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訪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授衛興華:
矢志不渝求真理 不做風派理論家

記者 張怡恬

2016年01月15日16: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衛興華,1925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初夏,叩開衛興華先生的家門,一股書香扑面而來,從書架到幾案、再到屋子的每個角落,擺的滿滿都是書。衛先生已90歲高齡,依然活躍在學術界,關注經濟熱點問題,每年都有新作問世。

3個多小時的採訪,他從童年時代談到參加革命,從求學談到治學,令人感佩至深的是他的民族大義和豐碩學術成就,以及他對馬克思主義不變的信仰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深深融入生命,從未動搖過

解放戰爭期間,衛興華曾是一名地下革命工作者。1946年,衛興華在太原進山中學讀書期間參加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因被人出賣而被捕入獄。獄中,他嚴守黨的機密,沒有暴露身份。出獄后,他於1948年6月經組織安排到北平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衛興華出生在山西五台縣善文村一個農民家庭,小時親眼目睹日寇燒殺搶掠的暴行,立志要抗日,不當亡國奴。1942年秋,他把名字從“衛顯貴”改為“衛興華”,以表抗日興華之志。1943年,衛興華考入進山中學。在校長、地下黨員趙宗復的關懷與影響下,接受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並開始了對真理的畢生追求。

1948年11月初,衛興華回到解放區,進入華北大學讀書。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大學成立,衛興華轉讀於該校經濟系。1950年秋,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政治經濟學教研室,衛興華被遴選為首批政治經濟學專業研究生,於1952年畢業留校任教。“讀研究生的時候,刻苦研讀《資本論》,沒有任何輔導材料,除了吃飯睡覺,幾乎全部時間都用來上課和讀書。越讀越為馬克思主義真理所深深折服,越讀越有理論自信。”衛興華感慨道。

為培養國家所需人才,衛興華在教學研究崗位上一干就是63年。他不僅桃李滿天下,而且堅持挖掘、探索、繼承、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取得令人稱道的學術成就:出版論著30余本,發表論文、文章900余篇,獲省部級獎20多項,2013年獲得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馬克思經濟學獎。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給了我最大的人生動力。”衛興華說,“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文革’期間遭受到不公正對待和冤屈,還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滿懷信心。我說,因為我不是從個人角度考慮,而是從國家和人民利益得失的角度考慮。新中國建立后,中國站起來了,敢和最強大的西方國家抗衡,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共產黨本是追求真理、為人民謀福利的,即使一時犯了錯誤,也一定能改正。改革開放后,中國創造了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把對真理的追求化為個人氣節,做四“不惟”學者

“馬克思主義揭示和追求的是真理,我就要用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衛興華說。對真理的執著追求,使他具有過人的理論勇氣。

1956年1月,衛興華在《經濟研究》發文糾正了蘇聯和我國經濟學界在資本主義級差地租與絕對地租加總計算上普遍存在的紕誤。1959年,他在國內學界提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論,主張全民所有制經濟中的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都應是商品。他還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的某些觀點提出不同意見。

改革開放后,衛興華的研究工作煥發新的活力,在國內較早提出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理論觀點,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和改革開放作出新探索。比如,1980年,他在《哲學研究》發表文章,提出應突破生產力二要素或三要素論,發展多要素推動的生產力。同年,他論述應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理論和實際依據﹔還提出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間也應開展競爭。1986年,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理論,提出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問題。1993年,他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針對之后出現的認識誤區,他又進一步提出不能混淆“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06年,他對混淆公有制的存在形式和實現形式的錯誤觀點作了理論澄清。2010年,他提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應將生產力標准和社會主義價值標准(主要是生產關系標准)統一起來。在前些年關於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中,他旗幟鮮明地主張應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提出一系列創新觀點和嚴格論証。他始終主張社會主義公平與效率的統一與並重。

“不惟上、不惟書、不惟風、不惟眾”是衛興華的座右銘,“把理論作為真理的喉舌,在研究中絕不做‘風派理論家’”是他始終不渝的堅守。

這位被同行和媒體稱為“經濟理論的清道夫”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多年來致力於澄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被誤解或錯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有關問題,他的觀點既有思辨性又有批判性,主張以理服人,大多得到學界的認同。

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有著63年教齡的老教師,衛興華深深關心著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思想日趨多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一些高校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出現了迷信西方經濟學的現象。

衛興華認為,當代西方經濟學有許多可借鑒的東西,但不能把它看作是完全科學的東西。如果我們的學生、年輕人不學不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隻學西方經濟學,顯然不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要。

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傳承下去,是衛興華近年來苦苦思索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中,他堅持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既教授知識,也傳遞信仰,這可作為一條經驗。打鐵還需自身硬,衛興華覺得這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同樣適用。

他認為,增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課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必須抓住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重要方面:一是緊跟時代腳步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用科學理論回答時代和實踐課題﹔二是培養一支學貫中西,既熟悉西方經濟學又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精髓,並且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教學和研究隊伍。無論對西方經濟學的借鑒和評判,還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和闡釋,都要結合國內外的經濟社會實際來進行,要讓學生們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性和與時俱進的品格。

談到未來,衛興華眼中滿是希冀:“我年歲大了,雖然身體狀況不如以前,但是從沒想過要停止研究。希望把接力棒交給年輕人,讓年輕人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揚光大。”

(刊於2015.05.15《人民日報》要聞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