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揭示資本主義城市化的本質及其弊端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探析

楊  靜

2016年01月25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動因、城市問題成因的基礎上對西方城市化進程進行了批判,其中的一些觀點能給人以啟示。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核心觀點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比較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及城市問題,其核心觀點主要有:

  城市化是資本在空間運動中實現積累的重要形式。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認為,城市不再是自然空間而是社會空間,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空間成為一種特殊商品被納入剩余價值生產體系而具備了投資價值,為生產領域過度積累的資本投資找到了出路。英國學者大衛·哈維認為,資本家受資本利益動機驅動進行空間領域的投資,是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的根本動因。

  城市問題體現為“集體消費”的供給問題。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泰爾斯認為,工人能夠順利進行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條件是住房、教育、交通和醫療保健等的供應,這些“集體消費”隻有在城市才能夠得到滿足。但是,由於這些“集體消費”相對無利可圖,因而越來越成為國家事務﹔國家因“集體消費”支出巨大而產生供給危機,進而引發城市問題。

  解決城市問題需要國家具有“相對自主性”。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認為,國家滿足“集體消費”、解決城市問題,不僅保証勞動力再生產順利進行、維護社會穩定,還利用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資本積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是,資本主義及其城市形態存在著對勞動階級的剝削性。因此,國家要有效發揮上述職能作用,就需要保持相對自主性,而不能完全受資產階級控制,並應對勞動階級作出妥協讓步。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的學術價值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抓住了西方城市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

  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資本主義國家依賴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化解資本循環危機,維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再生產。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化成為化解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重要出口。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的目的仍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維持勞動力再生產而進行的各項社會投入雖然在資本循環中不可缺少,但勞動階級只是資本循環中的附屬角色,不是作為真正的人而存在,更談不上人的主體地位。

  深刻揭示出以解決城市問題為出發點的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二重性。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是針對資本主義及其城市發展問題而提出的。其對於解決城市問題上國家職能二重性的分析使我們看到,即使在以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為出發點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要相對節制資本利益。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對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啟示

  西方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揭示的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及城市問題,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堅持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必然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堅持勞動者的主體地位,使所有參與新型城鎮化的主體,無論市民還是農民,都平等地獲得尊嚴、尊重,公平地享有應有的權利,真正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主人。

  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要立足於統籌“人”的各方面發展訴求,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努力探索建立城鄉居民共建共享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摒棄資本主義城市化的利潤導向,摒棄以資本的需要為需要的錯誤認識,從勞動者的需要出發,維護和擴大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廣大勞動人民公平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克服資源配置中的市場失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基於資本利益驅動的市場邏輯容易造成城鎮化中出現不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行為。因此,應切實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法治方式不斷提高對資本的節制、駕馭能力,解決好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收入差距和社會矛盾等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5日 16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