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湖北荊門鐘祥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為農村團建工作開新路

2016年01月25日11: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詞】自然村、湖北荊門、農村團建、發揮團員青年示范帶動作用、壽鄉食用菌、興產業興團建

鐘祥市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於2009年10月成立,主要從事食用菌研發、技術服務、種植、收購、生產加工及銷售等業務,經營產品有香菇、黑木耳、姬鬆菇、雞腿菇、金針菇、平菇及野生採摘菌類。通過在農村專業合作社內建立團支部,積極發揮合作社中團員青年的示范帶動作用。合作社團建新模式,延伸了團的手臂,擴大了團的覆蓋,從而達到既興產業、又興團建的目的,為新形勢下農村團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合作社現有青年82人,其中35歲以下青年75人,團員52人,合作社內的青年大多都是各自然村的種養示范戶和農民經濟人。

一、源起

近年來,我市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有效形式,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市依法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916家,合作社成員7.8萬人,合作社數量和入戶農戶等指標居全省第一位。合作社的迅猛發展吸引和接納青年10000多人,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合作社也成為青年聚集比較集中,帶動青年發展的重要舞台。

二、做法

合作社團委堅持以“邊發展,邊規范”的理念,不斷強化凝聚、引導、服務、協調農村青年的功能,努力增強團組織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的影響力,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規范化的運行機制,有力地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

(一)能人帶動,艱苦探索,走合作之路。

張集鎮地處大洪山腹地,群山起伏,森林密布,小氣候特點明顯,資源豐富,發展食用菌生產得天獨厚。經過多年發展,香茹、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發展經濟的主導產業。全鎮4800農戶已有4500多戶種植食用菌,農民從食用菌產業中人均獲得純收入達到4946元,佔人均純收入的67.9%。

為了更好的發展和壯大食用菌產業,陳斌在團市委的幫助下牽頭成立了張集鎮食用菌協會,會員發展到2000多戶,然后依托鎮級協會成立了鐘祥市食用菌協會,會員發展到6000多戶。隨著協會會員的增多,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會員期盼生產的產品能有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價格,但由於協會利益機制不緊,生產過程中管理難統一,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信息不靈、盲目性大、技術水平低、質量難達標、價格不穩定、商販相互殺價等嚴重問題,協會組織難以解決。由於協會只是社會團體,活動資金不足,發展動力不強。陳斌從實踐中清醒認識到食用菌產業要發展、菌農要致富,就必須延伸產業鏈,走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之路,必須有自己的經濟合作組織。2009年10月,由陳斌牽頭,注冊成立了鐘祥市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同時,為了規范管理,合作社建立了合作社青年農民經紀人、致富能手、農業產業化帶頭人為主體的“農村青年人才庫”,組建農村青年創業指導團隊,充分發揮青年創業能人典型示范、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的作用。

(二)服務社員,合作共贏,促農業增效。

合作社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分層次對合作社青年農民開展培訓,對農產品生產的最新實用技術知識進行宣講,依靠新農技術實現增收致富,使農村青年日漸成為農村引領科技的典范,更好地將農村青年素質培養與農村適用科技培訓結合起來。同時,合作社團支部還積極發揮青年中心的陣地作用,有效整合合作社資源,搭建農村青年創業服務平台,深化拓展各類青年加入合作社渠道,以更為廣泛地覆蓋青年。

合作社成立至今,始終恪守“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辦社宗旨,嚴格按照“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工作定位,合作社以服務社員、惠及社員為宗旨,以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操作,為入社社員和廣大菇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經營服務體系。

1、產前服務。主要是:品種研發、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和生產資料供應。合作社主要抓了“四個統一”。一是統一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合作社引進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都要在生產實驗基地和有一定條件、一定技術水平的大戶種植基地試驗示范,然后組織社員參觀並推廣應用。2010年引進的浙江一擦靈敞開式的菌種接種方法和保水膜栽培技術,在合作社社員中廣泛推廣,已有98%社員掌握應用,每年可為社員節約用工5000多個、節省開支30多萬元﹔合作社發明的專利產品“常壓節能菌棒滅菌用蒸氣發生爐”在社員中全面推廣,徹底改變過去用木柴火蒸菌浪費資源的傳統辦法,每年可節約木材能源4000多立方米﹔合作社不斷創新香菇栽培模式,積極開展生態型栽培,培育食用菌循環生產模式,推廣了三種栽培模式。①牛菇模式。利用牛、豬、雞等排泄物+稻草、麥杆—巴西菇、雙孢菇、雞腿菇—廢棄物還田種植農作物。②林菇模式。利用木質袋料—生產香菇、黑木耳等—廢棄物用作牛飼料添加劑或燃料。③耳稻模式。木質袋料—生產袋料木耳—廢棄物作肥料—栽培稻谷。二是統一制定生產計劃。為有效解決社員由於生產規模過大、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低等問題,合作社統一對社員每季生產計劃進行摸底調查,並進行適當調整。同時,對缺資金的農戶,由合作社擔保,幫助他們貸款,在農行共貸款190萬元,解決生產資金所需。三是統一生產資料採購。市場銷售的原材料價格高,質量沒有保証。合作社成立后,統一與廠家簽訂合同,實行廠社對接,減少批發銷售環節,以更好的質量保証和優惠價格為社員提供所需的麩皮、菌袋、菌料、菌種、消毒藥品等生產資料,統一採購,統一配送。2010年共為社員採購麩皮880噸,每噸優惠75元﹔香茹料袋40噸,每噸優惠1000元﹔苗料(木屑)5600噸,每噸優惠200元﹔其它輔料30萬元,總價值470多萬元,優惠120多萬元,戶平節約成本2500多元。合作社建起生產資料配送中心,購置一台專用車用於配送農資,配送中心採取“三個一點”的辦法籌措物資(即:社員預付30%定金、合作社墊付50%資金、採購商賒銷20%),年底社員交付產品時抵扣結賬,不僅緩解了社員資金壓力,還可節約資金近20萬元。四是統一技術培訓。合作社無償為社員提供技術培訓,不定期請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華中農科院等省、市食用菌專家對社員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通過編印簡報、送學員到華農大深造、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社員技術水平。合作社成立以來,每年春秋兩季巡村進行培訓技術,共舉辦8期培訓班、巡回講課46場次,受訓人員60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000余份。

2、產中服務。主要是:統一技術包保。加強生產過程中的服務管理,合作社根據社員居住區域分布劃分了5個片,聘請5名技術員對社員進行技術包保,為社員解決生產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較好地解決了社員菌棒越夏、打孔等技術難題。2010年共為社員解決生產技術難題30多件(次)。合作社制定了統一的技術標准和生產流程圖,發給每個社員,要求社員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進行生產,對病虫害防治、發菌期、出菇及採收期進行指導管理。合作社與鐘祥市氣象局合作,建立社員氣象信息服務平台,社員免費享受氣象局發布的氣象信息和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特別是夏天高溫時,氣象信息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避免了高溫燒袋帶來的經濟損失。

3、產后服務。主要是進行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等服務。合作社已獲得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証,注冊了“清味居”食用菌商標,通過了QS食品安全認証,現在正在積極申辦綠色食品認証。以前社員產品都是由農戶自己用柴火“土法”烘干,混裝上市交易,質量參差不一,賣不出好價錢。為提高產品附加值,合作社投資300萬元,在集鎮征地8畝修建了自己的生產加工基地,添置了加工設備和烘干設備,篩選、分級包裝生產線,為社員產品進行統一烘干、篩選、分級包裝,每斤增值3-5元,僅此一項,年增值30多萬元。合作社統一印制了多種規格的精美包裝,包裝后的產品身價大增,以袋裝250克為例,由原來每袋20元增加為25元,而且很受市場歡迎。合作社與他人合資建起了張集鎮香菇交易市場,對社員優惠收購,社員每斤享受0.1元的利潤分紅,年可為合作社創利20萬元。合作社還通過在武漢、廣州、長春等10多個城市設立銷售窗口,與家樂福、中百倉儲、龍頭企業對接等多種形式簽訂產品銷售合同,簽訂訂單20多噸,社員的產品銷售率達到60%以上,產品價格高於市場價15%以上。2010年8月合作社申請取得了對外貿易進出口經營權,成為全省第一家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增強出口創匯能力,年可創匯100萬美元。

合作社通過系列化服務,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充滿希望的致富橋梁。在引導農民進入和適應市場,推進全鎮食用菌產業化發展中發揮了龍頭和示范帶動作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民主決策,合理分配,讓社員受益。

合作社實行獨立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分設會計、出納和報稅報關人員,在農村信用社設立基本賬戶,在人民銀行開設貸款卡賬號,建立健全各類賬簿,對每個成員建立了成員賬戶,對成員出資進行了規范。合作社實行財務電算化管理,內部分配實行盈余按交易量返還,分紅按出資入股比例的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社實行成員與非成員分開核算機制。2010年已實行一次返利分紅,實現盈余135.9萬元,提取公積金12%,公益金6%,風險金20%, “三金”共計43.5萬元﹔剩余可分配盈余92.4萬元,按交易量60%返還55.4萬元,按出資額40%分紅37萬元。合作社理事會聘請人員實行崗位工資,以崗定責,以責定酬,年初簽訂責任狀,已有6人享受工資薪酬待遇,年平均11160元,牽線理事、管片代表實行務工補助,每月補助工資200元。較好地解決了合作社成立初期管理人員,報酬與分配機制的矛盾,充分體現了交易多返還多,入股多分紅多的多勞多得原則。

目前,合作社為了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品牌效益,投資300萬元修建了自己的生產加工基地,實行統一加工、包裝、銷售,注冊了“清味居”食用菌商標。合作社已申請了進出口業務,為提高社員收入、壯大產業提供了堅強的后盾。

同時,為了打造省級知名示范合作社,合作社積極抓好兩方面對接。一方面,積極做好合作社團組織與龍頭企業對接。通過發揮團組織的職能優勢,引導合作社開展農市對接、農企對接、農超對接和農銀對接,降低生產和市場風險,切實解決產品銷售難、生產融資難等問題,為農民持續增收奠定基礎。與本鎮省級龍頭企業湖北興利食品公司開展合作,協會負責組織會員生產技術服務,公司負責按市場價收購產品,對食用菌產業發展起到了龍頭作用。另一方面,積極做好合作社團組織與團員青年對接。通過合作社團組織宣傳,利用好的項目和成功經驗吸引團員青年,同時將優秀的團員青年向合作社推薦,不斷充實壯大合作社隊伍。合作社原有社員278人,其中青年20人,通過合作社組織建團,規模不斷擴大,現已發展為社員212人,其中青年82人。

三、成效

合作社由陳斌同志擔任理事長,下設理事會、監事會。現有社員512人,其中農民社員佔99%。輻射周邊四個縣市、13個鄉鎮和28個食用菌種植專業村,網絡菌農12000多戶。合作社注冊資金500萬元,社員出資500萬元,其中現金180萬元,實物320萬元。從協會到合作社,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運行四年來,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保護了合作社社員的利益。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改變了過去社員生產的盲目性,由合作社按照市場需求統一組織生產,社員的利益得到了較好的保証,降低了社員的市場風險。

2、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壯大。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鐘祥市農業重要板塊,十大主導產業之一,規模由2005年2000萬袋(桐)發展到2010年7000萬元袋(桐)。如今合作社擁有食用菌研發中心、標准生產基地、食用菌交易市場和加工基地,從品種、技術、原材料、產品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服務,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推動了農民持續增收。合作社通過生產資料集體採購配送,降低了生產成本,為社員提供了保障,產品通過統一加工、包裝、銷售,提高了附加值。社員食用菌收入5萬元戶均以上,佔家庭總收入70%以上,合作社成員戶平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72戶,超過20萬元以上的3戶。

4、實現了社農利益共享。合作社是一個由協會轉型為合作社的成功典范。入社社員80%都是協會會員,出資成員是原協會主要骨干,通過協會多年運作,為食用菌生產技術普及應用、生產布局、市場銷售渠道、產業鏈延伸等打了堅實的基礎,合作社成立后主要從運作機制、出資形式和利益分配機制、民主管理方面進行了探索,使之成功轉型。

合作社團支部通過選撥素質較高,熱愛團建工作的團員青年作為合作社和團組織的骨干,以骨干帶動合作社和團建工作的健康發展,鼓勵青年轉變傳統觀念,調整產業結構,團組織工作的實效性大大增強。

合作社團支部根據團員青年的特點,廣泛開展各種有益青年發展、社會進步的文化娛樂活動。利用農閑時節,組織青年義務植樹,組織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年社員和團組織骨干義務給周村的農民傳授科技知識,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和熱烈歡迎,使合作社、團組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了進一步提高,吸引、凝聚青年作用顯著提高,既為合作社成員增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也為團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增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四、創新啟示

“合作社+團支部”,是適應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特點,圍繞引領青年農民科技致富這一中心,依托農村專業合作社,發揮產業優勢,體現服務意識,增強對農村團員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種團建模式,是新形勢下共青團組織適應時代變化,服務基層團員青年的一種團建新思路。

經過反復實踐、不斷完善,壽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發展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團員青年流動性大,依托產業建團不穩定,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團員青年的動態化管理﹔二是團員青年的業務技術不高、培訓力度不夠,需要爭取給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學習培訓,或是組織開展學習交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