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江蘇鹽城市大豐區白駒鎮:"手拉手·心連心筑起愛的同心圓"

2016年01月29日11: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基層鎮、江蘇鹽城大豐白駒、農村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愛缺失、溫暖、關愛、幫扶合力

調查顯示,迄今為止,留守兒童父母平均務工時間為5.3年。考慮到留守兒童平均年齡為12.7歲,這意味著留守兒童成長中有40%的時間爸爸或媽媽不在身邊。統計顯示:留守兒童父母“3個月回家一次”的佔16.1%,“半年左右回家一次”的比例為20.1%,“一年左右回家一次”的比例為41.4%,“2年左右回家一次”的比例為9.5%,“2年以上回家一次”的比例為12.9%。也就是說,7成以上(71.8%)留守兒童父母1年或1年以上回家一次。

一、源起

中央出台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對留守兒童問題作出了努力。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孩子,與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留守兒童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同時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產生極大影響。大多數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監管,自制力差,脾氣暴躁,往往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嚴重影響了其他孩子的安全,造成極壞影響。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社會組織可以介入的途徑主要有:建立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保護網絡,如父母親屬為主的家庭保護網絡,學校教師為主的學校幫扶網絡,社會基層組織為主的管理網絡對留守兒童進行對口幫助。

二、做法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本項目計劃通過幫扶活動、鄉鎮書吧、開設小課堂、集體活動等形式,讓鎮內留守兒童增長見聞,培養能力,鍛煉意志,掌握溝通技巧,學會自我心理調適達到助人自助、全人關懷的效應。這樣來讓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樹立愉快積極的生活態度 。

具體做法如下:

三、成效

此項目實施以來,開展活動80多次,受益人群達120余人,身心健康發展,樹立愉快積極的生活態度的目的,讓留守孩子時刻擁有“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愛。讓更多的留守孩子擁有更加陽光、快樂的學習、生活環境、用心呵護留守兒童,用情關愛留守兒童,讓孩子們在互動學習中增長知識和技能,在互助學會感恩、自立自強、回報社會。

四、創新啟示

該項目是立足農村基層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長,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的善舉,是一項深得民心的公益項目,具有一定的廣普性和示范性,下一步要發動社會和社區志願者機制,學校團組織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站”,組織農村干部擔任志願者充當“代理家長”、輔導員的角色,定期家訪,貼身關愛。能形成有效的、持續運作的模式,對加強區域輻射、形成幫扶合力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並能爭取到廣泛的社會資源支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