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高研究能力  開啟研究新局

大數據使社科研究不再“望數興嘆”

孫建軍

2016年02月18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握大數據迅猛發展的趨勢,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毫無疑問,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為社會科學研究打開了“另一扇窗子”。但是,目前社會科學領域對大數據的運用還存在一定分歧:支持者認為大數據將顯著提升社科研究能力和水平﹔反對者則擔憂大數據的運用會削弱社科研究中的倫理、價值等基本要素,可能帶來社科研究基本學術精神的蛻變。實際上,隻要我們把握社科研究的本質和使命,明確大數據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走向,就能認清大數據運用給社科研究帶來的新變化,改變“望數興嘆”的狀況。

  其實,利用大數據進行社科研究,並不能算是一種顛覆,反而可以說是一種傳承。現代社會科學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復興和科技革命推動的產物,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結構、功能、規律等自然科學研究范疇,形成了實証主義與自然主義相交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輝映的社科研究多重范式體系。大數據方法的運用可以為社科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和詮釋手法,能夠傳承社科研究內含的自然科學研究范式,更好地用數據描摹過去難以刻畫的抽象概念和知識本體,提供一種綜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可行途徑,提供一種無需預設理論假定而從數據集中抽象和發現規律的研究方法。展望未來,在社科研究中運用好大數據,不但可以提高社科研究者的研究能力,還能開啟社科研究新局面。

  提高社科研究能力。社科研究的目的是服務社會發展。當前,社科研究的數據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越來越多的數據對社會開放,大量的數字化資料和研究素材極大降低了數據的獲取成本,並且數據充裕帶來了研究機遇的質變,以往不可研究、不能研究的問題成為研究可能。但是,面對零散、原始、復雜、巨量、多樣、多變的碎片化數據缺乏必要的分析技術,大尺度研究中的數據源離散且阻隔,導致許多社科研究者缺乏相應的研究能力,不得不“望數興嘆”。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可以彌補社科研究者在數據運用方面的短板,能夠有效提高學者們的研究能力。

  開啟社科研究新局。大數據的運用有助於形成社科研究新思維,進一步推動研究數據有序開放、跨學科深度協作以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融合,從而開啟社科研究新局面。第一,實現研究全程評價和全部研究數據資產化。科學研究生成的文獻、轉換與加工數據、原始數據呈金字塔狀分布,處於下層的數據一般難以得到有效評價和利用,是“看不見的學術金礦”。而數據資源化、研究素材數字化使得全周期和多維度的社科研究評價成為可能,進而衍生出新的學術資源利用機制,可以使全部研究數據都成為學術資產。第二,實現研究資料的碎片化重組。以往社科研究數據多採用結構化資料,有預設前提,應用面窄。而片段數據的碎片化按需重組,可以快捷有效地應對研究過程中的突發問題,同時兼顧研究效果與效率。第三,實現計算化分析與可視化表現的結合。非計算化的傳統社科研究以問題為導向,基本邏輯關系是迭代思維,需要基於已知的研究觀點提出新觀點,而計算化分析更多採取融合、仿真或推演的方式。可視化技術則將計算化結果簡明地呈現出來,能夠增強社科研究的可理解性與可閱讀性。第四,進一步推動學科融合與數據服務發展。面對學科交叉創新、協同創新的大量涌現,傳統研究模式已難以適應,客觀上要求計算科學與社會科學緊密協作,推動學科之間向網狀交叉與緊密融合方向縱深發展,進而推動學科知識體系網絡化。大數據的運用還將進一步推動學術技術分析服務、數據服務的發展。傳統承擔文獻資料服務和普通信息服務的圖書館、情報服務機構等將向數據委托服務、計算分析服務轉型。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18日 07 版)

(責編:萬鵬、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