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明確對象  找准定位  整合渠道

從戰略層面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

張  昆  王創業

2016年01月12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目前,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但在國際傳播領域依然處於弱勢地位。在國際輿論場中,中國經常處在被描述、被建構、被壓制的位置,這也是近年來各種“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劣質產品制造者論”等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什麼在國際傳播中我們缺乏同自身國際地位相稱的話語權?一些人將其歸咎於西方話語霸權,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面。從自身看,主要是我們對國際傳播的重要性長期認識不足,沒有從戰略高度開展國際傳播。

  在國際傳播領域,一些人仍然信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顯然不合時宜。雖然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但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價值觀對立、意識形態斗爭仍然存在。我國要維護自身的合理利益,必須消除國際社會的誤讀誤判,爭取國際輿論的理解支持,讓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態度朝著更加積極、友善的方向轉化。這就必須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可以說,今日之世界是被信息包裹著的世界,是需要不斷自我言說、不斷傳播自我的世界,而且越發展越需要傳播。從更深層次看,“話語與權力互為依托,話語因傳播而得以表達,權力的實現得益於意義的闡釋,意義又因傳播而得以賦權。”這也意味著誰掌控了國際傳播話語權誰就掌控了話語闡釋權,進而掌控了話語影響力。正因如此,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話語權問題,強調“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此,必須從戰略層面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話語權,以有效應對西方的話語挑戰和話語霸權。從戰略層面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話語權,當前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明確傳播對象。國際傳播的目的是影響國際輿論進而影響相關國家的政策,而這又取決於國際社會公眾的認知。因此,需要把國際社會公眾作為國際傳播的對象。要影響公眾就必須了解公眾。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語境、不同意識形態背景下,公眾的態度和立場是不同的。所以,面對不同國家公眾,傳播的內容與方式要有差異化安排。在此基礎上,轉變以往“散兵作戰”模式,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的保障機制和管控機制,推動對外傳播制度化、集約化運行。以國際社會公眾為傳播對象,要先解決思想認識、感情態度問題,再解決現實行為問題,最終實現“民心相通”。

  找准國家定位。研判國際形勢、厘清國家定位,進而結合國家特點作出戰略決策,這是一個自我評估與自我期待相互作用的過程。國家定位影響國家戰略,決定一國在國際傳播領域的認識和作為。在國際傳播領域,有三種國家身份定位:一是跟進者定位。按照西方國際話語規則行事,與西方保持一致並以西方標准為標准。二是塑造者定位。守住國家底線、原則,影響和塑造國際話語規則。在這方面,國家硬實力是基礎和保障,軟實力是有效突破口。三是洗牌者定位。建立一套有別於西方的話語體系,通過概念再定義、議題再設置和事件再評判等打破西方話語權控制。這三種定位並非截然分開,而是可以交叉配合的,視當時的國際關系與對外傳播態勢而定。我國要從戰略層面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需要進一步找准國家定位。

  整合傳播渠道。我國在國際傳播中還存在政出多門、十羊九牧等問題,難以形成乘法效應,制約了傳播效果的擴大。提高國際傳播話語權和對外傳播效果,需要在明確和遵從國家戰略的前提下,整合傳播渠道,優化配置傳播資源。除了大眾傳播、新興媒體傳播,跨文化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國際商貿文化交流、旅游觀光等都應納入整合范圍。在各種傳播資源中,專業人才是核心要素,“沒有哪種媒介比人更能打動其他人”。不僅要發揮職業傳播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要發揮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作用,建立專家庫和智囊團,提高傳播科學性、協同性。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2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