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質量和改革是市場最關心的因素
從全年來看,下一步中國的經濟走勢非常可能是一個“L”型而不是“V”型的復蘇。宏觀經濟逐步企穩,重點需轉向微觀效率提升,在宏觀趨穩基礎上的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從短期的走勢看,隨著三季度出台的宏觀政策適度刺激經濟的微調政策逐步產生效果,2015年第四季度以至2016年初經濟增長速度預計會有一個小幅的回升。但是,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明年及以后一段時間,經濟結構轉型和改革的進展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會直接決定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同時,在經濟轉型時期,宏觀政策要保持增長的相對平穩也並不容易,特別是要防止經濟短期內持續回落,因此在主要經濟指標可能出現短期持續回落時,需要及時採取周期性的應對政策,來為經濟轉型創造平穩的經濟環境。
中國經濟正在從依賴資源粗放投入的傳統制造產業,轉向一、二、三產業協調均衡的集約式發展,普遍特征是從重資產轉向輕重資產並存,從有形資產轉向無形和有形資產並存。經濟領域的這些動向產生了多樣化的資金需求,而現有的銀行融資體系習慣於資本密集、重資產的工業企業,企業往往需要擁有足夠的固定資產進行抵押,而且要有充足的現金流以確保還本付息,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類似的產融不協調不僅延緩了中國產業轉型的自然步伐,也使得個別重資產領域產生了大量的“過剩產能”,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
經濟轉型體現在不同行業的差異和分化上,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也會有差異。例如,從統計數據對比,服務業和消費行業的表現一直良好,房地產銷售活動開始活躍,但是投資的回升較弱,一些創新型行業表現也比較出色。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第二產業的增長非常疲弱,PPI出現了連續四年的下降,特別是一些產能過剩行業、高杠杆行業,必然面臨著破產重組、清理過剩產能的任務。另外,經濟的復蘇也不能主要依靠部分行業的債務的持續上升和積累,而是需要經歷一個去杠杆的過程,這都可能會導致銀行業不良資產的一定幅度的上升,但這是經濟重新走上上升道路所難以回避的重要課題。
從目前的趨勢看,中國經濟的基數大了,經濟結構也在轉型,這也是增長速度回落的重要原因。從金融市場的預期看,市場主要擔心的已經不再是經濟增長速度是否回落,而更多的是增速回落趨穩的同時,經濟增長質量是否上升、經濟轉型和改革是否取得新的進展。
過去依賴人口紅利和投資、出口帶動的高速經濟增長階段將告一段落。從影響潛在增速的幾大要素看,在資本方面,隨著政績考核機制的變化,地方財政收支的預算硬化,地方政府推動的投資大幅減少﹔勞動力方面,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水平在2010年已達到高峰,進入減少階段﹔技術方面,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從低收入邁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長過程中的追趕效應在減弱。
不過,積極的表現也引人關注。例如,在政府簡政放權改革、移動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等因素推動下,中國企業家精神在不少行業被激發,新的增長動力正在逐步醞釀中。世界銀行預測,隨著中國對世界的不斷融入、開放度的逐漸提高,以及制度的改革,在未來10-20年,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並且在各種情景下模擬的預測結果都支持這一結論。
當然,“十三五”規劃即便設立經濟增長目標,更大程度上也主要是一個參考性的指標。在當前的這個轉型和走向新常態的階段,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為重要。“兩個翻番”目標是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為前提的,因此“十三五”期間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深度轉變都更為重要。
新增長動力來自科技與金融
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是主線,金融業也要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而及早轉型,以便使金融業在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創新發展。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總體上處於弱勢復蘇狀態,我國經濟雖然受累於國際經濟,但結構上出現了積極變化,這主要表現在第三產業持續擴張,金融業和其他服務業同比回升。這一趨勢將帶動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的不斷創新,而金融創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同時,經濟的轉型不能主要依靠債務的不斷積累,金融的增長也不能主要依靠規模的擴張。
金融結構要不斷創新理念適應經濟新常態。首先,金融部門要從主要服務制造業轉向農業、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並重,著力於強化對農業和服務業的支持,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均衡發展。其次,要從主要服務於大企業轉向服務大企業和小企業並重,著力於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以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中的功能。第三,要從主要服務於生產性領域的投資需求轉向服務於投資和消費需求並重,著力於拓展居民消費的多元化渠道,順利改變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失衡局面。第四,金融調控手段從主要依賴總量工具轉向依賴總量工具、增量調節和定價機制並重,在總量平穩的條件下,著力於通過增量調節和定價機制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能否實現轉型升級,核心在於創新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釋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否可以得以形成。從目前來看,創新創業在特定產業的逐步活躍,的確顯示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曙光。
放眼世界,全球經濟正延續著過去幾年緩慢復蘇的節奏向前發展,能夠帶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迷、實現新一輪增長的動力將來自科技與金融。
新常態下,我國一直在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改革和創新將對其產生巨大的助推作用。資本市場在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尤其將發揮重大作用。
要重視對外投資來提高GNP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此后就一直穩居全球經濟第二把交椅。但是,如果以GNP(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則可以得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判斷。
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一個很大的差異是GNP低於GDP(近兩年兩者差均維持在400億美元左右),而主要發達國家一般是GNP高於GDP。這從核算的角度意味著中國來自國外的初次分配收入為負,也即來自國外的生產和進口稅、勞動者報酬、財產收入不足以抵消支付給國外的生產和進口稅、勞動者報酬、財產收入等。
中國經濟已經走到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需要適應全球化新格局,主動進行全球化布局,擴大對外投資,開辟在海外獲得收益的新渠道、新途徑。這是因為,一方面,當前是一個擴大對外投資的好機遇,世界經濟正處於危機之后的調整進程中,不同經濟體的經濟波動呈現典型的周期分化特征,不同經濟體這樣的差異化的經濟周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多元化、跨周期的投資選擇機會。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更多關注對外投資來提高GNP。
中國的投資者在海外市場,最有可能購買的金融產品,主要可能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是在內地市場上買不到的金融產品類型,例如一些風險收益適合內地投資者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形式。其次,買有估值差異的公司。例如,同樣的上市公司股份,國內外估值卻不同,要做投資,投資者往往會選擇風險收益比更為合理的。再次,就是買更適用針對投資者的風險收益特點進行個性化量身訂做的產品。
(作者為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5年第40期)
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相關專題 |
· 《紅旗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