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打造五環產業鏈 重構農業新業態

劉 奇

2015年12月30日13:39   

三、提升加工業

種植業、養殖業共同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加工業是以人工種養或野生動植物資源為原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總和。農產品加工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保障國民營養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產業,更是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中樞環節。到2014年底,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7.57萬個,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48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從“十五”的1.1︰1,提高到目前的1.7︰1左右。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總體發展水平仍然很低,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品增值率低。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值不足兩倍,發達國家是5-8倍。我國的果蔬加工業產值與原料產值之比為0.43︰1,而發達國家則增值在3倍以上。二是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據估計,僅植物纖維資源,我國每年有5億噸左右的秸稈可以綜合利用。而目前這些資源不僅開發轉化的比例極小,甚至成了環境污染源。從加工產品的品種類別來看,種類較小,且品種單調。以專用面粉為例,日本有60多種,英國有70多種,美國達100多種,而我國僅為20種左右。食用油方面,日本專用油脂達到400多種,而我國僅為幾種。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低。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科學儲備和技術支撐,如超臨界流體萃取、超微粉碎、膜分離等技術應用較少。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缺乏,這是我國農產品加工落后於發達國家的根本原因。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已成為我國建設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頭戲。

首先,應做好頂層設計。國家應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潛力巨大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擺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加大支持力度,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當前應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一面加強產品研發,一面加強產業構建,應制定一個政策性文件,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出部署,尤其是針對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應謀劃構建四條加工業產業體系,即糧食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畜牧及水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林木及林產品加工業產業體系、農作物秸稈及廢棄物加工業產業體系。要撿回來農業的另一半,6億噸糧同樣產出6噸秸杆的干物質。

其次,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應堅持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效益為主線,大力推進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主食加工、新業態新模式、技術裝備、龍頭企業、品牌戰略、加工園區和主產區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引導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從規模擴張向轉型升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產業集群轉變。

第三,大力實施“四品”戰略。“四品”即品相、品質、品位、品牌。所謂品相,即產品的外觀形態應有美感,應好看﹔所謂品質,即產品要保証質地﹔所謂品位,即產品要選准消費層次,針對高中低端市場分類生產。今天的服務已由大眾服務、分眾服務、小眾服務發展到個性化服務,一人一個口味。品種要盡可能多,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尤其中產階層消費,特點是新鮮感、個性化、不隨流。注重小眾產品發掘,附加值最高﹔所謂品牌,即為提高知名度、美譽度,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牌子。網絡時代就是品牌為王的時代。“品”字三個口,所謂品牌,就是通過人們口口相傳,在品味、品評、品鑒中共同樹立起來的牌子。它發於感官,存於人心。人類已經進入了品牌時代,人以食為天,第一要“品”的牌子就是農業。因此,打造品牌、保護品牌、發展品牌,是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重點任務。應著力打造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洋草藥正搶灘中藥原產國、搶定標准、搶注專利、搶佔市場,2014年洋草藥在大陸銷售50億元,佔國內中藥銷售的1%,青蒿素是我國唯一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用藥目錄的藥物,但都被國外同類產品申請了專利,目前此藥及衍生物年銷售達15億美元,而中國市場佔有不到1%。中國的土生藥,成了國外的搖錢樹。德國有兩千多個世界名牌,十多萬種工業國際標准。日本有百年老店十萬家,千年老店8家,中國至今尚無一家未曾中斷的百年牌子。加工業產品的國際標准更無從談起。美國《商業周刊》自2006年以來公布的世界品牌產品,中國1500多萬家企業、170多萬個牌子,至今無一上榜。品牌第一要重視的是食品安全,美國農業部原副部長、華裔專家任筑山稱,美國食品由農業部下轄的食品安全檢驗局監管。如每個屠宰場都設一名檢查員,全國8000個,檢查員不批准就不能出廠,檢查員完全獨立,如在企業吃頓飯飯碗就丟了。

第四,積極落實和創設扶持政策。一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擴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農產品初加工補助資金規模,明確有關涉農資金和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繼續支持農產品加工業。擴大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辦法試點行業范圍和初加工所得稅優惠范圍。二是降低融資門檻。應研究將企業收購資金列入專項政策性貸款的方式方法。擴大抵押物范圍,將農產品倉單、出口訂單、土地經營權、山林權和經濟作物等作為抵押品。推進“財園信貸通”模式,財政向銀行存入貸款風險保証金,銀行以8-10倍額度為園區企業貸款。三是統籌解決用地問題。堅持保護耕地和節約用地,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引導企業向加工園區聚集,初加工用地和價格按農用地辦理,企業用地出讓價格按當地工業項目最低價執行。四是減輕企業負擔。初加工用電按照農用電辦理,初加工產品列入“綠色通道”。企業用電執行大工業優惠電價。同時要認真落實減輕企業負擔的各項規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廣州一位人大代表調查公路收費,一車貨運到北京虧3500元,比運到美國還貴。同時,拓寬企業辦事通道,簡政放權,企業辦事萬裡長征圖、証明“你媽是你媽”這些弊端難克服。

四、做強銷售業

這裡銷售業不僅指農業向外銷售自身的種養加產品,還指向內銷售的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產品以及種養業所需的各種技術服務。互聯網技術帶來的線上線下電商模式“O2O”,線上眾籌,線下體驗﹔線上聚人氣,線下集產品。一網連天下,一網通各業,正受到銷售界的廣泛青睞。眾籌其實是宗教界的發明,中國的和尚建寺廟是對眾籌的發揚光大,今天的網絡眾籌僅是借鑒而已。2014年中國網民中農村網民有1.78億,佔比27.5%,有關機構預測2016年農村網購市場將突破4600億,潛力巨大。

O2O把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台,是一種線上線下、虛實互動的新型商業模式。O2O營銷模式就是去中介化,對外的農產品消費及對內的農資和農技服務消費同生產者直接對接,縮短中間流通環節,從而減少成本,並且可以達到提升消費者體驗指數的目的。尤其農產品消費不同於服裝、3C等工業產品,它對體驗性要求更高,因此O2O模式在農業領域的消費也有更強烈的需求和更廣闊的空間。

農產品O2O模式,是一種基於現代“互聯網+農業”的電商銷售模式,也是一種消費者可以全過程參與農業產業鏈的新型電商形式﹔其核心就是將傳統農產品電商銷售模式延伸到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的所有環節,不僅向消費者提供所需要的產品,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能夠全過程可視化地了解農產品背后生產、加工過程及服務,甚至消費者還可以參與其中的生產與管理,實現將農產品銷售模式向消費者生活方式相關的原生態休閑模式演化,像安徽省石台縣的“聚茶山”,將“農產品+休閑+原產地旅游”有機融合在一起,將農產品背后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展現給消費者,增強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消費者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線上支付,線下消費,在實現消費者放心消費的同時,提升了其自身的體驗水平。這種線上線下的結合,實現了城鄉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了“城裡人下鄉,農產品進城”從而帶動“三方四流動”的新格局。“三方”即人錢物,“四流動”即人下鄉、物進城分別帶起城市資金的兩次向農村流動。

基於農產品O2O的電商模式,商家還可以將社交網絡與電子商務巧妙、無縫地融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微商系統,利用社交網絡中的信任關系,實現生產者、商家與消費者的互動,讓消費者能夠品嘗到全國各地的地理標志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感受到農村的味道、農家的感覺,從而促進農產品的銷售﹔還可利用社交平台通過朋友間的推薦、分享、評價、行為、信任和相互影響,在銷售農產品的同時,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商家也可直接通過O2O平台,跟原產地無縫對接,將對同一類農產品的需求整合起來,運用大數據精准定位,向上游供應商進行集中採購,統一直郵,從而大幅降低營銷成本。

在網上銷售農資不僅可大大降低消費者成本,而且方便快捷,同時消費者還可享受到名牌農資的質量保証。利用網絡提供各種農業科技服務,已經在一些地方廣泛流行,應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把這一服務模式向深度和廣度推進。

當前各地都在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對促進農村消費效益明顯,方便了農民生活。但是,要防止“線上的城市、線下的農村”“線上的工業品下鄉轟轟烈烈,線下的農產品走不進線上”的傾向,防止單向的工業品、快消品下鄉更快地抽取農村資金進城的現象。要把關注點更多放在農產品進城上,大力發展互聯網+農產品銷售。在政策導向上,國家應突出扶持線上線下的農產品銷售及農技服務,鼓勵扶持企業建立這方面的雲平台,對銷售農產品及提供農技雲服務交易業績突出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合作社、龍頭企業的電商平台,地方特色農產品電商館)給予獎補,加強對農村急需的農產品電商人才培訓。阿裡研究院調查,目前全國縣域網商對電商人才的需求達200萬,其中最缺的是推廣、美工設計和數據分析人才。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尤其要突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一體化建設),加快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促進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及農技服務的“瓶頸”因素得到較快解決。

互聯網時代,企業大小不能單用總資產、淨資產、銷售收入、員工人數衡量,市值才是最重要的標准。中國電信員工是騰訊的12倍,但市值不到騰訊的三分之一。衡量市值的關鍵看利潤,看銷售收入已不夠。互聯網企業的關鍵要素是用戶數活躍情況、滯留時間、訪問量、用戶粘性、用戶轉化率、訂單值等。信息貨幣化、數據貨幣化已成為新的估值方式。騰訊過去兩年利潤增速持續下滑,但市盈率不斷攀升。亞馬遜2011年以來利潤增長一直處於負值,但市值卻連創新高。2014年騰訊市值增長5000多億,這意味著成千上萬小企業的消亡。超市連鎖巨頭沃爾瑪2014年出現關店潮,而移動電子商務交易增速高達250.9%,小企業一夜逆襲成巨人的神話在這個業態瞬息萬變的時代隨時都會發生。終端為王,用戶就是資產的理念應成為新時代企業的座右銘。

五、開發旅游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旅游觀光農業的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田園風味是觀光農業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旅游觀光農業的核心是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它以農村自然環境、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生活方式為旅游的吸引物,不光具有旅游、觀光、休閑、養生等多重功能,還具有傳統“耕讀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意蘊,結合傳統民居如福建土樓、廣東碉樓、浙江諸葛八卦村、安徽宏村、西遞、湖南張谷英村等鄉村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剪紙、泥塑、木雕、樂器、演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組成了極具美學價值和靈性的鄉間大美圖畫。同時,鄉村旅游把老人婦女這個農村低價殘質勞動力群體,借助農技、農藝、農諺、農事及風光介紹和民俗表演、風味餐飲等,完成向高價高質的轉變。西安兵馬俑附近的村子一度掀起英語熱就是明証。

我國的旅游觀光農業最早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內地的旅游觀光農業起步較晚,80年代后期,深圳舉辦了荔枝節,獲得了空前的成功,90年代旅游觀光農業得到高速發展,21世紀以來進入迅速發展時期。目前,旅游觀光農業遍布大江南北,以及平原、山區、草原等各種類型地區,涵蓋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以及農林牧副漁等各種農業的業態。據有關資料統計,2013年全國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超過180萬家,年接待游客9億多人次,營業收入2700億元,帶動2900多萬農民受益。2014年,鄉村旅游已達12億人次,增長勢頭迅猛。

雖然旅游農業成長快,普及廣,已成大勢,但其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地方正遭遇建設性破壞、開發性毀滅、商業旅游性改造。大陸叫開發文物,台灣叫活化文物,不同的理念,結果會大相徑庭。

人們稱發達的瑞士是“三無經濟”。一是以手表、軍刀為核心的無煙工業,二是以蘇黎世金融業為核心的無本買賣,三是以發達的旅游業為核心的“無中生有”。旅游業的確是一項“無中生有”的新產業,尤其在交通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休閑時間的增多,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病的加劇,以別出心裁的創意開發旅游業恰逢其時。當前加強我國旅游觀光農業開發,應著力做好四項工作:

一是做到“十有”。即有點可看,有線可連,有味可品,有物可購,有室可居,有路可通,有網可賞,有文可化,有驗可體,有情可寄。所謂有點可看,即要打造出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景點。所謂有線可連,景點的打造不能獨此一家,應將若干景點連成一線,像一串閃光的珍珠,使游人移步換景,流連忘返。所謂有味可品,即要發掘地方特色美食,讓游客滿足味覺美感。所謂有物可購,即打造一批地方農副產品包括傳統工藝品,讓游客把物化了的鄉風鄉情帶走,留下余韻不絕的記憶。 所謂有室可居,即改造一批內有現代生活設施的農舍、農家小院,供游客住宿、休閑、養生。所謂有路可通,即要改善交通條件,讓游客便捷舒適地進得去、出得來。所謂有網可賞,即把景點風光拍攝成圖片,在網上發布,讓游客隨時可點擊欣賞,同時景點要安裝暢通快速的寬帶網線,最好能解決三網合一問題。文化就是“人化”與“化人”。所謂有文可化,即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向游人展示,讓游客在欣賞中漸入佳境,化身其中,自覺不自覺地學習仿效,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缺乏文化內涵的景點是不可持續的。所謂有驗可體,即設置一些捕撈、打谷、舂米、犁田、插秧、收割、玉米手工脫粒、飼養家畜家禽等農家活動,讓游客親身體驗農家生產生活的艱辛與樂趣。所謂有情可寄,即能打動人心,讓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成為情感的寄托,甚至把景點變成第二故鄉,時時泛起思念的情愫。這是吸引回頭客的妙招,也是旅游景點打造的最高境界。

二是准確的市場定位和良好的品牌策劃。目前,旅游農業的消費需求正加速分化,消費市場正不斷細分,消費群體正逐步成型。旅游觀光農業應根據自身優勢進行市場定位,深化項目開發,考慮到鄉土性、參與性、觀賞性、娛樂性、文化性和實惠性等特點,在新奇特上下功夫,實現資源產品化、產品個性化、市場差異化、運營規范化、服務系列化。增強競爭優勢。旅游觀光農業應根據自身優勢進行市場細分,找准目標消費群,增強競爭力。同時,旅游觀光農業還應該加強市場宣傳,增強品牌意識,從戰略的高度進行品牌塑造和品牌管理,建立起自己的經典品牌。

三是主動出擊,見縫插針,尋找“游點”。千方百計尋找種養加銷上游四大產業鏈條中的開發商機,從“無”中生出有,在“空”裡抓出利。讓農民把田地種成景觀,讓工廠把車間變成景點,讓牧場把養殖變成景區。四大上游產業環鏈及鄉村文化遺產,是農業旅游的載體和依托,其開發空間無限,應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地篩選探查,找出可合作之處,建立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把亮點挖出來、培育好、打出去。如可聯合大農場利用農作物的不同色彩,在大田種植出不同的圖案供游客觀賞。泰國正大集團在北京平谷的現代化養雞場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游客觀光考察。

四是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旅游觀光農業的開發,要注意保護當地的生態條件、生態景觀及鄉土氣息,避免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造成破壞,杜絕對原有景觀的開發性破壞和對自然資源的惡意掠奪。要通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嚴格控制旅游觀光農業園區周邊地帶因工業化和城市化對其的不利影響,禁止有害物質進入園區,減少觀光農業景點周圍工廠生產造成的噪聲污染和對水源、空氣的污染等。杜甫當年有“國破山河在”的慨嘆,我們決不能讓“國在山河破”。

五是把服務當成旅游業的生命線。尤其嚴防欺詐行為,一隻38元的青島大蝦,毀掉了山東旅游局幾個億的廣告投入。服務的高標准、精細化是與時俱進的,要下大功夫、花大本錢研究提高質量的措施,開展普及性培訓,讓農民掌握適應個性化服務的社會需求,把服務做到位。

農業新業態的重構,上游環節還可以延伸出如“育人”(職業農民培訓)“育金”(發育金融組織)“育種”(良種的育繁推),下游環節可以延伸出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對產業鏈的分析研究等,中間環節還可以派生出設計、包裝、倉儲、運輸、展銷等環節,但關鍵在於打造好“種養加銷旅”上述五環產業鏈,並在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相對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產品,種養業為加工業提供產品,種植養殖加工業共同為銷售業提供產品,種、養、加、銷又共同為無中生有的旅游業提供產品。當務之急在於建立一個信息共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平台,著力打破各環節單打獨斗的格局,使之互動合作,首尾相接,同舟共濟,從而實現農業產業的價值最大化,並以產業促事業,快速高效地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現代化追求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目標。農業要“產業化”,產業要“鏈條化”,鏈條要“資本化”,但不管怎樣“化”,都不能把農民“化”出界外,讓資本獨享其利。農民不可把產品賣出去就退出下游幾個環節,必須充分參與到每個環節分享利益。最豐厚的利潤就隱藏在加工、設計、包裝、倉儲、運輸、銷售等下游環鏈中。如讓農民建立直銷店、農超對接,或讓農民以產銷量確股參與后續環節的分紅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農業新業態的建立,產業鏈的打造,必須立足於“以農民為本”的價值理念,嚴防資本掌控話語權,應隨時剝離資本的不當訴求,讓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不然,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農民就吃虧越大,我們追求的目標就失去了意義。總之,把產業鏈的生態走向與資本的逐利流向放在均衡合理的區間,是農業新業態必須遵循的原則。同時,為適應國際市場的競爭,產業鏈的打造還應千方百計提高價值鏈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嚴防跨國公司利用價值鏈伺機操縱。(下)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