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學苑論衡)

“源浚”方能“流遠”——關於改進學術評價機制的思考

程恩富 陳金明

2016年02月01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李姿閱

  學術評價是指通過一定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方式對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與學術工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引導和規范學術研究的基本手段。“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促進學術研究健康長遠發展,應從“浚其泉源”入手,改進學術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其對學術活動的評判、激勵、導向、監督功能。這裡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例,對此予以探析。

  正視突出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評價機制不斷健全完善,對推動學術繁榮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具體運作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積極化解。

  評價標准西方化。一些高校把在國外《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權重性較高的指標,引入學術評價體系中。這一做法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對我國本土研究帶來了不利影響。首先,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中引入SSCI指標,是簡單移植自然科學的做法,忽視了哲學社會科學自身的特殊性。其次,SSCI收錄的主要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英語期刊,以推進我國本土問題研究為辦刊宗旨的國內期刊沒有成為其關注對象。如果過於強調在SSCI來源期刊發表論文,會導致一些國內學者片面迎合西方學術范式,忽視對本土問題的深入研究。

  評價導向務虛化。目前,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評價中存在一種不良傾向,即重基礎研究輕應用研究,重理論思辨輕實証分析,重學術價值輕社會效應,重學術專著、科研論文輕調研報告、咨詢建議、普及讀物、文藝創作等。同時,重“厚度”輕質量、重“印象”輕標准、重關系輕成果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種評價導向容易誤導學者將更多精力投入“務虛”的理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者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利於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也不利於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

  評價方法簡單化。評價一個學術研究項目的水平,既應看其成果的數量,也應看其成果的質量﹔既應體現共性標准,也應體現個性關照。隻有堅持數量與質量、共性與個性有機統一,才能保証學術評價的公正性和科學性。然而,一些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簡單地以期刊級別、數量、經費來衡量科研成果,評價分類不明確、評價標准不健全,且常常用同一標准評價不同類型的研究活動,因而不能客觀、真實、准確地反映不同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不能適應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形勢。

  確立科學導向

  在新形勢下改進學術評價機制,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堅持以質量為本,跳出單純以SSCI、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為標准的評價模式,真正發揮學術評價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導向和規范作用。

  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在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學術研究價值取向多元多樣的條件下,學術評價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按自身標准來評價哲學社會科學教學和研究水平,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指導地位。學術評價對象包括學術教材、學術專著和學術論文等。教材建設是構建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的基礎建設。意識形態性強的教材應由國家或在國家指導下統一編寫,充分體現人民意志和核心價值觀。這也是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大中小學教材均是如此。這些教材必須統一使用,同時可使用一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質量著作作為輔助教材。大多數哲學社會科學專著和論文同樣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在對其進行學術評價時,應摒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西方標准,回歸中國學術優良傳統,採用中國學術規范,運用中國評價標准。當然,西方學術評價標准可以借鑒,但不能以“國際化”(實為美國化)為名而基本照搬或搞無原則的“接軌”。

  堅持以質量為本。質量是學術成果的生命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憑的是以真理性和科學性贏得讀者、贏得群眾,靠的是以學術質量贏得聲譽、贏得尊嚴。學術評價的目的是對學術成果的水平與質量進行鑒定。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中,應破除數字迷信、樹立精品意識,以真理性和科學性為根本評價標准,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辯証關系,積極倡導以質量為本的學術評價導向,注重學術成果的內在價值,摒棄單純以成果數量評價個人或機構學術水平和貢獻的做法。這樣,才能引導研究主體從功利本位回歸學術本位,糾正急功近利觀念、摒棄投機取巧行為,促進學術研究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真正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的價值和功能。

  運用綜合方法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是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的主流方法,以同行評議為主。這種評價方法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評審專家的學術視野、價值觀念、知識結構、志趣喜好、人際關系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定量評價即根據發表論著的數量、轉載情況、引用次數、刊物級別、影響因子等設定指標,並對指標賦予不同權重和分值,通過量化指標分值的積累進行學術評價。定量評價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目前一些地方和高校在評價指標設計、權重系數設置等方面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為克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各自的不足與缺陷,可將代表作評價制度作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載體,即根據統一的標准,在定量評價的基礎上,由同行專家對代表作進行定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可以使這兩種評價方法互相修正、彼此印証,既有客觀的“量”來保証准入門檻,又注重學術代表作的“質”,有助於進一步增強學術評價的公正性和可信度,擠出學術水分,扭轉粗制濫造和急功近利之風。

  專家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大都具有思想理念超前性、社會效益滯后性和實踐檢驗間接性等特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價值,往往需要經歷較長時間檢驗后才能逐漸被社會所理解、認可和接受。因此,應遵循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把專家意見與社會評價有機結合起來,適當延長學術成果評價周期、放寬評價時間尺度﹔對以往被忽視的學術研究成果,尤其是那些被社會和歷史實踐充分肯定的學術成果,應制定相應程序,以專家評審的方式給予正確評價。此外,還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如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交叉學科性研究等,運用分類評價方法,確定不同評價標准,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分類評價機制。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01日 16 版)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