,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從“一帶一路”建設開始,將邁入騰飛階段,信息絲綢之路建設、“一帶一路”沿線信息化新秩序,是其重要抓手。 

(來源:中國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