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重在提高質量和傳播力

加強國際政治話語權研究

張志洲

2016年01月1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今世界,國際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演變為話語權政治。一些重要的國際政治議題,比如恐怖主義的定義與反恐問題,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運動,氣候變化的責任分擔問題等等,無不突出表現為國際話語權之爭。而且,冷戰后一些具有廣泛影響的理論學說,如文明沖突論、霸權穩定論、歷史終結論、人權高於主權論等,也都與爭奪和塑造國際話語權密切相關。離開對國際話語權的研究,已不能完整或有效理解當今時代的國際政治。

  構建自己國家強大的國際話語權,首先要認清話語權是一種權力。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權力無疑是一個核心因素,所謂強國和弱國之分,關鍵在於權力的強弱之別。盡管權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可以說它是國際政治中的“通貨”,是衡量國家強弱的一把標尺。隻有把對國際話語權的認識納入對國際政治的整體認知框架中,才合乎話語權概念的本意。

  遺憾的是,過去理論家對國際政治中權力的認識,注重的是對權力要素的綜合分析。他們首先注重的是體現為經濟、軍事、人口等方面的物質性權力﹔其次注重的是科技力,即科技轉化為物質生產的能力﹔再次注重的是精神權力,如民族凝聚力、領導者的決心和意志力以及文化力等。毫無疑問,這些權力要素都非常重要。但這些研究遠遠不夠,必須擴展對權力樣式和類型的認識,這其中就包括科學定位國際話語權。

  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傳統國際政治中以“零和博弈”為基礎的戰爭主題逐漸被以相互依賴為基礎的合作與共贏所取代,這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觀察國際政治中另外幾種權力樣式,即除了上述的要素性權力,還包括制度性權力、道義性權力、結構性權力和話語性權力等。其中,話語性權力在傳統的國際政治分析中幾乎被忽視,即使在國際政治理論相對豐富的西方,過去的國際關系教科書中都沒有關於國際話語權的論述。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中國在國際上承擔起應有的大國責任,都表明中國在傳統要素性權力方面有巨大進展與優勢。但是,在國家力量整體崛起的態勢下,中國聲音要廣泛傳播依然面臨眾多障礙,這恰恰暴露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有待提高。

  研究國際話語權,首先需要找到它的權力來源。大致而言,話語權既有其他權力樣式帶來的,也有話語本身帶來的,可以稱前者為非話語因素,后者為話語因素。前者表明其他權力樣式對於國家話語權的重要性和權力之間聯系的本質,后者表明話語質量和話語傳播力的意義。

  就非話語因素來說,西方世界在當今的國際話語權格局中仍然擁有總體上的強勢地位,這成為許多人認為國際話語權是由實力地位決定的理由。但事實上,國際話語權從來不是僅按各國實力或物質性力量的排名來分配的,不然中國現在應該擁有世界第二的話語權了。中國國際話語權問題的凸顯恰恰是在國家物質性力量增強的背景下發生的,表明兩者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當然,通常而言,物質性權力的增長通過對國際結構的改變而有利於獲得話語權,制度性權力、道義性權力、要素性權力等其他權力樣式也都會對話語權的獲得產生正面影響。

  國際話語權的獲得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就是話語這個載體。話語權的話語因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話語的質量,二是話語的國際傳播力。話語就其內容而言,包含所應用的概念、表述形式與事件對象、論說的准確性與敏感度、表達的邏輯與說服力、所體現出來的認知與道義高度或意識形態內核等。這些方面決定了話語的質量,話語的質量在根本上決定了話語能否贏得權力。也就是說,話語質量建設是話語權的支柱。與此同時,而話語的質量再高也隻有被受眾獲悉才具備被認同的基礎並進而帶來話語權,這就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既強調話語的質量,也強調話語的國際傳播力。

  中國一直在西方不斷的“話語進攻”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不過至今,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權基本格局還沒根本改變,這使得中國的話語權競爭意識不能懈怠。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利益需要國際話語權守護,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才能有效地在世界范圍增信釋疑,並最終為世界提供一套不同於西方的、更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話語體系。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1日 14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