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海
新聞傳播理論,是對新聞傳播規律的系統性總結。在不同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下,新聞傳播既遵循一般規律,也具有特殊規律,從而在新聞學、傳播學發展過程中,形成資本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和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新聞傳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理論建設相對滯后,不僅難以滿足適應時代、指導實踐的需要,而且也成為西方指責和攻擊我國新聞傳播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口實。因此,迫切需要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規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
一、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新聞傳播理論也不例外。新聞傳播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新聞傳播理論創新同樣永無止境。在我國日益走向國際舞台中心,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時代背景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推進新聞傳播理論創新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而產生,逐步發展形成無產階級的黨報理論。系統梳理近百年來新聞傳播理論的發展,雖然理論的具體劃分和表述不盡相同,總體上講都是圍繞著資本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和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兩大體系展開的。改革開放以來,包括新聞傳播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空前成功,有必要增強理論自信,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提出並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填補社會主義新聞傳播最新理論的空白。這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貢獻,也是對世界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建設的貢獻。
適應中國特殊國情的需要。中國是由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需要新聞傳播堅持黨報理論和黨性原則。中國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需要新聞傳播堅定信念,發揮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作用,堅守意識形態陣地。中國是迅速崛起的大國,大國新聞引人關注,迅速崛起風險挑戰增多,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控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許多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媒體引導好輿論,疏導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中國是深刻變革的國家,需要新聞傳播引領社會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方向,努力形成最大凝聚力。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需要新聞傳播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宣傳和促進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扶持政策,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國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國家,需要新聞傳播講清楚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精神基因,讓世界知道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中國的國情特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的生動實踐,必然催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
應對傳媒格局和輿論生態深刻變革的需要。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網絡信息時代,網絡和數字技術的裂變式發展,推動媒體格局深刻調整和傳播秩序全面重構。以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普及運用,催生了信息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傳播主體正在由媒體機構的專業化傳播向人人參與的公眾化傳播轉變,傳播機制正在從黨政主導的單向傳播向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向傳播轉變,傳播范圍正在由局部區域性傳播向更大時空范圍傳播轉變。在國內,網上輿論生成明顯提速,特別是對於公共危機事件的信息傳播,網絡已經成為主要的議程設置者。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新聞傳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需要重視網絡傳播和管理規律研究,適應新聞傳播的時代要求。
有效解決新聞傳播實踐問題的需要。我國新聞傳播事業伴隨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發展壯大,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理論研究滯后於新聞傳播實踐,尤其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更為滯后,缺乏能夠將現有幾本教材打通,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為研究對象,以新聞學、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為手段,結合中國優秀傳統傳播文化,系統研究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教材。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亟待提高,媒體總體實力和話語權不強。人才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需要加強,等等。及時解答實踐和時代提出的新問題,用新的理論成果引領社會發展和進步,是當代中國新聞傳播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主要來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來源,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內外新聞學傳播學研究成果。五個方面各有其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解決指導思想、行動指南和立場、觀點、方法問題,是理論基礎和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解決認識來源和動力機制問題,是實踐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決行為理念和價值取向問題,是文化基礎﹔國內外新聞學傳播學研究成果解決一般規律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建構,是有益借鑒。這五個方面密切相關、相互貫通、共同作用,支撐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大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理論基礎。在理論主題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題主線。在理論精髓上,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起點是理論上的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精髓。在理論核心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解決了“為了誰”的問題,逐步培育和形成的“三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目標、標准、動力等問題。這些都是新聞傳播的內在追求和價值取向。在理論基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要求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說過頭話,不辦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各行各業是如此,新聞傳播領域和新聞傳播理論亦如此。黨的新聞傳播事業與黨的整個事業同步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探索不止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也隨之不斷汲取豐富營養、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是不斷充實完善、創新發展的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創立者和奠基人,對無產階級革命報刊的性質、報刊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與方法,對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對黨報與黨的工作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形成發展了以“政治家辦報”為核心的新聞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鮮明提出把“兩個鞏固”作為根本任務,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等重要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是實踐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播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經驗,得出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成果。注重從宣傳教育到宣傳教育與信息服務的並重,從宣傳灌輸到以正面宣傳為主與輿論監督的並重,推動從偏重對內傳播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輿論大局的轉變,從國內到國際、從封閉半封閉到開放的轉變,新聞傳播職責任務由維護安定團結發展到提高輿論引導和國際傳播能力。堅持從主要重視事業性質的宣傳陣地建設到既突出宣傳陣地建設,又注重傳媒產業發展相結合,從主要靠改革動力到靠改革動力與創新活力相結合,從主要通過行政命令到依法依規管理與遵循規律相結合,新聞傳播事業管理由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跨越到增強價值引領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播實踐和人民群眾的智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提出的實踐土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基礎。5000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聞傳播的意識理念、內容導向、手段方法。意識理念方面,中國古代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后樂的擔當精神,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等,影響著新聞傳播的價值觀,反映在理念上更加重視大局和長遠、在視角上更能看到事物光明和積極面,在方式上更加注重辨証施策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內容導向方面,中國古代的中庸思想、誠的哲學、言責觀念以及義利觀,給予新聞傳播有益啟示。尤其有關人性的論述和引導向善的價值取向,有助於現代新聞傳播及其從業人員正確把握人性,在傳播中摒棄泛性的傾向和片面追求刺激人的低級欲望等做法。手段方法方面,中國古代儒家的樂學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古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思想,與現代傳播思想相融通。知今當鑒古、無古不成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文化淵源和重要思想構成,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運用的文化因子和精神紐帶。
國內外新聞學、傳播學研究成果是有益借鑒。國際上,20世紀以來,西方新聞學相繼提出了一系列與新聞傳播實踐密切相關的新聞觀念。在國內,新聞學研究從上世紀初就開始起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新聞學在曲折中發展,改革開放后新聞學研究進入歷史上最為興旺的時期,在歷史新聞學、理論新聞學、應用新聞學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傳播學自改革開放引入后,特別是1997年被確立為一級學科后,傳播學者在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新媒介傳播以及國家形象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素養等問題研究上,形成了豐碩成果。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者開始反思西方理論的局限性,並探求在研究中體現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學術理論的平衡點。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框架內容
根據新聞傳播的基本要素構成,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實踐和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框架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研究對象,每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動態開放。
新聞傳播本質與作用。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觀能動反映,新聞傳播既具有事實性本源屬性,又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體現著客觀性基礎上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表現為特定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念,反映一定政治集團的思想和意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與我們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新聞媒體任何時候都必須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新聞傳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方向,提高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自覺意識。
新聞傳播制度與控制。新聞傳播總是在特定的社會制度條件下進行的,政治體制決定新聞傳播體制。我國新聞傳播制度與控制方式具有自己的特點。要堅持黨報的黨性原則。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事業的靈魂和基石。在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傳播工作的指導,在政治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組織上堅持黨對各級新聞機構的領導,決不能有絲毫含糊、偏離和動搖。要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我國對新聞傳播事業主要實行公有制,正確處理義與利、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的關系,承擔堅守理想、推動改革發展的責任,傳播信息、通達社情民意的責任,引領擔當、踐行核心價值的責任。要發展人民享有的新聞出版自由。國家切實保護人民群眾和新聞從業人員言論自由權利,強調充分自由與正確導向的統一,堅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紀律的統一,防止濫用新聞自由。
新聞傳播內容與導向。新聞傳播內容信息具有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反常性的特點,在選擇取舍和加工傳播過程中,無不表明“把關人”的立場、觀點和傾向。在我國,新聞傳播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價值觀來把關把度。要注重新聞真實性。把真實作為新聞傳播的生命,始終堅持事實真實、整體真實和本質真實的辯証統一,力求透過現象看本質,全面、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和發表評論,通過事實本身的力量來說服人引導人。要以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突出正面的內容,保証正面的效果,加強主題宣傳,發揮典型示范效應,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要加強和改進輿論引導。深入研究把握新形勢下各種受眾群體的接受習慣和心理特點,把黨、政府所倡導的和群眾所需要的緊密結合起來,做好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做好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輿論引導,做好網上輿論引導和斗爭,確保整體輿論保持正向、糾正偏向。
新聞傳播手段與功能。在我國,新聞傳播發揮著“六大作用”,即發揮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一是推動主流媒體鞏固壯大、引領輿論。主流媒體作為我們黨的新聞主陣地,要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推進轉型發展,不斷增強新聞傳播的導向性、權威性。二是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媒介融合是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媒介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一批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三是促進官方與民間兩個輿論場互動聯動、同頻共振。要積極推動政務和信息公開,實行主流媒體和社會媒體一體化管理,力求兩個輿論場更加統一和協調。
新聞傳播對象與需求。新聞傳播的制度構建、內容生產和渠道整合,其目的都是為了將新聞信息迅捷有效地傳播給受眾。在我國,新聞傳播以傳者為本位,但要研究受眾心理,在堅守社會責任、對受眾進行輿論引導的同時,滿足受眾需求。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執政理念,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是新聞傳播的本質所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加強對群眾的教育引導,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進一步挖掘新聞內涵,下移報道視角,關切群眾需求,在貼近中增強新聞傳播的指導性、權威性、新聞性。要讓世界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這是新聞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突出中國特色、國際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好營造於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和用好我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新聞傳播藝術與效果。傳播效果是新聞傳播活動的目的和落腳點,實現新聞傳播效果,需要一定的新聞傳播藝術和技巧。在我國,要求新聞傳播既遵循規律,又講求藝術。一是推進新聞傳播理念和工作創新,加強實踐總結,探索揭示新形勢下的新發現、新規律,用以取得更好的新聞傳播效果。二是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拓展“走轉改”的載體平台,豐富“短實新”的表達方式,實現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三是准確把握時、度、效。時、度、效屬於新聞傳播基本要素范疇,是實現新聞傳播工作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效結合的必由之路。要搶佔時機制高點、議題制高點、道義制高點,牢牢掌握新聞傳播話語權。
(作者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摘自《學術界》2015年第9期)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