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郭瑋:落實發展新理念 加快農業現代化

2016年03月02日15:5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落實發展新理念 加快農業現代化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工作方面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我國糧食連續十二年增產,農民收入連續多年快速增長,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進展。但在新常態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資源環境約束增強,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的難度不斷增加﹔農業受國際農產品市場影響加深,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挑戰更加嚴峻。加快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用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近些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很快,但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這不僅制約了我國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而且影響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就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提高農業產業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有效舉措。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積極創新謀劃農業發展,樹立大農業、大糧食的觀念,跳出農業來發展農業,在全產業鏈、價值鏈謀求農業效益。要著眼協調促進農業發展,使農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協調、與二三產業相協調。要以綠色理念推進農業發展,在農業發展中強化資源環境保護,全面提高農業供給的質量安全水平。要堅持用開放思維發展農業,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農業。要以成果共享強化農業發展的動力,真正讓農民群眾在農業產業發展中受益,不斷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當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特別重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競爭力,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效益。注重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借鑒工業等領域的成功范式,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等現代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的內涵、外延和發展領域。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公共服務平台、科技、人才以及財政支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始終強調的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以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能變成少數人謀取不當利益的渠道、成為導致農村資源要素外流的新因素。

用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隨著農業產量的不斷增加,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顯現。目前我國部分農產品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過剩,糧食、棉花等庫存偏多,但同時一些農產品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進口量較大。比如牛奶問題,消費者對質量、信譽保障等提出了較高要求,但供給還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要求。又比如,我國大豆缺口很大,生產供給跟不上,而玉米增產則超過了需求的增長。一些地區為了多種糧食,過度開墾林地、草原、濕地等,有的本來水資源就十分緊缺,但過多種植高耗水作物,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這些不僅影響當前的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而且直接影響農業長遠可持續發展,必須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必須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促進農業供給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好適應資源與環境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此,必須下大力氣夯實農業基礎,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水利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支撐水平。必須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升糧食產能,科學審視國內農業資源潛力,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優先序,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積極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做優做精糧食產業,優化品種品質,積極推廣農牧結合,大力發展肉蛋奶魚、果菜菌茶等,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質量優良的產品供給。要立足資源優勢,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建設,加快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知名品牌,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優化農業區域布局。

農業結構調整,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積極調整農業區域種植、養殖布局,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的農業生產格局。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玉米等供大於求的狀況比較嚴重,產量連續增加,庫存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帶來很大的存儲壓力,增加了庫存利息費用成本,而且對市場價格形成壓制,給糧食流通企業帶來巨大的現實虧損和潛在虧損。要適當調減供大於求的農產品的生產,特別是要減少“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擴大糧改飼試點,加快建設現代飼草料生產體系。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優化畜禽養殖結構,發展草食畜牧業。

用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在我國農村改革中,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農業經營體系,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很快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但必須看到,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業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完全改變,農業經營已經是直接面向市場的經營。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在應對市場千變萬化的過程中,在參與開放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競爭時,小規模農戶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必須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經營規模過小是農業經營體系最突出的問題。無論是先進科技成果應用、金融服務提供,還是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益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升,都要以一定的經營規模為前提。因此,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指導,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並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建立有利於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創新與運用的體制機制。規模擴大了,可以將更多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和現代經營模式和理念引入農業,有利於推進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開拓農產品市場,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加快現代化步伐。

要積極利用專業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多種形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和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要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業,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搞好公益性服務,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近幾年,國家在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方面,已制定不少向新型經營主體、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傾斜的支持政策,要認真抓好落實。

(作者系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