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福建駐滬團工委:打造“青年英才計劃”,服務在滬閩籍青年

2016年03月11日13: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駐外團組織、上海、組織青年、引導青年、獲得組織資源、促進青年成才、青年英才計劃

福建駐滬團工委自2014年3月成立至今,建立了青年志願者服務隊、5個各具特色的“滬閩青年中心”和11個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成立和聯絡11個閩籍在滬團組織,指導多家兩新團組織的籌建。經過不斷地摸索與調研,結合閩籍在滬青年以創業青年為主的特點和青年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福建駐滬團工委重點推出“青年英才計劃”,將青年成才工作滲透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從橫向交流、縱向成長等多個維度服務青年成長成才。團工委以“三個三”為抓手:整合三方資源,打造三型平台,創新“三+”載體,立足實際,突出平台功能,促進主體參與,發展伙伴關系,強化創意策劃,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兩年來開展了五十余項活動,參與活動人次達5000余人次,網絡覆蓋面達幾萬人,不斷擴大對閩籍在滬青年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

一、源起

作為駐外團組織,要想擴大對福建籍來滬青年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就必須突破以下幾個困難。

(一)無專職人員,無行政經費,無活動場所。團工委成員來自福建省各個地市、不同行業,大家都不佔編、不領錢。無法下達行政性命令,隻能進行社會化動員。要突破人員、經費、場地的困難扎實開展工作,必須創新思路,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獲得各方支持,發揮樞紐作用。

(二)需要開展針對福建籍在滬青年需求的特色活動。創業青年在閩籍在滬青年裡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且還不斷地有閩籍有志青年涌向上海這個創業熱土。如何全面覆蓋到這批青年,將服務做好,需要有針對性的項目和活動的開展。

(三)青年分散於上海各個區域和行業,聚集有難度。福建在上海有六十幾萬青年,他們或求學、或創業、或就業,分布於上海黨政機關、國企、金融、醫療衛生、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業等各個領域和行業。如何開展組織凝聚服務工作是很大的挑戰。

二、做法

(一)整合三方資源,探索“跨界、融合、互動”,發揮樞紐作用

1、爭取黨政支持,聯合團組共建

堅持黨建帶團建,爭取福建駐滬單位黨委、上海團市委的重視與支持,各級領導多次參加團工委各項工作和活動,提升影響力與層次﹔積極爭取機會組織團員青年參加各級黨委政府及團組織的各種培訓。

融入區域化團建大格局,已與上海122家團組織建立了聯系,並與徐匯團區委、虹口團區委、山東駐滬團工委等簽署合作共建協議,與普陀團區委、上海移動團委、東航團委、上海鐵路團委、上海建工團委以及15家省級駐滬團工委等團組織合作開展活動,努力在服務青年的工作中實現組織共建、品牌共推、資源共享、陣地共用。

2、發掘閩籍社企,對接資源共享

與福建在滬各級商會建立聯系,探索在商會中成立團組織,使工作更有抓手﹔銀團合作,與興業銀行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為閩籍在滬創業青年提供20億貸款授信﹔依托福建在滬優秀企業成立11家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和5個各具特色的滬閩青年中心﹔發揮現有各種閩籍青年社會組織作用,找到更多服務對象和服務力量。

3、拓展社會合作,實現橋梁共搭

與上海社會各界建立聯系,如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上海財大、華東政法大學、浦東國際人才城、雲之尚文化創意產業園、上海就業創業指導處等探索人才培養、創業扶持等合作。

(二)打造三型平台,堅持“引領、服務、創新”,形成特色品牌

1、打造學習型平台,深化先進思想引領,形成學習新常態。

建設“思想加油站”,舉辦多屆“滬閩青年講壇”,邀請復旦大學副校長、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林尚立教授、財經大學明星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憲法學教研室主任、上海團市委部長、優秀青年企業家等從政治、經濟、法律、團學等各個不同角度為青年們做主題演講,引導青年在職業發展和事業追求中用“青春夢”托起“中國夢”。組織“體驗分享團”,參觀團中央舊址、重溫入團誓詞,帶領團員青年了解團的歷史,以史勵今﹔參觀“上海創新發展檔案展”,為青年們的發展提供創新動力。通過體驗式分享,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唱響主旋律。參加“能力訓練營”,積極組織團青參加全國駐外團組織負責人骨干培訓班、復旦大學國務研究訓練營、青年中心訓練營、信息化工作培訓班、組織工作培訓班、上海市新上崗團委書記培訓班、上海市區域化團建工作培訓班等,提升工作水平與能力,引導青年成長成才。

2、打造創新型平台,實施“青年英才計劃”,推動創業新發展。

結合福建在滬創業青年眾多、金融人才聚集的特點,響應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以“青創論壇”、“成長沙龍”、“走進”系列三個項目為青年提供學習交流平台,引領青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創新創業創優。

“青創論壇”,創業經驗共分享。創辦“滬閩青創論壇”,以“互聯網+”為主題,邀請各商會會長、青年企業家與資深投資機構負責人、律所合伙人等十幾位嘉賓向到場的創業青年們分享創業思路與市場觀點﹔舉辦“創業•創新•創未來”青年創業論壇,邀請互聯網界、金融界與傳統行業的青年企業家跨界交流,探討碰撞創業創新觀點和對未來展望﹔組織“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青年創業論壇,聆聽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學院顧問於研教授詮釋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的方式與趨勢﹔舉辦走進同濟大學之“移動互聯網的崛起--重構的年代”主題論壇,助推青年創新發展﹔邀請互聯網成功創業者圍繞“體育、互聯網、創業”為青年們作主題演講﹔舉辦“新形勢、新視野、新作為”互聯網汽車峰會暨滬閩青創論壇,思辯轉型發展。

“成長沙龍”,奮斗青春共成長。舉辦“飛揚青春 成就夢想 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青年創業分享沙龍,分享創業心得,交流創業經驗﹔組織“青年優才沙龍”,響應“深閱讀、雅志趣、簡生活、樂運動”的號召,搭建“雅智趣”學習交流平台,集聚青年智慧﹔參加以“青年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和創新思考”為主題的首場上海團市委委員沙龍﹔參加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與全國共青團青年工作研究基地共同舉辦的駐滬團工委書記專題沙龍,圍繞“共青團改革與駐滬團工委組織發展”進行熱烈研討。

“走進”系列,拼搏精神共發揚。開展走進自貿區、上海科創中心、騰訊創業基地、寶龍集團、億博集團、虎扑體育、游族網絡、華東一號智能物流基地等系列活動,實地學習體驗先進園區和優秀企業的運營特色和創新思維,激發青年們愛拼敢贏的創業熱情和進取精神,為改革發展匯聚青春力量。

3、打造服務型平台,借助“滬閩青年中心”,進行文化新演繹。

服務是增強粘性、凝聚人心的關鍵。要把有意義的事辦得有意思,有意義,有意思,還要有聲響。要刷出存在感,帶來新鮮感,具有帶入感,以需求為導向開展青年喜聞樂見的活動。

“樂活小天地”,聚焦青年需求。舉辦“青春福建 緣聚世博”千人交友嘉年華活動,近2000名青年朋友踴躍參加,敘鄉情、建友情、覓愛情﹔舉行首屆漢服文化節暨“穿越時空的愛戀”大型古裝穿越交友活動,寓教於樂,400多名青年中有多對青年現場成功牽手﹔組織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我與臨港有個約會”活動和三八節聯歡活動等,促進情感交流。

“優才成長季”,注重綜合發展。舉辦“幸福家庭”主題沙龍,倡導社會家庭和諧﹔組織“心靈的滋養”心理沙龍,紓解心理壓力﹔舉行“夏秋食養,走出誤區”中醫健康講座,引導健康生活﹔舉辦“音樂劇的欣賞與學習”講座、“冬季戀歌-流行鋼琴彈唱音樂會”和“我和梵高有個約會”交友活動暨參觀“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大展,體驗經典魅力,提升藝術修養。

“福利傳送帶”,落實落小落細。開展“冬日陽光”及“百團送暖”活動,為困難務工青年及在校學生送溫暖﹔與上海鐵路局團委合作,為在滬務工人員辦理春運期間團體火車票﹔與虹口團區委、閩籍企業合作,免費贈送上海青年風尚節、上海世博啤酒文化節等活動門票﹔與普陀區團委、移動團委合作,推出煙花節、汽車上門保養等團組織專屬優惠﹔與上海團校合作,通過“青苑成才計劃”,幫助務工青年提升學歷水平,滿足求學訴求,和諧融入上海,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三)創新“三+”載體,突出“實效、快捷、凝聚”,連接線上線下

1、“新媒體中心+”。以“互聯網+共青團”模式,把微信公眾平台、微信群作為新媒體工作的重點。福建駐滬團工委微信公眾平台(服務號)至2015年底一年半時間共發布60期、360條報道和文章。通過欄目設計、精選題材實現價值引領,通過通知、報道進行信息發布、組織動員。與青年形成良好互動,弘揚時代主旋律,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青年志願者注冊工作也通過微信服務號功能實現。

同時加強與多種媒體的合作,重視大眾媒體的傳播優勢。與解放網、中新社、青年報、時代報等多家網絡和紙質媒體共同合作,宣傳開展的大型或重要活動,擴大了團的影響力與吸引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主動聯系,加入團的工作與活動。

2、“青年中心+”。通過線上線下有效互動,提升服務凝聚力。“滬閩青年中心”是上海團市委認定的第一批青年中心,也是外省市駐滬團工委的代表。目前已在黃浦、浦東、楊浦、普陀、長寧五個區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分中心,為開展青年創業、交友、藝術文化、人才培養等活動搭建平台。作為聯系凝聚青年的關系空間,讓青年更方便地集聚、交流,碰撞火花、凝結智慧。

3、“移動辦公+”。利用新型信息工具進行工作形式的創新,一是組織動員移動化,通過微信平台、微信群、網站、qq群等組織動員,覆蓋面可達幾萬人,不再依靠行政化手段。千人交友嘉年華完全依靠社會化動員,短短二十天招募了近兩千人參加活動。二是辦公決策移動化,由於團工委成員均為兼職人員,全部聚齊難度很大,用移動互聯網會議的形式大大增加了成員間交流的頻率,並確保了決策的參與度與民主性。

三、成效

品牌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獲得各界支持。福建駐滬團工委的工作得到了上海團市委、福建團省委和福建駐滬單位黨委的重視與大力支持,各級領導多次參加團工委各項工作和活動,給予了很大的肯定﹔福建駐滬團工委的多個優秀服務項目爭取到上海團市委資金支持。隨著品牌的影響力增強,其他社會機構、團組織、社會組織、企業等各界社會力量主動聯系、深化合作、對接資源,服務青年有了新力量。

生機活力得到不斷增強,深受青年歡迎。團工委組織開展論壇、沙龍、座談、講座等各類活動受到了廣大團員和青年的喜愛,他們的潛力得到激發,優勢得以發揮,資源得以有效對接,青年們主動聯系參加活動與志願者工作。“青年英才計劃”項目在機制性、長效性和規范性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四、創新啟示

整合多方資源,探索跨界融合互動。圍繞社會需求點,整合更多的社會和市場資源,形成工作合力,提供豐富、有效和持續的信息服務。廣泛發現和挖掘各行業優秀青年人才,以不同的活動形式產生互動,以及進一步的交流融合。福建駐滬團工委積極探索團組織建設,促進不同系統、不同領域、不同資源的服務資源實現“跨界”流動,形成“大服務”工作格局。

聚焦真實需求,服務青年成長成才。“青年英才計劃”項目的打造依靠以青年凝聚青年、以青年帶動青年、以青年服務青年的形式,聚焦在滬閩籍青年的真實需求,引導各領域青年立足崗位、建功成才,實現職業發展、個人成長與事業進步的緊密融合,引導青年相信自我、提升自我、展現自我,不斷做出新的業績。

創新組織格局,提升基層工作活力。依托新媒體平台形成多層級、多領域、多互動的組織體系,構建“互聯網+共青團”的總體格局。穩步推進滬閩青年中心建設,擴大組織覆蓋,不斷優化和拓展青年中心功能。在不斷穩步擴展和延伸組織網絡體系的基礎上,拓展各項職能,鞏固和擴大了對福建籍在滬青年的組織覆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