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一紙二微三屏幕服務青年促傳播

2016年01月26日16: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大學高職、浙江杭州、團組織建設、豐富傳播語言、全媒體傳播實踐、專業特色

為了增強基層團支部的服務職能,解決當代青年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要求,從2010年開始至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團委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工作態度,通過時興的傳播渠道、手段和方式,努力提高團組織內部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外的信息傳播能力,防止和克服脫離青年的現象,同時,通過新媒體的手段來實現團組織服務青年、引領青年的任務。從CC98、QQ群、博客、人人網到如今建立的集微博、微信、網站、APP和雜志為一體的全媒體平台,該團委大力開展網上工作,整合資源創新青年工作品牌,不斷增強生機活力。

一、源起

(一)外部形勢:新媒體影響全面而深入。網絡傳播的時效性和廣泛性已不容忽視,近年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形式的出現,對廣大青年的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各類媒體、商業機構等競相爭奪青少年注意力市場,共青團的工作在此形勢下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二)內部問題:團組織工作與青年存在脫離現象。從內部情況分析,根據基層團員所反映的問題,我們發現團組織工作與青年脫離的問題是存在的,有些團員認為僅有上繳團費以及團日活動等現場行為,團組織與團員的溝通情況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

共青團作為服務青年的主陣地,如果不提升在青年學習生活中的影響能力,必然要結合當前環境,在新媒體的使用上謀求突破,搭建與青年溝通最有效的橋梁,從手段和思維兩個方面將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優勢和團的工作融合起來。

(三)經驗優勢:本院團委具有傳播經驗和專業優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團委共有13個團支部,1位專職團干部,14位團支書,439位團員,在服務青年方面長期保持不斷探索、與時俱進的工作態度,在信息傳播方面結合專業有較多經驗和心得,根據社會形勢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工作方法。

在新媒體興起和發展過程中,本院團委專兼職團干部保持敏銳的媒介傳播跟進意識,積極利用學生常用媒介進行服務工作,利用校內論壇、QQ群、博客、人人網等平台傳播,在不同平台形成影響力,此種工作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為了延續和加強團組織在青年間的影響力,同時激發青年參與組織活動的積極性,在習總書記對主流媒體“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發展要求下,團干們帶領全院青年團員根據本院資源優勢與積累,確立了“一紙二微三屏幕”的全媒體工作構架。

二、做法

(一)他山之石可攻玉——多地調研取經

全媒體工作框架於2013年9月確立,此類形式在高校院級團委工作中尚屬新鮮,沒有太多經驗可借鑒,我們決定深入傳媒業界與學界了解全媒體實踐現狀,於2013年10月上旬組織5個調研隊伍,分赴南京、煙台、青島、北京、廣州、上海等全國重點城市開展調研學習活動,旨在了解全媒體實踐最新訊息和學習全媒體寶貴實踐經驗,融合到團的工作中去。

調研第一站: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調研第二站:煙台日報、青島報業集團

調研第三站: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新聞學院

調研第四站:中山大學、南方報業集團

調研第五站: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在學界方面,調研團隊赴北京、上海、江蘇、廣州,調研了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學院,以及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我們了解到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當時已創建了微博實驗室、微電影與雲創意實驗室、裸眼3D實驗室等,傳媒系學生創辦了自己的報紙——《橙報》與APP“金陵青梅”﹔清華、人大、復旦等全國著名學府也開始了全媒體的實踐。

業界方面調研團隊遠赴山東和廣州,對煙台日報集團、青島報業集團、南都網進行了深入的調研,了解市場運營情況,實現團委全媒體傳播實踐與市場的接軌。我們了解到,煙台日報集團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全媒體新聞中心,對採編隊伍進行重組,實現整個集團全媒體運營﹔南方報業集團形成了囊括南都網、微博、微信、APP、手機報的全媒體矩陣。

通過對業界和學界的調研,調研團隊收獲了難得的經驗,我們認識到利用本院專業優勢、激發各專業學生活力實現全媒體傳播矩陣的必要性,緊跟時代變化豐富團組織的傳播語言,以真正達到服務當代青年的目的。

(二)從“傳播青年”到“青年傳播”的思路轉變

經過調研,我們開始總結整合學院各項優質資源搭建屬於自己的全媒體實踐平台,改變以往團委工作“傳播青年”的單向思路,轉而讓學院各團支部主動參與傳播,鍛煉提升專業能力,達成“青年傳播”的良好氛圍,同時大大加強團組織與青年的聯系,幫助團組織做好服務青年的工作。

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是浙江大學第23個二級學院,下設新聞傳播學系、國際文化學系、影視藝術與新媒體系等,擁有豐富的師資資源,先進的實驗室資源以及多樣的學科資源——可利用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支部的專業優勢,培養團員們的採、拍、錄、寫、編、播的整體能力﹔利用廣告學支部的優勢,培養團員品牌推廣意識,鍛煉廣告制作能力﹔利用國際漢語教育支部的優勢,培養團員跨學科跨國際的素養。

我們積極爭取校院兩級資源,學院專兼職團干共同負責全媒體平台的籌建工作。經費方面,全媒體實踐平台在“浙江大學網絡新媒體建設創新工作”項目中獲重點立項,申請了經費支持﹔場地方面,學院提供了2間辦公室支持全媒體的日常工作﹔師資方面,學院為平台配備了三為老師來指導學生實際操作﹔器材方面,學院開放了專業攝錄器材的長期借用通道,為全媒體平台的正常運轉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三)一紙二微三屏幕——形成全媒體產品傳播矩陣

經過全面的調研和可行性研究分析,全媒體實踐平台確立了核心的產品架構和基本的組織架構。

在產品方面,我們創立“一紙二微三屏幕”的矩陣模式,所謂“一紙”,就是完全由學生寫作、編輯、排版的半年刊雜志——《媒子》﹔“二微”指的是兩個最時興的信息傳播平台——微博和微信﹔“三屏幕”包括電腦屏幕,手機屏幕和電視屏幕,這三類屏幕集合了所有的線上傳播渠道,電腦屏幕上運營全媒體的網站(http://www.zjumedia.cn),手機屏幕上運營媒子APP、微信、微博和網絡電台,電視屏幕上播放的學生自制的微電影、MV、校園新聞等。

其中我們基於微信平台鼓勵各專業分別開辟公號,新聞專業的微信公號為“浙大傳媒星空”,廣告專業為“浙裡廣告”,廣電專業為“半月坡頻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浙大漢語橋”,學生依托專業優勢進行內容生產和與運營,四個公號集結成為“全媒體聯盟”,成為全媒體平台拳頭產品。

在架構方面,我們借鑒了“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模式,以“組”來分,一共有6個小組來支持全媒體平台的運營:採寫組(文字生產)、新媒體組(編輯運營)、PS組(美工)、ID組(雜志編排)、攝影組(圖片生產)、視頻組(視頻生產)。

以上媒體矩陣,將使團組織的傳播張力大大增強,與青年的聯系也緊密許多,各支部的團日活動成果能夠得以展示與傳播,各項信息也得以有效傳達,團員能在專業應用上與團的活動融合起來,真正體會到了團組織的存在感。

(四)全院招募,高調宣布上線運營

全媒體實踐平台於2013年10月在全院本科生與研究生中招募團隊,並於2013年12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9月分別進行了第二、三、四次的招聘,截至2015年12月,全媒體平台已先后容納近兩百名各年級各專業的學生團員。

2014年4月26日,浙江大學舉辦了中國全媒體高峰論壇,邀請學界和業界的精英人士共同探討當下全媒體的發展、融合趨勢。在開幕式上,浙江大學全媒體平台用一部5分鐘的微電影講述了自身從發展到建立的過程,引發與會者對於全媒體實踐的進一步探討,隨后由浙江大學傳媒學院院長吳飛親自揭牌,標志著全媒體平台正式運營。

三、成效

全媒體平台運營的微信、微博、網站上制作了超過1000期的內容作品,平台累計關注量破萬,新聞專業運營的公眾號內容閱讀量曾多次超過1萬,最高超過2萬,出版了3期的《媒子》雜志,APP覆蓋了全院近千學生。各學生團支部均有團員參與全媒體的平台運營,各支部團日活動的組織、宣傳,團組織的重要活動信息都通過全媒體相關平台發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通過全媒體平台的運行,我們加強學生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結合90后青年學生特點,以新媒體手段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這種新穎的推廣方式受到了青年團員的喜愛和認可。廣電所團支部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以拍攝宣傳片的形式向平凡而偉大的勞動人民致以最深的敬意。他們創意性的提出了以“手”為主角這一構想,以散文詩的形式一一呈現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形象。拍攝過程中,同學們前后尋訪了工地、採訪了建筑工人、和路上的母女溝通、拜訪了軍隊等,溝通能力得到了鍛煉。最后,宣傳片的拍攝過程在團中央、團省委、學校、學院微信平台上進行了展示,在全國團員青年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在2014年杭州國際馬拉鬆比賽中,我院共有11位同學參與,我院1201新聞團支部組隊拍攝杭馬現場,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了參賽同學奔跑的青春風姿。當晚,該活動以詳盡的圖文形式更新在團委的微信和微博上,立即獲得過千的點擊量,同學們的青春在這一刻被定格,他們散發的熱情與和正能量也被散播,團委組織學生運營新媒體進行正面宣傳的效果獲得了一致肯定。

四、創新啟示

本院團委通過搭建全媒體實踐平台,組織各專業學生參與其中,最大的創新思路在於鼓勵青年進行“主動傳播”,一改過去宣傳灌輸的硬性工作方式,大大拉近了團組織與青年間的關系,讓青年能夠在團組織提供的活動框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踐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好“服務自己、服務他人、積極引領”的信息傳播工作,通過團內青年的創意和活力,大大豐富了團組織的傳播語言,增強了團組織在青年間的影響能力,擴大了團組織的覆蓋范圍,在新媒體的環境中,把握住了團工作的機遇,克服了新生事物帶來的工作挑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