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燕 姚枝仲
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復蘇之路崎嶇艱辛。預計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世界經濟將受到一系列不確定和趨勢性因素的影響,包括發達經濟體需求管理政策效果能否延續,美聯儲加息的時間、速率和力度如何,全球超高債務水平對金融穩定可能帶來多大威脅,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連續五年經濟增速下滑的勢頭能否得到有效遏制,許多經濟體內外經濟政策和結構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團不斷掣肘的危害程度等。此外,地緣政治變化和自然災變亦會對世界經濟運行與績效帶來負面干擾。
世界經濟總體形勢
經濟增長 增速放緩,業績分化
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低於普遍預期,發達經濟體增速繼續回升,但回升勢頭減緩,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加速下滑,全球經濟增長率比2014年有所下降。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比2014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為2.0%,比2014年上升0.2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4.0%,比2014年下降0.6個百分點。
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速有所上升,其他發達經濟體增速顯著下降。2015年美國GDP增長2.6%,比2014年提高0.2個百分點﹔歐元區GDP增長1.5%,比2014年提高0.6個百分點,日本GDP增長由負轉正至0.6%,比2014年提高0.7個百分點﹔美歐日以外的其他發達經濟體GDP增長2.2%,比2014年下降0.6個百分點。在其他發達經濟體GDP增速顯著下滑的情況下,美歐日三大經濟體GDP增速的回升帶動了發達經濟體2015年總體GDP增長率的上升。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合計GDP在發達經濟體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自2008年以來已經下降了2.3個百分點。不過美國在發達經濟體GDP中的比重仍然從2008年的33.9%上升到了2014年的36.9%。美歐日GDP合計比重在發達經濟體中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疲軟。其中歐元區GDP比重從2008年的32.6%下降到2014年的28.6%,日本GDP比重從2008年的11.2%下降到2014年的9.8%。
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整體增速下滑程度加大,俄羅斯、巴西等國陷入負增長。2015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速持續下滑,且下滑幅度繼續擴大。2013年其增速下降0.2個百分點,2014年下降0.4個百分點,2015年下降幅度擴大到0.6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亞洲經濟體依然是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的地區,2015年增長率約為6.5%,但相比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經濟規模較大的新興亞洲國家出現了0.3~0.5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速下滑。
在增速下滑的亞洲,仍然存在增長亮點。印度和越南保持強勁增長。2015年印度GDP增長7.3%,與上年基本持平,越南GDP增長6.5%,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歐洲地區增速倒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GDP增長率從2014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3.0%。只是整體增長率不高,增速改善不明顯。
就業態勢 總體改善,表現各異
2015年10月美國失業率下降到5.0%,保持了自2009年10月以來的持續下降趨勢。2015年10月美國失業人數下降到791萬,同期就業人數增加了186萬。美國就業狀況的持續好轉和失業率的持續下降,表明其經濟復蘇有較好的基礎。需要注意到,美國的勞動參與率並沒有因勞動市場的好轉而上升,2015年10月,勞動參與率進一步下降到62.4%,說明美國勞動力市場的信心並沒有完全恢復,也說明勞動因素對美國經濟增長潛力的貢獻在進一步降低。
歐洲勞動力市場也在持續改善過程中。歐盟整體失業率2015年9月下降到9.3%。在歐盟28個成員國中,有22個國家在截至2015年9月的近12個月內出現了失業率下降,有5國出現了失業率上升情況,另有1個國家失業率維持不變。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沒有明顯改善或惡化。
新興經濟體的勞動市場表現不一。巴西和俄羅斯這兩個GDP負增長國家的失業率出現了顯著上升。南非的失業率雖然沒有進一步上升,但是仍然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失業形勢依然嚴峻。中國的就業狀況相對較好,城鎮登記失業率基本穩定在4.1%的水平,勞動市場的供求比例也基本穩定在1.1︰1,反映出勞動市場存在一定的“招工難”的問題。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並沒有產生大規模的失業。
物價水平 增速下降,通縮抬頭
2015年9月全球消費物價指數同比增長2.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個百分點,主要是由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下降引起的。新興市場總體保持了較高的通脹率,部分國家通脹率繼續上升,部分國家開始下降,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通貨膨脹率總體保持穩定,僅從2014年9月的5.2%下降到2015年9月的5.1%。
2015年10月,美國CPI同比增長率為0.1%。食品價格增長下降與能源價格下跌是其主要原因。歐盟的消費價格調和指數(HICP)月度同比增長率從2011年9月3%的近期高位一路下降,至2014年12月開始負增長,2015年1月跌至-0.6%的近期最低點,此后有回穩跡象,2015年基本上在零增長附近波動,2015年10月同比增長0.1%。日本的CPI月度同比增長率從2014年5月3.7%的近期高點快速下降,至2015年9月,已經陷入零增長,且沒有回穩跡象,通縮風險顯著。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通脹形勢差異較大。中國和南非的CPI增長率下降明顯,2015年10月,中國CPI月度同比增長1.3%,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南非增長4.7%,比上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印度的CPI增長率2015年10月回穩至5%的水平。巴西、俄羅斯這兩個GDP負增長的國家反而出現了高通脹且通脹率不斷攀升的局面,表現出典型的滯脹特征。
國際貿易 需求萎縮,量價齊跌
2015年國際貿易最大的特點是全球貿易額負增長。從2014年10月開始,世界出口總額出現持續擴大的負增長。至2015年5月,世界貨物出口總額月度同比增長率達到-13.3%的最大萎縮幅度。此后的負增長幅度雖然有所收窄,但到2015年9月,月度同比增長率仍為-11.3%。
分國別和地區來看,隻有越南等極少數國家在2015年保持了出口正增長,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出口絕對額下降。其中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進出口額的下降幅度略高於發達經濟體。WTO的數據表明,2015年1—9月,美國和日本的累計出口總額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0%和9.2%,歐盟和加拿大分別下降13.5%和13.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中,中國、韓國等出口競爭力強的國家下降幅度相對較小。俄羅斯、印度、南非以及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出口下降幅度較大。
全球貿易額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貿易價格下降,這主要是能源和資源產品的價格下跌引起的。國際貿易負增長放緩了全球經濟復蘇的步伐,增大了貿易保護和貨幣競爭的風險。
公私債務 高位累積,風險加劇
2015年全球政府債務狀況仍然沒有明顯好轉。發達經濟體政府總債務與GDP之比從2014年的104.6%輕微下降至2015年的104.5%,政府淨債務與GDP之比從2014年70.0%輕微上升至70.9%。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總債務/GDP從2014年的41.4%上升到2015年的44.3%。
美國政府總債務/GDP並沒有回落,2014年為104.8%,2015年約為104.9%。日本政府債務狀況稍微有所改善,政府總債務/GDP從2014年的246.2%下降到2015年的245.9%。歐元區政府總債務/GDP於2014年達到最高點94.2%,2015年回落至93.7%。歐元區總體政府債務水平的下降並不意味著其債務風險降低,相反,由於其部分重債國的債務負擔持續加重,歐元區債務風險其實比以往更大。
新興市場與中等收入經濟體政府總債務/GDP從2014年的41.9%上升到2015年的44.6%。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總債務/GDP從2014年的31.3%上升到2015年的34.8%。發展中經濟體總體的政府債務水平雖然不高,但是其引發危機的債務閾值也相對低很多。新興市場與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政府總債務/GDP超過60%國際警戒線且比例繼續上升的有巴西(69.9%)、克羅地亞(89.3%)、摩洛哥(63.9%)、斯裡蘭卡(76.7%)、烏克蘭(94.4%)和烏拉圭(64.1%)等。在新興市場與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還有一些國家雖然政府債務比暫時不高,但其財政赤字規模比較大。這些國家在當前已經面臨較大的財政困難,財政危機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運行的關鍵點和趨勢
■發達經濟體需求管理政策效果顯現,但可持續性堪憂
發達經濟體當前主要依靠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刺激需求增長和經濟復蘇。在危機初期對促進經濟快速反彈和防止衰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對當前發達經濟體在經濟增長率二次探底之后的復蘇深有影響,但累積的問題將對政策效果及政策本身的可持續性產生不利影響。
然而,需求管理政策並非總是有效的。長時期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也已經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新問題。其主要問題有:貨幣政策無法應對潛在增長率的下降。長期低利率,甚至負的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嚴重損害了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等長期投資者的收益,迫使他們轉向高風險的投資。這不僅在長期會影響這些資本公司的穩定性,而且還會在短期內加大風險投資市場的波動性。其更大的矛盾體現在:極低利率對於刺激實體經濟的效果遠低於刺激資本市場的效果,從而使得在實體經濟並沒有完全復蘇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的泡沫率先形成。如果不對泡沫進行管理,必將釀成一場新的金融危機﹔而如果迅速地抑制泡沫,又將擔心其對尚未完全復蘇的實體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另外,許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受到低利率的誘惑而大舉借入美元債,從而為因貨幣錯配引發危機埋下了隱患。
■美聯儲加息為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美聯儲加息可能引發三大后果:其一,美元升值雖然會增加歐洲和日本的出口有利於其經濟復蘇,但是由於導致資本向美國匯聚,從而會抵消歐日央行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其二,美元匯率如果出現大幅度震蕩將引起全球資產價格和資本大規模異動,從而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和部分國家國內金融市場的動蕩。其三,加息遏制了美國的復蘇勢頭,並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
■債務積累過快對增長和金融穩定造成威脅
低利率和高負債是一個自我強化並最終會崩潰的組合。債務水平高企必然要求維持較低水平的利率,而利率水平總體低落,借款成本降低,將又加速債務累積。低利率還和資產價格上升並存,一方面進一步提升負債空間,另一方面刺激泡沫的形成和積累。一旦利率、負債水平和資產價格組合中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造成連鎖反應式的金融市場大崩潰。
一些經濟體目前已出現低利率、低增長和高負債這一“有毒組合”不斷積累的趨勢。該趨勢不僅損害貨幣擴張對實體經濟的促進效果,而且將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威脅。
■一些風險因素或推動新興市場經濟進一步放緩
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出現結構性放緩與周期性放緩疊加的局面。結構性放緩是指潛在增長率偏離歷史平均水平的變化,是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的一些長期因素在起作用﹔周期性放緩是指實際增長率偏離潛在增長率的變化,是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的一些短期因素在起作用。
新興經濟體已進入中速增長軌道。當前仍然存在包括制度、基礎設施、人口結構與產業結構等導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進一步結構性放緩的風險因素。新興經濟體最近在縮小政府規模和鼓勵私營部門發展方面已取得進展,但過度監管與監管不足以及產權保護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仍然制約著經濟長期增長。大多數增速較高的低收入國家都面臨著由於基礎設施不足而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風險。一些國家較高的勞動撫養比和較嚴重的性別失衡等不利的人口結構趨勢也導致了很高的經濟放緩風險。另外,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規模和速度的降低,生產率的提高速度也會隨之降低。能夠促進技術和機制創新的改革不足,也將嚴重制約長期增長率。
新興經濟體中導致經濟增長周期性放緩的因素主要是宏觀經濟因素:主要包括過度抑制通脹引發經濟衰退的風險,過度實行金融開放和金融自由化引發金融不穩定造成經濟低迷的風險等。特別是巴西、俄羅斯等國滯脹的存在以及中國等國家正處於快速金融開放過程中,這些因素尤其重要。
■區域貿易談判取得進展但其全球影響仍存爭議
2015年10月,12國達成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協議,美國意圖通過全球非中性貿易投資規則體系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TPP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還存在一些爭議。第一,TPP不會在短時間內生效。TPP協議需要經過12個成員國中至少6個國家的議會批准,且批准協議國家的GDP之和要大於12國GDP的85%才能生效。美國一家的GDP大約佔12國的60%,故關鍵在於美國國會是否批准該協議。第二,TPP是各成員國利益交換與妥協的結果,比如某些產品規定了25~30年的降稅過渡期。第三,TPP在進行貿易創造的同時,也將轉移貿易,尤其是將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排除在外,很可能產生較大的貿易轉移,從而在總體上降低TPP成員的福利。第四,現有的模型還難以計算出非邊境措施帶來的經濟后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本文系《世界經濟黃皮書: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總論部分,略有刪節﹔文中所引GDP數據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他數據來自CE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