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財富與慈善同行才更有價值

——訪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環發委副主任董配永

王琎 王斯敏

2016年03月12日09:5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財富與慈善同行才更有價值

  “千呼萬喚,終於等到了它!”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環發委副主任董配永所指的,正是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多年來,董配永委員一直為推進慈善法立法鼓與呼。“我國慈善事業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亟待法律引導和規范。草案提交審議,可謂恰逢其時。”

  “感恩乃良知,行善是美德。”這是董配永委員的座右銘。20多年來,他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為家鄉修路打井,為災區捐款捐物,資助職工孩子讀書,為父母出生地兩個村60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養老錢……“慈善能讓財富發揮更大的力量。隻有與慈善同行,財富才更有價值。”董配永委員認為。

  對於慈善活動,董配永委員總是熱情高漲,但有時也會遭遇一些小“郁悶”。“一些慈善組織信息不公開,善款去向不明﹔企業捐款抵稅的規則不夠明確。此外,還存在一些真假不明的網絡募捐。這很容易挫傷人們對慈善的積極性。”董配永委員說,“慈善法草案明確了慈善組織的設立及內部管理、信息公開等,對慈善募捐、捐贈、信托等作了界定,也規范了政府部門如何監管,嚴明了各方法律責任,讓我們從事慈善事業更放心了。”

  在董配永委員看來,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還需提升公眾對慈善事業的認知水平。“社會上存在一種錯誤觀點,認為慈善事業只是有錢人的事。事實上,慈善事業人人可為。”“草案對慈善行為的定義較為廣泛,不僅包括捐贈財產,也包括提供服務,這種界定是比較科學的。慈善法通過以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做好宣傳活動,引導大家消除偏見,增強共識。”

  “慈善法不僅能調整社會關系,更能塑造一種積極美好的生活方式。樂善好施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董配永委員心懷憧憬:慈善法將帶給人們的,不僅有日益濃厚的慈善氛圍、愈加淨化的慈善環境,還有道德水准的不斷提高和簡約生活方式的復歸。

  “‘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古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董配永委員呼吁:愛心莫論大小,善舉不分先后,每個人都應以儉養德、以儉為善,令社會充滿溫暖,“我想,這就是慈善法的使命”。

  (本報記者 王琎 王斯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