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世界潮流高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楊金海

2015年12月25日17:2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應當從世界潮流高度和國際比較視角分析我國現行制度的優勢、特點和未來。世界兩種制度的轉換正在悄然而卻深入地進行著,中華民族正在其中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制度的比較優勢已愈益凸顯,即高效、穩定、和諧、和平﹔其特點也日益鮮明,即理論先行、上下聯動、剛柔相濟、增量改革、人民主體,根本特點是有黨的堅強領導。要推進我國治理現代化,須深入研究弘揚既有優勢、特點和經驗,還須研究借鑒古今中外的優秀治理成果。

[關鍵詞] 世界潮流﹔國際比較﹔制度優勢﹔國家治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要從世界潮流的高度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以及有關發展問題。他強調,要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把當今世界的風雲變幻看准、看清、看透,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發現本質,尤其要認清長遠趨勢。總書記這一思想有著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我們看待中國現行制度的特點、優勢與走向,也當從此高度著眼。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社會制度轉化潮流中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100年前,孫中山先生就講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100年前,世界潮流是什麼呢?是資本主義所主導的。100年后的今天回過頭來再看一下,會發現世界潮流發生了很大變化,即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被徹底打破。盡管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失誤,甚至嚴重挫折,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起,這些年社會主義又重新受到世界的重視。可以預見,到本世紀中葉當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社會主義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會更加光彩奪目。

實際上,在當今世界上,雖然傳統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風光不在,但社會主義潮流依然沒有減弱,只是改變了自己的形式,即特色社會主義大潮方興未艾。不僅我國以及傳統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搞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在搞特色社會主義。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長盛不衰,盡管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標准我們很難承認這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毫無疑問,它與傳統資本主義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特別是其分配制度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體系,已經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按資分配”的資本邏輯,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性質,甚至具有低層次的“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性質。近年來,南美洲一些主要國家都在搞“21世紀的社會主義”,非洲也有一些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通過議會民主途徑上台執政,如薩爾瓦多、尼泊爾,並逐步推行社會主義政策。還有,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裡,局部地區由共產黨通過選舉上台執政,如在印度的兩個邦,共產黨執政已經多年﹔近年來,法國有30多個城市或地區,由共產黨執政。即使是在比較典型的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因素也越來越多,包括福利體系越來越完善,政府調控市場機制越來越多,因為不斷出現的社會運動、經濟危機的壓力和日益深化的經濟全球化逼迫資產階級政府不得不加強分配制度改革和市場調控。難怪很多人到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感覺它們很像社會主義。

進而言之,正如馬克思早就說過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的蛻化與社會主義的新生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自然變化過程。這一點,今天已經看得十分清楚,即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演變,其內部逐漸孕育出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三大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基本消失。又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跨國公司的日益發展壯大,人類在經濟上的聯合趨勢已經不可阻擋﹔與此相應,傳統的民族國家邊界正在越來越弱化,新的世界性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從各種聯盟到聯合國。特別是隨著電腦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也越來越具有共同性。這意味著,馬克思曾經預言的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些狀態,包括消滅“三大差別”,國家消亡、貨幣消亡、人類的自由聯合等,已經在逐步實現,無須等到資本主義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一句話,就整個當今世界潮流來看,兩種社會制度的轉換正在悄然地、然而卻是深度地進行著。可以說,這是當今乃至未來數百年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盡管從形式上看,資本主義今天還在發展,但是從實質上看,社會主義正日益強盛並逐步取代資本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處於新一輪世界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的潮頭。與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因素成長的自發性、被動性、零星性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更具有自覺性、主動性、整體性。可以自信地說,中華民族在當今以及今后相當長的時間裡,在人類兩大社會制度的轉化潮流中正在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當然,世界兩大社會制度並存的格局還會長期維持,資強社弱、西強我弱的局面也不會在短期內改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巨型有機體其演變是相當緩慢的,需要一個長期而艱難的脫胎過程。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用了500年左右的時間,社會主義要最終取代資本主義至少也需要幾百年時間。因此,我們既要站得高、看得遠,把握世界大勢,堅定制度自信,又要腳踏實地,主動適應世界潮流,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中國的發展正在改變世界格局並引發人們對社會制度模式的深刻反思

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曾經長期處於歷史發展的潮頭,但到了近代,在內外反動勢力的壓迫下逐漸落伍。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我們民族又重新振興起來,並逐步改變著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可以預見,在今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將會越來越重要,這就是從弱國到強國、從邊緣到中心、從無話語權到有話語權、從被動學習別國到主動引領世界。這將在很多方面改變我國的內外關系。為此,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世界格局以及人類社會制度模式的深刻反思。

世界人士普遍認為,近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這將深刻改變世界格局。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引發全球關注。西方有報刊稱“2008堪稱中國年”,標志著中國作為“全球大國”的誕生﹔標志著“世界重心移向亞洲”﹔“歷史的列車駛向東方”。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大經濟體一蹶不振,隻有中國經濟發展一枝獨秀,因此中國在國際經濟發展中有了一定話語權。為此,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坦說,過去是“美國打噴嚏,全世界就感冒﹔如今變了,全球經濟增長,中國開始扮演決定性的角色。”當前,我國正在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國際發展戰略,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近年來各種情況表明,國際人士對中國的關注正在深化,即從關注中國的經濟層面逐步深入到制度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盡管人們對社會制度進步標准看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基本認同的,即認為衡量一種社會制度優劣的標准是社會發展的成效。有專家說,今天中國的制度不僅是中國100多年來最成功的制度,也是近60年來全球表現最佳的制度。

那麼,中國的制度模式究竟是什麼?有何特點?對此,人們看法多樣。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雷默多年前提出“北京共識”,並闡述了它與具有新自由主義性質的“華盛頓共識”的區別。近年來,國際學者又提出“中國模式”,顯然,這把問題的探討引向了深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發表文章和著作指出,中國模式是一種混合模式,既不是蘇聯模式,也不是西方模式的延伸。它整合了各個方面的動力機制,成為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

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蘇東解體后曾經斷言歷史終結於資本主義,但近年來通過對中國的考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的治理方式是東亞其他國家的范例,甚至在很多方面值得歐美國家研究借鑒,其制度在很多方面顯示出高效性、現代性,原因在於實行集體領導體制、領導人定期更替、官員精英化等。

2015年6月在美國洛杉磯第9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暨第10屆懷特海哲學國際會議上,幾乎所有大會發言者都從不同方面講到中國的治理對世界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很難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貧富分化等世界性難題﹔所以,中國的發展模式給人類帶來了希望。大會的核心人物、國際著名生態主義者約翰•柯布甚至認為,中國通過進一步努力,將會在未來人類的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新文明建設中領導世界。

我們不能因此就盲目樂觀,但在世界有識之士紛紛關注和研究中國之時,更應當積極認真地總結我國這些年治理中的優勢和經驗,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不僅有利於我國治理體系進一步改革發展,也有利於對國際社會介紹我們的情況,共同推進世界各國的治理和人類的文明進步。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正在日益凸顯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一個社會的制度沒有最好,隻有更好。與誰比更好?與曾經有過的制度相比更好。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說過,要通過改革,形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無非是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與原來社會主義體制相比較的優勢﹔另一方面,是指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經過30多年努力,我國今天的制度優勢已經相當明顯,在很多方面既超越了資本主義,又揚棄了傳統社會主義,概括起來至少有四大優勢,即高效、穩定、和諧、和平。

我國現行制度運行的高效性是有目共睹的。鄧小平早就說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特點。這裡面又分兩點,一是集中力量﹔二是辦大事。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實行集體領導和最廣泛的民主集中制,所以我們黨和政府具有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可以組織和調動千百萬黨員和人民群眾為共同的事業而奮斗。與此相應,我們的政治體制保証了能夠為國家的發展作出長遠規劃,並盡快落實重大計劃,完成重大任務。中國這些年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此直接相關。相比之下,西方現行的多黨政治、多元權力制度很難做到這一點,相互扯皮、效率低下,是西方政治制度難以克服的弊病。

我們制度運行的穩定性也是很明顯的。穩定的根本在於堅持“中道”,維持平衡,不走極端。這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精神。我們的現行制度體現了這一點。比如,在政黨政治上,我們實行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的制度,特別是協商民主搞得好,這樣就既保持了共產黨執政的連續性、穩定性,又充分發揮了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既避免了資本主義多黨制的混亂性,又避免了蘇聯模式社會主義一黨制的集權性毛病。在經濟上,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了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和政府這隻“有形之手”的作用,既克服了資本主義的經濟自由主義弊病,也克服了傳統社會主義中政府控制經濟過死的缺陷。這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穩定發展的主要秘密所在。在思想文化上,我們實行“一元指導、多樣並存”的方針,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各種思想文化包括各種宗教文化共同發展,既保証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方向正確,又使得各種文化能夠自由繁榮發展。

我們制度運行的和諧性也十分突出。這些年,我國內部的民族關系、干群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體來講是和諧的,盡管有一些矛盾,但是沒有發生過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曾經出現的激烈的社會運動和暴力斗爭。就社會秩序來說,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國社會可以說是最穩定的、安全系數最高的國家之一。

我們制度運行的和平性最為突出。中國在現代化過程當中,真正走了一條並且還會長期堅持的和平發展道路。西方一些大國在現代化過程當中,都有不光彩的歷史,那就是開辟殖民地、侵略他國,甚至發動世界大戰。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文化價值,包括我國傳統文化價值,決定了中國沒有也決不會走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老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當中完全靠自己力量以及跟世界各國和平相處發展起來,這是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跡。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特點和經驗越來越成熟

總結我們的制度創新可以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上述優勢,是因為有以下這樣五個特點,也是五點經驗。

一是理論先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一刻也沒有停止,一直引領著中國社會制度的創新發展。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到后來提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加強執政黨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等。這些理論是在總結中國和世界各國治理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凝聚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正是這一系列新的思想成果成為我們制度創新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可以說,在當今世界上,像我們這樣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國家還不多見。

二是上下聯動。大家知道,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變革主要是通過自下而上進行的。它靠這種方式建立起來,曾經在反對封建統治者的斗爭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當資產階級當權后,就失去了活力,其改革的動力主要是被動的依靠民間社會運動。今天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福利體系等,都是在人民群眾無數次抗議的推動下逐步建立起來的,其間伴隨著劇烈的社會震蕩和代價。中國當代制度體系的形成則是黨和人民相互促動的結果。其中,自上而下的改革發揮了主要作用。為什麼?因為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能夠主動根據人民的呼聲推進改革。30多年來,黨和政府順應民心,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從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到社會福利體系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當然,自下而上的改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發揮了極大的主動性,如安徽小崗村農民率先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進城搞建設等,有力促進了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帶動了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這種上下聯動的改革,保証了制度改進的有序性、穩定性和高效性。

三是剛柔相濟。這是中國制度改革的又一個成功之道。“剛柔相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智慧,即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它既是對事物客觀規律性的揭示,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論﹔既是治國理政的原則,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養性的方法。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等不斷規范化即剛性化,但又不斷增強著其柔性。例如,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始終堅持,沒有動搖,具有剛性﹔同時,又通過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彈性或靈活性,這就是對基本路線的內容不斷進行調整。比如,我們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進一步完善,把原來的以GDP增長為主要指標調整為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指標﹔把“四項基本原則”中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標准由原來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調整為今天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特別是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是剛柔相濟的典范。這樣,我們的制度就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具有剛性,又有了無限發展的廣闊空間和靈活性,具有彈性或包容性。

四是增量改革。有的學者把中國30多年的改革歸結為漸進式改革,這固然不錯,但還不夠。實際上,中國改革的漸進性僅僅是現象,其增量性才是本質。所謂增量改革,就是在不觸動原有根本制度和人們既有利益基礎上的改革,旨在使得我們的制度更加完善,人們所獲得的利益更加豐厚。也隻有這樣,改革才能夠獲得各個方面人們的支持,而不會受阻。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的基本政策不搞“一刀切”,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這樣制定的政策,就既保証了原有社會成員的利益,又能夠為新的社會成員所歡迎。正是通過不斷完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水平,不斷給社會大多數成員帶來利益,中國的改革事業才不斷深入推進。

五是人民主體。保証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特點和經驗。我們黨作為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在落實人民主體地位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這一點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西方國家的政黨都是一定社會利益集團的代表,很難做到為全社會民眾的共同福祉來考慮國家的發展。

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中國大選與美國大選,就不難發現這一點。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每5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美國的大選只是選舉一個總統,而我們是選舉一個領導集體﹔美國大選是金錢鋪路,靠富人資本支撐,而我們的選舉是真正的人民選舉,不允許拉選票,更不存在富人資助問題﹔美國選舉會議只是單純的選舉領導人,而我們的代表大會除選舉領導集體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制定黨和國家的發展規劃。進一步講,美國大選之后,領導集體的產生是總統說了算,不存在民主問題,我們則實行真正的集體領導,實行民主集中制,而且在選拔干部過程中有嚴格的民主程序,包括組織考試、民主推薦、民主考察等。這就保証了我們干部隊伍的精英化以及選拔的民主化,使得普通民眾能夠通過考試等途徑進入國家政權機構,從而打破了西方實際存在的富人政治、家族政治的局限性。

五、中國現行制度是中國治理體系內生性發展的產物

中國是一個有著連續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我們今天實行的社會制度雖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與歷史上的各種制度體系有很大差別,但毫無疑問受了以往各種制度體系的影響,是以往制度文化發展的產物,其中既有對傳統制度文化的繼承,又有對傳統制度文化的否定和創新。

中國的社會治理體系在古代一直領先於世界,有很多治理辦法今天還在發生作用。比如,秦代實行的郡縣制,已經具有了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質,克服了之前實行的分封制的缺點。我國今天實行的省縣制就是對這種治理體系的繼承和發展。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實行類似的制度,包括美國實行的州縣制。這種治理體系比西方封建社會長期實行的分封制要先進得多,是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再如科舉制,是中國自隋唐以后培養和選拔社會治理人才的重要制度,它避免了以往長期實行的推薦選舉制度的任人唯親弊病,為選拔精英人才進入國家治理體系、實現精英治國的政治理想提供了制度保証。我國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以及干部考試、選拔制度也主要是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制度。現代西方國家的公務員考試制度也是在學習和借鑒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又如協商制度,是中國古代從國家層面到家族層面所普遍採用的治理方法,其核心精神就是實行集體決策,廣泛聽取各個方面意見,盡可能照顧到各個方面利益,保持社會關系的中庸和諧。這種協商制度主張把問題擺出來,把話說明白,增強決策的透明度,盡可能形成各方共識,在各種利益實在達不成一致的時候才採用投票表決或抓鬮表決的辦法。實踐証明,這種協商制度包含深厚的民主精神,是形成社會共識的重要途徑。我們黨和國家今天實行的民主集中制,特別是在政黨關系上實行的協商民主制度,就是對中國古代協商制度的繼承和發展。現代世界上很多跨國公司的治理模式大多採用類似的協商民主模式,而不是簡單的選舉民主模式。西方國家近些年來興起了協商民主研究熱潮,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看到了協商制度的重要性。可見協商制度有強大生命力。此外,中國古代的議事制度、內閣制度、監察制度等都有不少合理之處。我國今天的治理體系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繼承傳統優秀治理文化基礎上,結合今天的實踐不斷創新發展的產物,其中包含著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等。

隻有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治理理念和實踐,才能深刻理解當代中國治理體系形成演變的歷史文化基因,更好地理解中國制度形成的內生性質,也才能更好地借鑒古代優秀的治理成果和經驗,同時,剔除傳統治理文化中的糟粕,與時俱進地推進我國治理現代化。

中國當代社會制度形成的內生性直接地體現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封建時代的治理體系雖然曾經比較優秀,但進入近代以后,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相比,就從根本上落后了。加之西方的入侵,中國晚清的封建制度已經腐朽透頂,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於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后,曾學習西方的制度模式。他把西方的“三權分立”(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立)搬來,同時借鑒中國古代的考試權和監察權,創建“五權分立”制度,同時實行多黨政治等,結果沒有成功,形成了軍閥混戰局面。中國的改良派,包括中國社會黨企圖搞改良主義,也行不通。無政府主義者、新村主義者等都做過多種嘗試,也都於事無補。國民黨統治時期,實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經濟制度和一黨專制的政治制度,也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隻能被歷史所淘汰。

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探索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先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然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曾經學習蘇聯模式,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出現了很大失誤。改革開放后,我們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一套相應的制度體系,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說,我們今天的這套社會制度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潮流發展的必然。

六、未來我國的制度創新應當注重古今中外比較研究

我們的制度有自己的優勢,並不是說就完美無缺了。恰恰相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們的制度在很多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為此,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進“制度創新”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任務,而且提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這就是“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強對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同時,如上所述,要加強對我國傳統的治理思想和實踐的研究借鑒。當然,還要加強對世界各國現代治理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借鑒。

這裡想特別強調一點,即現代世界各國的治理模式多種多樣,各有優長,我們應當進行廣泛的國際比較研究,科學地加以借鑒吸收。長期以來,我們比較多地研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治理體系,盡管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造成了研究和借鑒的片面性,甚至誤導性。例如,這些年的研究給人造成了一種錯誤的印象,那就是西方乃至世界各國都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似乎隻有這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實際上,真正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的主要是美國等少數國家。包括英國、北歐諸國、日本等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還保留了一定的皇權。至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其政治制度就更加多種多樣。應當全面研究這些情況,並結合我國實際,科學汲取其中好的經驗﹔同時,科學介紹這些情況,避免對大眾的誤導。當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治理理論和實踐仍然應當大力研究,包括對其權力制衡、民主選舉、大眾參與、社會治理等,應當深入研究借鑒。比如,應當深入研究借鑒國外的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的經驗。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業越來越多,相應的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全靠政府來管理是難以進行的。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應政策,引導社會組織規范運行,並讓它來規范該行業的運行。例如,美國紐約市的文化局隻有30多人,其主要任務是制定文化政策,具體的管理主要靠行業協會(如電影協會等)來進行。行業協會有自己的章程,對參加協會的企業進行服務和約束﹔這些企業如果違反行規,就會被排除出該行業,就很難生存。這樣,就形成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格局。我國這些年的社會組織也越來越多,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應當如何發揮其積極作用,還認識不深、措施不力,甚至害怕其發展,使得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積極借鑒國外的好經驗,有助於創新我們的治理體系,包括完善政府治理、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治理,以及積極處理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等。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還應當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應當把西方國家治理體系的資本主義性質與其中所蘊涵的人類政治文明成果區分開來,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包容的精神,積極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

總之,我們應當站在世界潮流發展的高度,圍繞我國治理現代化問題,在深入開展現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的同時,深入進行古今比較、中外比較研究和借鑒。這有助於我們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特點和未來努力方向,並有助於推進制度創新,全面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制度保障。

(原載《黨政干部學刊》2015年第10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楊金海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