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刷新見解)涵養公共品質 優化公共生活

雙傳學:建設現代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 

2015年12月30日0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快速普及,傳統“熟人社會”已被打破,原來私人生活中的一些事項進入公共場域,公共生活變得更加復雜多變。良好的公共生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構件和重要特征,現代公共生活需要人們具有良好的公共品質。新形勢下,適應社會急劇轉型的需要,必須將涵養人的公共品質作為建設現代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

  公共品質體現為對公共精神的追求、對公共道德的遵從、對現代人格的完善。現代人的公共品質是與現代社會生活互動共生的人的品性特質,同時也隻有公共品質才能從“類存在物”的角度定義人的價值,使人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符合社會價值目標。它具體包含三個方面的價值指向:一是對公共精神的追求。公共精神是一種超越一己之利、致力於改善公共生活和建立公共秩序的思想境界和行為態度。公共精神決定公共品質的氣質特征。有了公共精神,才能激發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公共意識與行動自覺。日常生活中的公益行動、集體合作、公共關懷等都閃耀著公共精神的光輝。二是對公共道德的遵從。公共道德是調節公共生活、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准則。如果說私德主要解決的是人們獨善其身問題,公共道德則主要確立公共生活的准則與義務,從而奠定公共品質的德行基礎。社會生活中的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都是公共道德的具體表現。在現代社會,伴隨著公共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公共道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和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三是對現代人格的完善。現代人格是現代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一種心理與行為狀態,是現代人在態度、認知、情感等方面表現出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特征。勇於開拓創新、獨立的個性品質、堅定的自信心和高度的責任感、自尊和尊重他人等都是現代人格的重要特征。現代人格構成公共品質的心理與行為條件。隻有具備現代人格的人,才能將公共品質由內而外地融為一體,使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

  公共品質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呈現三個“不完全適應”。一個人隻有具備公共品質,才能成為現代社會好公民﹔隻有眾人都具備公共品質,才能孕育良好的現代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人們的公共品質不斷提高。但從總體上看,依然存在三個明顯的“不完全適應”:一是公共品質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完全適應。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拓展了更加廣闊的公共生活空間,為公共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也使人們的公共品質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適應,觀念文化變遷慢於物質文化與科學技術變遷的“文化墮距”現象相對突出,“硬件很好,軟件不行”的文化病灶比較明顯。二是公共品質與社會發展水平不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開放性、異質性、互動性大大提高。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社會的來臨使公共生活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虛擬社會在現代公共場域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各種問題更加凸顯。這些都對人的公共品質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公共品質與人的現代化要求不完全適應。比如,公共精神缺失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現代化。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缺乏“公共精神”。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主義的興起,特別是當“為自己而活”成為一些人的生存策略乃至道德理想的時候,公共精神的成長通道更為狹窄。再如,公共道德缺位影響社會關系現代化。公共道德缺位極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泛濫,進而影響社會良性運行。還如,現代人格缺陷影響人的行為方式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主體意識的覺醒,個體人格的特殊性得到承認和尊重,但因循守舊、相信命運等“傳統人”的人格特征在一些人身上依然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些人格特征驅使人的行為方式偏離現代化方向。

  在優化公共空間、引領價值傳播、推進制度創新中涵養公共品質。涵養人的公共品質,需要在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交互作用中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來進行。一是在優化公共空間中涵養公共品質。公共空間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優化公共空間更應關注進入公共空間的人及其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公共空間中的討論、協商,有利於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的演化形成。在現代社會,社會組織是人們關聯互動的重要場合與紐帶,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對於優化公共空間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應積極為人們平等參與各類公共事務創造平台、條件和機會,尤其應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的公民參與,不斷增強他們對現代社會生活的歸屬感、認同感。在網絡時代,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對於涵養公共品質越來越重要。二是在引領價值傳播中涵養公共品質。公共品質涵養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應把公共品質涵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加強公共道德、公民美德、公民品格教育,涵養人的“公共心”,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善於通過“生活邏輯”的實踐轉化、發揮標杆群體先導作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出場”以及實施立體化傳播等方式,實現公共品質涵養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覆蓋。三是在推進制度創新中涵養公共品質。制度在公共品質涵養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作用。應完善有助於涵養公共品質的法律制度,發揮其公共道德引導與社會行為約束作用,更好促進社會關系現代化。對公共生活領域中的敗德行為,應善於從制度層面從嚴治理,讓思想教育的軟約束與制度規范的硬杠杠同時發力、同向發力、剛柔並濟,以雙輪驅動為涵養公共品質提供持久動力。

  (作者為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30日 07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