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貧困

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徐  勇

2016年01月11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摒棄“等人送小康”的心態。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因此,應充分激發貧困地區脫貧的內生動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扶貧工作,設立專門扶貧機構,大力開展扶貧開發,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成效舉世矚目。同時也應看到,一些貧困地區過度依賴外力,將扶貧看作是一項福利,理解為給錢給物,其貧困狀況雖然短期內得到改善,但很容易反彈。作為扶貧的主導力量,政府既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脫貧攻堅,又要大力激發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發揮市場作用,激活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我國很多地方的貧困屬於條件性貧困,即由生產生活條件困難造成的貧困。對於個體貧困,可以通過幫扶較快改變其貧困狀況,但這種改變更多的是濟困﹔從根本上改變區域性普遍貧困,更重要的是改變造成貧困的生產生活條件。在現代社會,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也是發揮資源效益的基礎性力量。從總體上看,距市場愈近的地方距貧困愈遠。貧困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可以說就是在尋找距離市場更近的地方,讓勞動力實現更大價值。貧困人群之所以集中在農村、山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裡距離市場較遠,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富饒的貧困”。交通、信息條件的改善,可以迅速縮短貧困地區與市場的距離。比如,近年來興起的電商就在偏遠地區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座橋梁,打開了農村各類產品的銷路,激活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促進不少地方實現了自我脫貧。湖北省巴東縣地處鄂西大山區,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農村信息趕集”等活動,拉近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激活了沉睡的資源,大大加快了脫貧步伐。

  改善基層治理,激發貧困地區的內在活力。貧困是一種可逆狀態。通過外力可以較快改變貧困,但僅僅依靠外力又會強化依賴性,從而弱化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與活力。外力一旦改變,很快就會返貧。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找准路子,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但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隻有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才能做好,進而激發貧困地區的內在活力。一是選好帶頭人,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愈是貧困的地方,人才外流愈嚴重,優秀基層干部愈少。對此,除了外派干部,還需充分挖掘和培養鄉村各方面人才,選好頭羊、用好干部。二是尋求最佳治理支點,完善基層治理體系。與城市貧困個體化不同,農村貧困往往表現為群體化貧困,即因同樣的生產生活條件造成的整體貧困。這就需要通過完善基層治理,激活群體的力量來共同脫貧。地處粵北山區的廣東省清遠市,通過推行“三個重心下移”,將黨的基層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公共服務下移到村民小組和自然村,激發了農村的內在活力,大大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1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