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施克燦

2016年02月02日08:0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以及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等多個場合中,曾引“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來表達其對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的態度,一方面,各國要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各國文明又要互學互借,共同推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切不可自我封閉,更不要唯我獨尊。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語出《禮記·學記》,是“相觀而善之謂摩”的反面,其意為學習中要相互觀摩,取長補短,教育才能成功,反之,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就會孤陋寡聞,導致教育的失敗。從表面上看,“獨學而無友”與“孤陋寡聞”都是學生的事,但從《學記》將“相觀而善之謂摩”作為“教之所由興”的重要原則,而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作為“教之所由廢”的重要方面,表明促進學生相互交流實際上也是教師的職責。

  強調朋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也是中國傳統儒學教育理論的一大特點。與道家“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同,儒家思想強調入世進取,以人際關系為人倫基礎與社會准則。而在教育中,孔子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切切偲偲”,充分肯定朋友之間相互學習的作用。《周易·兌卦》雲:“君子以朋友講習。”朋友互相講所不明之理,習所不熟之理,可使雙方互相受益。從現代教育論來說,也開始強調非智力因素的意義,教學過程不僅指教師與學生的授受關系,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朋友之間的互學互助亦是增長知識、修養德行的重要因素。

  理解“獨學而無友”,還必須注意擇友的原則。朋友有善和不善之分,此處“友”顯然有別於下文的“燕朋”,“燕朋”即孔子所謂的“損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朱熹解釋道:“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近朱者赤,多同正直的人、誠信的人、博聞識廣的人相處,則有益處,反之則有害。《弟子規》中也有“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之語。因此,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接近益友,之所以出現“孤陋而寡聞”以及“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的現象,正是不教之所致。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還可引申為文化傳承的意義。儒學從本質上說並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不僅體現在儒者之間的互相學習,也體現在對其他文化思想的借鑒與學習上。漢代董仲舒的經學就吸收了先秦陰陽家的大量理論,宋明理學更是援佛、道入儒的產物,把佛道禁欲主義和儒家的倫理綱常結合起來。任何一種學術思想,一旦故步自封,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必將僵化直至消亡。

  當今世界高度開放,全球一體化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面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既不能盲目自卑,失去民族自信力,又不能過度自傲,存門戶之見。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院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