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2月16日電 (萬鵬)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決策,近日,《“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實施,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對於打破三省市“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進一步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協同性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規劃》的實施意味著原先空間、行政、經濟社會發展彼此獨立的京津冀三地,變為區域開發開放的利益共同體,京津冀一體化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規劃》以《規劃綱要》為基本遵循:
內容實化細化,統籌謀劃未來五年重點領域發展任務
目前京津冀三地面積隻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3%,人口規模約佔全國總人口7.4%,地區生產總值佔到全國的近10%,是我國“環渤海經濟區”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根據財政部的相關測算,推動京津冀一體化需要在未來6年投入42萬億元,這將給整個華北地區乃至全中國帶來新的發展動力和機遇,這也就意味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必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學者指出,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交通、生態環保、產業、科技等一批專項規劃相繼出台實施,其政策要點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三項重點、錯位發展、協同一體”。
“一個核心”即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對於首都的核心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除了要將低端產業部門移出北京外,還要將部分不對全國產生重要影響、與首都核心功能不相適應的公共部門也遷離北京核心城區﹔“三項重點”即交通、環保和產業轉移升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領域,京津冀協同發展必須在交通、環保和產業轉移升級三個重點領域尋求突破,走出一條區域協同、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錯位發展”即北京、天津、河北之間的發展定位相互區別、相互配合﹔“協同一體”即京津冀以實現一體化發展為最終目標。
有媒體分析指出,《規劃》以《規劃綱要》為基本遵循,把京津冀作為一個區域整體統籌規劃,在城市群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交通設施建設、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一體化布局,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劃》將《規劃綱要》內容實化細化,增強可操作性,並對整體內容作進一步拓展,統籌謀劃未來五年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改革開放等重點領域發展任務。
堅持“三地一盤棋”的指導思想:
重點從“九大發展任務”著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早在2015年4月,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就啟動編制,堅持“三地一盤棋”的指導思想。此次印發的《規劃》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統領,力爭到2020年使得京津冀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為了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需要多處著力。《規劃》制定了9個方面的重點發展任務,即“創新發展”,要將京津冀地區打造成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互聯互通”,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發展”,建設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共享發展”,推動協同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傳承創新”,促進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依法行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開放發展”,培育區域開放合作競爭新優勢﹔“深化改革”,打造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等。
《規劃》繪就藍圖,但要將藍圖變為現實,還要努力破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張佔斌指出,從目前情況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還有三個“不易”需要我們妥善處理。一是人口密集地區引導人口轉移不易﹔二是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探索優化開發模式不易﹔三是全面實現北京非首都功能在欠發展地區落地生根不易。針對上述三個“不易”,中央及京津冀三地還要深化改革、加快創新,在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做好三方面的具體工作。
“首先,應努力擴大優質公共資源的輻射范圍。”張佔斌向記者談到,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將非核心功能的產業部門和公共部門轉移出去的同時,應更加重視基本公共服務的同城化,將部分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等由核心城市、中心城區配置到到北京遠郊和周邊地區,通過就業促進和公共服務保障“兩條腿走路”,努力引導人口由中心城區向郊區、更遠地區轉移,從而實現調控北京人口規模、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的。“其次,鼓勵先行先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張佔斌指出,京津冀地區除了要在交通、產業、環保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外,也要努力破除阻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打造若干先行先試平台,充分體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試點示范作用。“另外,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張佔斌強調,各級地方政府要學習借鑒國內外在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先進經驗,全力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
相關專題 |
· 張佔斌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