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們都曾錯過胡適

2016年01月29日09: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表率”,這是一句流傳甚廣、評價胡適一生的挽聯。如果沒有對胡適有深入的了解,大多數人對這位有著36個博士頭銜的學者印象,恐怕僅僅停留於所謂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停留於其號召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事實上,胡適的一生正如這句挽聯,既有西方的思想,又不失中國傳統。蕭偉光先生所編的《為人與為學:胡適言論集(評注本)》試圖挖掘胡適言行中飽含傳統文化的精華,重新發現胡適價值,促進今人對文化多元的重視。

胡適所處的年代風雨飄搖,列強一面在中國橫行,一面也帶來了西方的器物與思想。在這種一盛一弱的對比下,無數如胡適一般“先進的中國人”,很自然地青睞於西方思想。但事實上,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不該是某種思想壓倒另一種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多元的文化氛圍。

西方思想家伏爾泰曾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言行頗多贊美,並藉此完善了自己的思想體系。1767年,一位德國青年甚至在給伏爾泰寫信中稱贊他為“歐洲的孔夫子”,這說明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魅力。不過,彼時“救亡壓倒啟蒙”已成氣候,再加之舊派文人對於西學的過分抵制,從傳統文化中成長起來的胡適,為快速“救國”,亦高喊“全盤西化”,無奈其初衷卻是“取法乎上者,僅得其中”,但一種浪潮既已形成又豈能是這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所能左右。

盡管胡適對傳統文化採取了一種“全盤西化”的態度,但他仍沒有斬斷傳統文化的根。比如其對於家庭關系,即明確聲稱“於家庭從東方”﹔對於朋友,更是如古之孟嘗君,留下了“我的朋友胡適之”的美談﹔給青年學生推薦國學書目時,胡適甚至跳過了一些基礎性書目比如《史記》等等,而直接推薦《史記探源》,因為在他看來,來求書目者,應該有些國學底子。由此可見,胡適所謂“全盤西化”的確是一種事急從權。今人重新審視胡適,必須看到這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意識。

蕭偉光先生在書中感慨,“要培養出胡適之這樣的博學之士,更不是現在所能夢想的”。書中所提及的胡適給大學生開國學初讀書目一事,即為例証。彼時胡適所開書目,在當年傳統教育尚未完全式微的環境下,即令當時的學子感到艱難,更不用說現在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疏遠,直接帶來的一個明顯惡果即是現在學生的寫作能力滑坡嚴重,大學每年擴招,但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從人文素養上來說,遠不如以前。

作家熊培雲曾說過“錯過胡適一百年”,言語中頗有未能與這位先賢往來的遺憾,其實,對於我們今天的文化而言,與胡適又何嘗不是失之交臂。縱觀胡適的一生,既治學嚴謹講究,又富有士大夫精神,這毫無疑問與其早年所接受的傳統文化熏陶不無關聯。今人看待胡適,就要全面看待其一生的思想探索,既遵循其“大膽假設,小心求証”的質疑精神,客觀評價,又須保留一份溫情與敬意,看到傳統文化之於胡適的培育作用。唯有此方能理解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精神,為我們當下的文化注入寬容底蘊,踐行胡適所說“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為文化繁榮培育出一個好的未來。

(楊興東《湖北日報》2015年1月10日 4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