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經濟崩潰論”純屬無稽之談

黃群慧

2016年02月04日09:59   

影響一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因素有很多,關注視角不同會作出不同判斷。當前,我國工業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於是,唱空中國制造業甚至認為中國經濟會崩潰的論調開始泛起。事實上,如果認真分析我國工業經濟下行背后的深層次變化,就會發現“中國經濟崩潰論”純屬無稽之談。

工業經濟下行背后是工業化階段的變化。“十二五”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從中期步入后期。工業化國家的實踐表明,這一階段大都伴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甚至中速增長的趨勢性變化。我國已從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后期,這些工業品的需求高峰已過,必然會出現產能過剩問題,一個表現就是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連續負增長。可見,我國工業增速下滑是工業化進程推進到新階段的典型特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工業經濟下行背后是宏觀調控目標的轉變。遵循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規律,適應並引導速度趨緩、結構趨優、動力轉換的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宏觀調控目標逐步從重速度轉向優結構、從保增長轉向促就業,通過深化改革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同時,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三次產業結構中服務業佔比超過工業,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於傳統產業,高耗能產業投資增速放緩,東中西部發展差距縮小。經濟結構趨優正是宏觀調控的積極效果之一。而且,工業經濟並未“失速”、跌破“底線”。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這意味著宏觀調控的目標是在保証不“失速”的前提下增強經濟韌性,重視解決產能過剩、中小企業活力不足、企業融資難等突出問題,從而推動經濟從粗放的高速增長轉向集約的中高速增長。

工業經濟下行背后是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判斷一國經濟能否長期穩定發展,不能僅僅看短期工業經濟增速變化,更要看其制造能力變化。正是基於這一認識,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推出制造業振興計劃。從近些年中國制造能力的變化看,我國經濟前景一片光明。2013年,我國制造業產出佔世界的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我國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我國制造能力提升不僅體現在產品數量增長上,還體現在質量改善上。“十二五”時期,我國取得探月“嫦娥”、入海“蛟龍”、高速鐵路、“天河二號”超算、國產大飛機C919等一批體現高精尖制造業復雜性生產能力突破的重大科技成果。從工業內部結構變化看,我國制造業呈現明顯的高加工度趨勢,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此外,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在高技術產品和中低技術產品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呈縮小趨勢,一批中國企業開始步入高技術行業領先行列。對於一個制造能力強大且還在不斷提升的大國,僅僅由於短時期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大就判斷其制造業面臨崩潰,顯然十分草率。

還應看到,我國正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戰略,這些戰略和舉措的推進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對我國工業經濟和制造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

(摘自2015年12月2日《人民日報》)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