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光明日報:精准扶貧創新思維:非災經濟發展模式

游士兵 廖祺

2015年12月26日09:5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精准扶貧創新思維:非災經濟發展模式

  新華社發

  非災經濟是相對災害經濟提出來的新概念。災害經濟學主要研究災害的社會屬性,即災前、災時與災后的社會經濟關系。包括災害損失的評估理論和方法,災害的短期經濟波動的影響和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對人員傷亡損失的評估及賠償問題,對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以及災后重建理論等。非災經濟的理念是將人類“社會災害”設定為類同於自然災害來解決社會經濟問題。例如將貧窮視為特殊的“社會災害”,對其所在地區,即“非災經濟發展區”,按照類同於自然災害后的地區重建模式進行運作,以期改變當地因社會、環境、歷史、經濟、生態等綜合因素導致的貧窮現狀,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種類同是指將其所在地區現狀進行推倒重來,開展全方位建設的思路﹔不同之處在於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具有不可預測性,其結果是造成不遵循人類意志的破壞,會破壞道路、廠房等基礎設施,會對人員造成巨大的傷亡,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損害等。而非災經濟發展模式是將貧窮地區視為虛擬的受災地區進行的科學規劃和非災重建,合理規避自然災害帶來的那種非人類意志的、無經濟效益的損失。兩者的“災”前損失、“災”后投入、重建后社會經濟績效都是不同的。

  非災經濟發展模式的提出具有較強的現實政策背景需要。貧困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最為尖銳的社會問題之一,精准扶貧又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剛性任務,“四個全面”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就在“全面”二字,而解決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的最好詮釋。非災經濟發展模式正是精准扶貧的一種創新運作模式,也是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所確定的“五個一批”工程的指導思想下,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而提出的一種思路明確、舉措精准、力度超常規的舉措設想。

  非災經濟發展模式的提出有其科學的理論依據和鮮活的實踐佐証。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由加速經濟增長型戰略向滿足基本需求型戰略的轉變,以實現公平、消除貧困、增加就業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取代了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最大增長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在空間上,以鄉村地區及貧窮地區發展為內容、空間均衡發展為核心的區域發展理論取代了以城市化為中心、空間不平衡發展為內容的傳統區域發展理論,從而在區域發展理論史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學派”區域發展理論,這是非災經濟發展模式基本的理論依據。此外,關於城鎮化的系列理論中,盡管各學科的研究之間存在差異,但共識在於: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社會轉換的過程,包括城鄉之間人口流動和轉移、地域空間和地域景觀的轉換,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變等。其中,經濟學從生產力變革、勞動分工、人口結構變化和產業結構轉移等多維視角出發,對城鎮化進行了研究,為非災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災害重建的經驗。“5·12”汶川地震后,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舉全國之力,僅僅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取得了災后重建的重大成就,讓世界矚目。汶川地震的災后重建對災區經濟增長以及對原有部分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對非災經濟發展模式具有極其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精准扶貧核心是精准,目的是扶貧。因此,非災經濟發展模式關鍵在如何精准選取非災經濟發展區。對“非災經濟發展區”的選擇,必須站在精准扶貧、全面脫貧的高度,既要結合貧困地區自身條件,又要著眼於如何使各地區實現經濟效益協調顯著提高。非災經濟發展區的選取可以短板理論為尺度,以廣義梯度推移理論為依據,在省域范圍內,先確定一批貧困重災區域作為待選縣和縣級市﹔再從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環境發展五個梯度考察各待選縣和縣級市的發展狀況,同時將革命老區作為重要考量因素﹔最終選出地理位置適宜,且梯度分布狀況較差的短板地區作為“非災經濟發展區”。

  當然,非災經濟發展模式能否取得應有的效果,科學的決策、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基本保証。關於非災經濟發展區的重建工作主要應由政府主導,具體有兩種重建方式:第一種是對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村落,把村落的建筑等人為地、科學地、有選擇性地推倒,然后在該區域上建立一座新的村落﹔第二種是對散落在交通不便地區的規模較小的村落,可以另外選擇一個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建立一座新的村落。無論採取哪種方式,都必須處理好“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關系,引導非災經濟發展區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根本上擺脫貧窮。關於非災經濟發展區建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相關問題,可以借鑒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所採取的對口支援模式,在省域經濟范圍內,由各省統籌協調,根據省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發展戰略,制定具體的支援方案。我們從理論視角設立的非災經濟發展區,需要我們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布局,條件允許的區域可考慮在滿足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的前提下,優先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土地制度的革新。

  總之,非災經濟發展模式是在不可抗力的災難發生之前,對於脫貧難度較大、致富成本較高的貧困地區,以非受迫性、徹底性的方式而實現經濟發展的變革創新模式。一方面,該模式的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合理的時間周期﹔另一方面,一種創新模式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需要我們科學論証和決策。各省可以先選擇部分貧困地區作為非災經濟發展區試點,探索一套完整可行的實施方略后再在省域范圍內全面推行這種模式。我們深信,隻要我們牢牢遵循“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認真領會“五個一批”工程的指導思想,將各種精准扶貧的經濟發展模式論証好、籌劃好,落實實施,補齊短板,一定能夠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各項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奠定基石。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統計研究中心,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湖北“黃金十年”經濟安全評價及防控策略研究》﹝14ZD001﹞的研究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