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魏加寧:從經濟走勢與風險評估看加快改革的緊迫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巡視員 魏加寧

2016年01月11日11:1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非常感謝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邀請我來跟大家交流。從當前經濟下行的原因出發,我今天主要談如何加快改革。

一、從三大因素看中國經濟下行

第一,從長期因素看,潛在增長率處於下降階段。從統計分析的角度看,以前我國的潛在增長率在9%以上,到了十二五期間下降到到了8%左右,十三五的潛在增長率預測的最高值是8.50%,最低值是6.08%,平均值是7.19%。潛在增長率下降是一個事實,但不完全是宿命論。但是,潛在增長率下降並不能夠完全解釋為什麼當前增長速度下降如此之快,現在實際增長速度低於潛在增長率必須從另找原因。

第二,從改革周期看,經濟增長率尚在下降階段。以往,我們遇到內外危機,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是先來一個思想解放。通過思想解放帶動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帶動經濟增長。過去36年三個大的周期非常明顯。由改革開放的向前推進而帶動的經濟增長,這是我們過去基本的規律。

第三,從短期因素看,經濟增長率難有起色。在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各駕馬車均處不利階段。從外部經濟,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著我國出口。今年,國際組織均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所以,我國的出口前景受阻。消費這駕馬車也疲軟無力。政府消費、私人消費均是一路下行。整個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也是在下降。從短期來看必須加快改革,通過改革讓私人消費增長上來。這是未來經濟的唯一出路。無論從長期還是中期還是短期來看,改革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都需要加快改革來扭轉局面。

二、從防范風險看中國改革

我們做了一個評估,對比較重要的風險做了一個梳理,包括外部風險、老齡化風險、產業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財政風險、金融風險,以及經濟下行和通貨緊縮的風險。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區分三類不同風險:

第一類就是不改革的風險。清朝滅亡的教訓就是在錯失改革良機,最后想改革的時候來不及了。再有就是前蘇聯的教訓,由於戈爾巴喬夫之前人不改革,把社會矛盾和政治矛盾都積攢起來了,最后的改革已經大勢已去,導致蘇聯解體的悲劇發生。美國次貸危機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由於在危機之前,美國沒有及時進行改革。

第二類是改革的風險。改革是冒風險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存款保險,從提出到實施歷盡波折。

第三類風險是改革方法不當導致的風險。一個部門去推動改革,有可能把部門利益加大,最后使改革誤入歧途。

所以講風險的時候一定要區分三類不同的風險,然后區別對待。

三、從應對角度看改革的緊迫性

面臨當前經濟形勢,我認為一種是“輸血”式療法,也就是通過大量的投放財政貨幣信貸來刺激經濟。第二種是把新常態理解為一種“麻藥”式療法。第三種就是主張“手術”式療法。光“輸血”,光打“麻藥”,不動“手術”的話,中國經濟可能要出大問題。

當務之急是加快改革。從宏觀上需要解放思想,從周期角度來看,也要通過思想解放,推動改革開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我們未來改革的總目標,其中包括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重點是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以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有民主和法治的關系。政府和企業關系,核心是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向市場放權,凡是企業能做的讓企業去做,讓市場去調節。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改革的方向是向地方分權。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具有優勢。民主法治與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核心就是價格市場化。此外,國企改革也必須同步推進。如果隻有價格改革,沒有國企改革,不引入競爭機制,改革就會變相成為漲價。結果還是老百姓買單。隻有國企改革,沒有價格改革的配合,企業就沒有正確的價格信號,就沒有辦法展開公平競爭。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調整,可以激發地方的活力和創造力。但是,財稅改革到底是中央集權好還是地方分權好,還沒有討論清楚,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

作為現代國家,我們既要重視民主也要重視法治。民主的作用是使法治擁有正當性和權威性,法治的作用使民主秩序得到可靠的保障。兩者要相互作用、共同進化,來促進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